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與人道|重解道德經 第七十七章
來自專欄星賢論文化1 人贊了文章
作者:星賢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說明
本文將通行本《道德經》與本人以多部簡帛古本合校的版本一併列出,以便讀者比較閱讀。
我在對《道德經》重新解讀的過程中驚訝地發現,老子之說絕非我們平時所能看到的那樣平凡,其中所含深意超乎了我之前的想像。因此本人這版《重解道德經》顛覆了之前所有的版本,是對「古本道德真經」的全新破解,想必應該更為貼近老子的真意了。
究竟如何,請讀者自行品鑒,也歡迎探討交流。如有不喜請略過。
通行版本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古本合校
天之道,猶張弓也。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故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
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下?唯有道者乎?
是以聖人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
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古本注釋
見:「現」的古字,顯現。讀xiàn。
古本釋義
天之道,猶如拉弓。
高了就向下壓它,低了就向上舉它;有餘了就減少它,不足了就補充它。
故天之道,減損有餘的而增益不足的;人之道,減損不足的而供奉有餘的。
誰能有餘財並且拿出來一些奉送給天下人?唯有有道之人嗎?
所以聖人創造而不佔有,成功而不倨傲。
如此,他不想顯現賢能。
真經解讀
本章是《道德經》非常關鍵的一章,首次將天之道與人之道分別列出,表明了人之道與天之道的巨大反差,而人之道與天之道的背離正是人類社會眾多矛盾的根源。
天之道,猶張弓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老子把天之道比作拉弓,拉弓自然就要射箭,並不是空拉弓弦。拉弓射箭要怎麼做呢?當然要瞄準目標。箭頭的方向高了要下壓,箭頭的方向低了要上抬,當然偏左和偏右也要做相應的調整。再有就是調整拉弓的力度。弓拉得太滿得減小力度,否則容易綳斷;力度不夠則需加力,否則箭還沒射到目標就掉下去了。
射箭是一個技術活,所以在中國古代被列為六藝之一。直到現在,射箭仍然是一項重要的體育項目。用射箭來比喻天道是非常巧妙的,射箭的關鍵是方向精準、力度恰當,而天道的特性是運作精微、平衡適度,兩者確實有相通之處。
故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
通過對射箭的體驗和感悟,老子揭示出天道的一個重要特性,那就是減損有餘而增益不足。在大自然中,天道一直在進行這種操作。比如自然發生的森林大火就是在損有餘,而荒廢土地的草木叢生就是在益不足;牛群、羊群引來猛獸的攻擊就是在損有餘,而猛獸吃掉牛羊就是在益不足。
「損有餘而益不足」的本質就是平衡與適度,大自然處處都體現著平衡法則,遵循著適度原則。只有這樣,萬物才能維持住生態平衡,不斷地繁衍生息。唯有一個物種是反其道而行之的,那就是人類。人之道恰恰是要減損不足者而供奉給有餘者,讓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
人之道的這種反常狀態按現代的話講就是馬太效應,具體到社會現象就是兩極分化、階層固化、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為何唯獨人類要逆天而為呢?因為人類是這個世界上唯一擁有自主意識的物種。人們總想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做事,不太顧忌什麼自然規律或天道,就像一群離開了家長和老師的孩童,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撒歡玩耍、調皮搗蛋、為所欲為。
人類對天道懵懵懂懂,也不知效法天地,只想滿足自己貪婪的慾望。有餘者已經財富有餘,但還想得到更多,怎麼辦呢?其他的有餘者也不好惹,那就去掠奪不足者吧。不足者與有餘者相比,往往是弱勢群體,於是在有餘者的壓迫之下,只得把本就少得可憐的財富拿出來,乖乖地供奉給有餘者。或者是有餘者設計出各種洗劫財富的套路,反覆榨取不足者。於是有餘者就變得越來越強大,不足者則變得越來越弱小,從而陷入了惡性循環之中。這種所謂的人之道,實際上是人之妄,是人類自以為道的虛妄。
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下?唯有道者乎?
人之道竟然與天之道完全相悖,故此老子發出了令人汗顏的一問:誰能遵循天道,把有餘的東西拿出來送給天下人呢?估計這一問沒有多少人能回應,世人似乎很難超越人之道的藩籬,依天道而行。於是老子以反問作答:難道只有有道之人才能這樣做嗎?答案無疑是肯定的。唯有有道者才能唯道是從,效法「損有餘而益不足」的天道,心甘情願地割捨自己的財富,送給更需要的人。
是以聖人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
有道者奉行天道,作為有道者的聖人必然也會依道而行,損己之有餘而益人之不足。所以聖人創造出來的東西,並不會據為己有,就像尼古拉·特斯拉發明了交流電,徹底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卻能主動放棄專利權。同理,聖人事成功遂之後,也不會居功自傲,好像那就是他應該做的。
聖人不佔有、不居功,其實就是不貪圖財富,好把更多的利益讓給不足者。聖人雖違逆人之道,卻順應天之道;雖樂善好施,卻不求回報;雖不算富有,卻知足常樂。至於凡人,就把很多事給顛倒過來了,還自認為很聰明。
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既然聖人是創造而不佔有、成功而不倨傲,而且能夠損己之有餘而益人之不足,那麼他必然不想到處顯現自己的賢能,去跟那些不足者爭奪成功的機會。所以對於聖人來說,還是深藏不露為好。
老子在此顯然是把聖人設定為有餘者之列,因為聖人之所以稱為聖人,必然有卓越的才能。假設聖人也有落魄的時候,那作為不足者的聖人,想必也得順應天道,適當顯現賢能,增益一下自己了。
本章評述
本章將天道比作拉弓射箭,形象地表現出天道精微、平衡、適度的特性。進而通過天之道與人之道的對比,展現出兩者之間巨大的反差——天之道是損有餘而益不足,人之道是損不足而奉有餘。只有人類中的有道者或者說聖人,才能夠摒棄人之道,效法天之道,為窮苦大眾謀福利。
人之道所造成的貧富懸殊、兩極分化正是人類社會諸多矛盾的根源。在人之道的層面,兩極分化的問題似乎是難以消除的。但實際上,人之道永遠也脫離不了天之道的監督。上一章講到,「堅強,死之徒也;柔弱,生之徒也。」貪得無厭之人正是在自尋死路,而遭受盤剝之人終將獲得生機。兩極分化到一定程度,下一步就該物極必反了。這時天之道將要發揮作用,降下各種災禍,讓有餘者損財傷命,讓不足者重獲新生,正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天道雖如此,但人若想替天行道,也不應落入「有為」之中。強予豪奪、妄決生殺,是另一種逆天而為;揭竿而起、暴力革命,難免會有對殺戮的執著,或許會淪為「天之所惡」。所以說,只有順應天道、無為而為才是正途。
值得欣慰的是,現在熱心公益的人開始多起來了。如果人們是真心愿意讓貧困者分享自己的財富,那麼他將收穫得更多。因為他所損失的財富必將以其它形式增益其生命。「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第四十二章),宇宙的平衡之美就體現在此了。
推薦閱讀:
※我國學者量子計算研究獲新進展
※中國學生不得入內?這是哪些制台大人,在如此塑造中國的國際形象?
※月份別稱對照表 --中國國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