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樂美 | 一部少女黑化史
莎樂美,一個西方繪畫史上眾多藝術家費盡筆墨去描繪的女人。
她美艷至極,一曲七紗舞便可讓希律王捨棄半座江山;她殘酷冷血,為一吻愛人的唇,她不惜砍下他的頭顱。
千百年來,莎樂美被藝術家們賦予了太多不同的故事,然而誰又知道真正的莎樂美不過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無名公主?
歷史上的莎樂美
歷史上,希律大帝死後其封地(巴勒斯坦)被羅馬分成四部分,各設一位封王統治。其兒子希律·安提帕索成為了加利利的封王,即聖經中的希律王,原配為納巴泰公主。
在希律王去羅馬的途中,他愛上了哥哥腓力的妻子希羅底,因而要與原配納巴泰公主離婚,觸犯眾怒。先知約翰公開譴責了這種不倫的行徑,希律王懷恨在心,最終將其押解到馬加比城堡處死。
在真正的歷史中,莎樂美與約翰的死並無直接聯繫。而在聖經中則是不堪譴責的希羅底教唆莎樂美向希律王邀賞了約翰的人頭,同樣也只作為了一顆殺人的棋子。
現代考古學已證明莎樂美是一個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人物,歷史上的她是羅馬皇帝尼祿安插在小亞美尼亞國阿里斯托·布魯斯國王身邊的妻子。
在《猶太古史》中,人們開始稱呼這個無名公主為莎樂美。
無名少女黑化史
在文藝復興早期的作品中,莎樂美通常以幼女或者質樸的年輕女孩形象出現:
藝術家們逐漸將這位無名公主安排在了畫面中央,並著力表現她曼妙的舞姿和飛舞的輕紗,而先知約翰則被隱藏在角落,血腥的斷頭場景不斷淡化。
在文藝復興大師提香的筆下,莎樂美是年輕豐盈美麗,不敢直視約翰的頭顱的女神形象,但她依然是一件殺人的工具,沒有獨立的意識與人格。
巴洛克時期,在天主教的統治下,為宣傳教義,此前唯美形象的莎樂美形象逐漸消失。
這一時期為突出約翰殉道這一聖經主題,莎樂美逐漸化身成了一名劊子手,開始面無表情地直視血淋淋的頭顱。
到了十九世紀,莎樂美的外在形象進化到了巔峰,這一時期的歐洲開始收到東方藝術的影響,莎樂美開始散發一種神秘的異域氣質。
而其中最為經典的形象出自居斯塔夫·莫羅筆下:一位具有鮮明性格與氣質的邪魅女性。
她跳著銷魂的舞蹈,一手擎著齊眉的蓮花,一手伸向前,神情冰冷如月,透露著冷酷,像大理石雕塑一般肅穆,冷漠得近乎莊嚴,讓人難以接近。
在另一幅作品中,莫羅著重描繪了莎樂美銷魂的七紗舞。
七紗舞源於東方的巴比倫神話:月亮之女伊師塔爾為追尋故去的情人塔姆茲而下地獄,每降一重天,便褪去一層紗衣,紗衣褪盡,真理便現。
後人以此創作的七紗舞是一種能強烈刺激視覺感官的舞蹈。當莎樂美跳起這支舞,慾念之火便吞噬了在場的每一個男人。
獨立意識覺醒後的莎樂美
最後為莎樂美注入人格與意識的人是王爾德,他創作的戲劇《莎樂美》是唯美主義思潮下的一部經典,劇中的莎樂美愛上了先知約翰,遭到無情的拒絕後,她用一曲舞蹈換來了與約翰血腥的一吻。
新藝術運動插畫家比亞茲萊曾為王爾德的這部戲劇創作了一本系列插畫:強烈的黑白對比,線與面的靈活運用會使人獲得極大的感官刺激。
他筆下的莎樂美猶如巫女,臉上永遠一幅邪魅的笑容,給人以恐懼感,她擁有自己的思想與慾望,不受男性的控制,危險而又色情。
從此,莎樂美便成為了世人眼中那個妖媚、充滿情慾的變態美人。
莎樂美:近代女性形象的映射
莎樂美,從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公主到如今的邪魅女性,背後折射的其實是幾個世紀以來女性地位與形象的演化。
從古到今,對莎樂美大肆渲染描繪的大多是男性藝術家,鮮有女性藝術家創作此類題材。此前莎樂美的年輕、美艷、誘惑與情慾實際上都是男性統統賦予的。
到了十九世紀,隨著女性的獨立意識不斷崛起,女性們所展現出來的力量逐漸令男性感到畏懼,一種被扭曲的、誇張的妖魔化的女性形象由此誕生。
參考資料
《莎樂美視覺及造型藝術形象的文化解析》《論西方繪畫中莎樂美形象的歷史演變》
文末福利
因為文章篇幅有限,其他有關莎樂美的作品無法全部展示,若有需要可在微信「束手共舞」後台回復關鍵詞「莎樂美」即可獲得高清作品圖片合集
長按下方二維碼掃描即可關注「束手共舞」
http://weixin.qq.com/r/RShje13E1ACrrRkY931X (二維碼自動識別)
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任何平台如需轉載可在後台獲得聯繫方式添加白名單。轉載時請在正文註明作者以及文章來源,同時保留文末二維碼。侵權必究。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