月是故鄉圓,餅是哪家香?

月是故鄉圓,餅是哪家香?

臨近過節,來嘮些清閑的。

9月底才是中秋,然而一年一度的月餅站在7月底就拉開了帷幕。超市裡,廣式月餅、蘇式月餅、京式月餅還有老朋友五仁月餅等傳統門派月餅互相角逐;冰皮月餅、冰淇淋月餅、巧克力月餅等新派月餅也是全力以赴,以求在年度爆款中拿下C位……你方唱罷我方登場,市場好不熱鬧。

月餅,相傳最早出現於唐宋年間。北宋時因風行與宮廷,又稱「宮餅」,後來傳至民間,俗稱「小餅」和「月團」,蘇軾就曾經賦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才子劉芳江浙一帶,他所指的,應該是今天的蘇式月餅的前身吧。

而月餅之於現代人的意義,早已不局限於節日食物、團圓象徵乃至中華民族的身份認同。

月餅是資本的,更是流量的;它曾經將人們連接在一起,而今人們用它來劃清界限:老氣的傳統口味,年輕的網紅爆款;開架售賣的節慶食物,一餅難求的限量發售。

越來越多的選擇,同樣也在瓦解著鄉愁和節日的重量。貌似不單是中秋,春節和清明亦是如此!有人將中秋過程了奇葩的月餅大賽,也有人回歸傳統、重新體味古早滋味。而在月餅中,守舊不意味著保守,創新也並非只和開放掛鉤。

各處各村有各例,南來北往,西進東出 ,各地的月餅在形態上幾乎沒有共同的特徵,但是,幾乎心中都有個默認:只有是在中秋才能吃得餅才叫「月餅」,所以,近兩年,也有人將中秋節稱為「月餅節」!而一年365天都能吃到的冰皮月餅和冰激凌月餅只能稱之為一般點心,因為,他代替不了傳統文化在我們心理的位置!

那麼問題來了,傳統月餅該從哪裡吃起才地道呢?

廣式月餅:武林霸主的崢嶸歲月

名作有:雙黃白蓮蓉月餅、五仁月餅

在月餅市場上,廣式月餅佔據了半壁江山。這種起源於珠三角的月餅,不但流行於全國各地,也成了月餅的「唯一代表」。國外友人對這種中國傳統節日食物的印象,也大多來自於廣式月餅。

這種市面上流行的月餅,皮薄餡大、油亮甜香、餡料多樣。用料的講究,無一不體現了南方人的審美執著;而另一方面,這也註定了廣式月餅的高昂身價。如今廣式月餅最讓人稱道的,還有它的高顏值,不單造型考究、色澤金黃油亮,相比其他的流派,還有不易碎和攜帶方便的特點,如此成為中秋月餅的送禮首選

既然提到廣式月餅,就不能不提「老餅」,也就是廣式月餅將試穿的口味,比如椰絲月餅、三菇月餅,還有冶蓉加會月餅,在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人們稱之為「收檔月餅」。後來經濟好了,家家戶戶都吃得起稍貴的白蓮蓉了,「收檔月餅」也就逐漸式微了。

京式月餅:一個城市的歷史凝聚

名作:翻毛月餅

京式月餅,更準確的說是京津一帶的月餅風格,是一種雜糅了中原麵食、蘇式糕點和滿清旗人軍糧的一種混搭式月餅,以素見長。

混搭,和歷史有關,相傳民國時期曾寓居於北京的周作人就曾抱怨,北京沒有好吃的。以前的自來紅、自來白月餅不但味道不好,而且皮硬餡薄,吃起來十分辛苦。此乃因為滿清入關後旗人帶來的乾糧,製作工藝不佳且因為氣候干寒,所以糕點也是又干又硬。相聲大師馬三立有個段子說的貼切:汽車把掉地上的桃酥壓進了瀝青馬路,用棍子撬,沒撬動,棍子卻折了;幸虧買了中條果,用它一撬,桃酥出來了。

一直到了清末,原來蘇州稻香村夥計將南派糕點引入京城,民間糕點才「軟」了下來。

所以說,要研究北京糕點的歷史演變,京式月餅可謂是個很好的切入口。

蘇式月餅:吳儂軟語,抵不上一口月餅酥

名作:鮮肉月餅

上面因為蘇軾簡單提了下蘇式月餅。因為蘇式月餅雖然姓蘇,但是並非起源於蘇州,而是江蘇揚州。因其緊挨六朝古都金陵,到了唐末五代時期,月餅已經有了「酥」和「飴」。所以,蘇式月餅里的「蘇」,其實是蘇軾詩里的「酥」。

月餅皮酥鬆、甜味突出的蘇式月餅的主要特徵是:重油!由小麥粉、飴糖、油脂、油脂制酥;分甜口和咸口月餅。現在的蘇式月餅,交匯了蘇杭月餅和海派月餅兩大類,以前的上海僅限於豆沙、白糖、玫瑰。五仁等口味。到了晚清的時候受到蘇杭月餅的影響,增加了鹹味的月餅,包括鮮肉、火腿、雞肉蝦仁等口味。所以,現在的鮮肉月餅,準確來說,是發源於上海的!

如今的月餅是越做越高端,但是以上幾種,無一不是經歷了時間和口味變遷的重重考驗。其實,重要的不是在於吃的是什麼,重要的是對於故鄉的那片思念!

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啊!


推薦閱讀:

《蓋州綠水青山,化作鄉愁更動人》文/遼寧·陳香玉
遠去的鄉愁
記得住的鄉愁
鄉愁:龔曙光《日子瘋長》

TAG:鄉愁 | 故鄉 | 月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