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式青春丨揉碎的記憶
來自專欄曉暮電影
一年前,在B站看到《肆式青春》的預告片,我跟我舍友吹,中國也要有了能跟新海誠的《你的名字》相提並論的作品了,中國動漫要崛起了。
現在看來,我的臉被打得真疼。
肆式青春 豆瓣:5.5 個人評價:
8月4號上映的肆式青春我並沒有去電影院看,忙了一陣子也快忘了這事,這時發現在B站上發現居然可以看了,行吧,晚上就著外賣慢慢看吧。講道理我也是個普通人,不覺得我的青春就有多不平凡,但是既然你在上映前就瘋狂鼓吹了」新海誠製作團隊」,「中日合拍」,「中國故事」,瘋狂暗示《你的名字》,好吧,反而顯得這部電影故事的破碎,平淡,猶如我吃得外賣一般難以下咽,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封面僅供參考,商品請以實物為準。當然,這部電影也不是沒有一點可取之處,只是我對它有太高的期待了。所以,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一遍一遍地想著,這是什麼鬼東西?我要不要切去看LOL比賽?算了,就這樣先把外賣吃完吧。
不那麼認真地看,本來我也沒想著要寫什麼感受了,畢竟現在想起最大的感受是一股外賣濃濃地油膩味,除此之外,我沒有其他感受了。看完了電影,去看看一些去電影院看了的評論。好像在一些當地院線上映是有播當地方言的?貌似對當地人會比較友好,不知道B站上的版本是不是一樣,雖然我也能感受到粵語,上海話彷彿在耳邊的親切,但是也能感受到一股怪異感。不知是聲優的問題還是畫風的問題,日漫的畫風配上國語的配音,滿屏的尷尬撲面而來,仔細想想作為從小看廣東翡翠台裡面的粵配動畫片長大的人,不應該出現違和感的才對,但是,第二個短片《霓裳浮光》總給我一種隔閡的感覺,當然,廣州的地埋風情,建築風格倒是很親切,這部分短片的導演竹內良貴是日本人,可能無論怎麼講這個故事都像是隔著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描述,我想把這種親切消化卻發現自己突然有點不能理解。關於配音,廣州生活的故事是我對最大的疑惑,我們是不是真的要用日本作畫,中國方言,去講一個普通姐妹互相依靠的簡單故事?
叫獸易小星的《一碗鄉愁》配上北漂的故事,是綿長的憂傷和惆悵,是講不得的痛苦。
這種東西,你說多了有點像怨婦,不斷重複,「我好想吃家鄉的三鮮米粉」,「我累了我想家」,說少了又表達不出自己的苦楚。你把故事拉長了,卻只能表現這一碗米粉,難免顯得單薄。
鄉愁,在每個外出奮鬥的青年的心裡是個難以言明的滋味。作為一個在廣州漂泊的汕頭人,我也想念著家鄉的那碗牛肉粿條,廣州也有但是吃不出家鄉的味道。思歸的情緒伴著漂泊的痛苦讓很多美味都失去了該有的滋味,有時候也會惆悵家鄉的人事物猶如遠去的苼歌逐漸模糊,你自己都忘了自己在想念和懷念什麼,但一種生活不得以安定的情況下,那種浮萍的感受就像鄉愁一樣,難以沉下來。但是,短片也像鄉愁一樣,就像浮萍一樣,難以沉澱,給人看完莫名其妙的感受,時隔一個多月,我現在想想,其實,這種感覺,當我離開家了,也有了。但是,電影講得不好,只用情懷和散文詩的對白是不能撐起這個綿長的話題的。
鄉愁不沉重,但是卻是夜深失眠的肚子餓一樣,咕咕地叫,一度一度地折磨。
第三部短片《纖雨初晴》,應該是這部電影唯一一個講得比較好的部分了。
上海戀的故事,發舊的磁帶,錯開的青春,銜接自然的上海話和普通話,熟悉的建築地標。
當然,看到這裡我自己也不對這部電影有太多要求了,你把故事講清楚就行,所以我看完這部分還是挺感動的,至少是個完整的故事了,果然誠哥還是在我的心裡留下了深深的陰影。看到這裡,我也可以放心地打開彈幕食用了,可能我是自己喜歡的日漫電影風格都是傾向青春愛情故事的,所以當有這些畫風的電影動畫,如果講的是鄉愁,講的是姐妹情,抱歉,我很難去消化,只有愛情才不會那麼違和,我只是覺得有時候是畫風限制了這部電影故事的發揮,而不是故事的平淡拉低了畫質。至少,上海戀的故事給了我寫寫筆記的動力,如果是前兩個的話,我估計也只剩下吐槽了。
別說誠哥的《你的名字》了,我臉疼。
講了這麼多,我其實還是關心中國動畫在製作上與日本的差距,這次的中日合作透露出的現象就是,你用日本的作畫去講一個中國的故事,難免很難讓人適應。
肆式青春:鄉愁,姐妹,愛情,自己。
我覺得中國的動畫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不僅僅是國人對動畫製作的態度,而且還要避免毫無根據地「日吹」「中黑」,差距是存在的,我們要承認,也要迎頭趕上。就像LOL那麼多年了,韓國一直是中國的勁敵,我們要認可,要學習。但是你一味地吹捧,你是要毀了"中國動畫"?(滑稽)
如果不是青春動畫片深度愛好者,這部片不建議觀看。
如果你像我這麼無聊的,可以去看看,然後來這裡吐槽。
留檔。2018.
中國動畫,任重道遠。
文末照例貼圖一波:
推薦閱讀:
※影視劇爛片為何層出不窮?
※《不思異辭典》回歸!出品人揭秘未來發展
※圖解cult片《殺手阿一》:在絕望中盛開的紅艷之花!
※姜文:來,孩子,爸爸給你個禮物
※黃暴,重口,邪典,這部劇連HBO都不敢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