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挑戰人的獨立思考,你是要當「羊」還是「牧羊狗」?

社交媒體挑戰人的獨立思考,你是要當「羊」還是「牧羊狗」?

1 人贊了文章

當今世界已經被互聯網和社交媒體佔領,我們每天一睜開眼睛,大量多元化、碎片化的信息便撲面而來,分割我們有限的24小時。

於是,很多人逐漸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未來的「羊圈社會」中將淪為被控制的「羊」。

那麼,你要當「羊」還是「牧羊狗」?這就要看你如何選擇了,自律能為你解決很多問題。

來源:瞭望智庫

口述:鄭永年(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信息和社交媒體時代為虛假信息提供了很多方便,我要了解世界上在發生什麼,就要避免特朗普所說的「虛假新聞」。我不看微信推送文章,另外,我一個群也沒加,加入過的又退出來了。

人的學習能力來自哪裡呢?就是獨立思考。

以前只有紙媒的時候,一張報紙,為了真正理解上面的內容,我們可能會讀好幾遍。

現在,在社交媒體上,思考的人越來越少。信息太豐富了、碎片化、多元化,大家只看自己喜歡的,但是,這些所謂的「知識」,未經過思考,還不能真正成為知識。遇到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就本能地排斥,當它不存在。如此不加思考、只憑好惡地去接收信息,使人很容易接受一些比較偏激的觀點

實際上,大家在研究的恐怖主義,比如 IS 就是這樣進行激進思想傳播的。據我觀察,現在的好多群都非常偏激。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右)

因此,首先,你要具備鑒別真假信息的能力;其次,要能夠獨立思考

然而,從普遍現象來看,大家就是在消費信息,人們都成了消費者,而非思考者,非常遺憾,在這樣的時代,我們很難構建起自己的知識體系。當然,社交媒體本身是一個獲得信息、傳播信息的有效平台。

未來的社會將會變成什麼樣?我寫過一篇文章《人類不平等與「牧民社會」的崛起》,其中講到互聯網對今天社會的影響:「牧民社會」分為兩個群體,即「牧羊狗」,信息提供者、製造者,他們越來越聰明;「羊群」,不用思考、一直跟著人家走

換言之,少部分人可能越來越聰明,因為他在思考怎麼把「羊」養好、如何去控制「羊群」。當組織者,比如互聯網公司、信息提供者等,他們掌握的技術越來越先進,其他人就越來越深地被技術所操縱。

你要當「羊」還是「牧羊狗」

作為個體,我們還是應該有自我意識:你是誰?在這樣一個過度信息社會,如何成為你自己,而不是變成一頭「羊」?必須思考這個問題。

對此,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學會思考。我一直說,從古希臘、中國春秋時代到現在,大部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都是對事物進行思考的產物,這些信息大多是他們自己觀察得到而非由他人提供。他們不是信息的消費者,而是搜集者、生產者。

現在,我們要改變消費行為,避免一味地消費信息,而要成為信息的生產者和搜集者。一個聰明的搜集者,要提取有用的、真的信息。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發布一項報告:在社交網路上,假新聞的傳播力要遠大於真新聞

不過,對於年輕一代,我害怕他們成為「羊群」,而非「牧羊狗」。

對於很多人而言,手機已經內化為生活的一部分。但是,這是好的一部分還是壞的一部分呢?

有時候,我說:你一定要剋制一下,在一天中,你要有幾個小時放下手機。但是,現狀很可悲,年輕人兩個小時沒手機可能就活不下去。我一個廣東朋友說,他的小孩兩個小時沒有 WiFi 就說要跳樓了。

這樣的情況,我覺得很危險。

這是一個手機不離手的時代

當然,現在還處於發展過程中。時代在發展,但是我相信人性不會發生太大的改變。在某一階段,人類被某種外在的因素影響,走錯了方向,或者說,走到一個極端,中國人說「物極必反」,就會經過一個反思的過程。

舉例來說,在以前的宗教時代,大家漸漸放棄了思考,一切聽從「神」的指示,什麼東西都拿宗教來評判。大家慢慢意識到:這樣不對,後來,經過反思,就發生了宗教改革。

1994 年,中國才開始有互聯網,時間並不長。我們眼下還在擁抱互聯網,經過一段時間,人類就會對互聯網社會、對信息社會進行深刻反思。其中邏輯都一樣

中國的互聯網由BAT三分天下

在新加坡,我每天 6:45 準時起床,十幾年如一日,有點像軍人的生活,不抽煙、不喝酒、不旅遊。年輕一點的時候 7 點起床,因為動作快,8 點半上班肯定來得及。

我讀博士時很難不自律,因為那時要上課、要寫文章,事情做不完,根本沒有時間,一天睡不到四五個小時。工作以後,我也非常自律。

對自律,每個人看法都不一樣。我認為自律是一種美德,尤其是對男人來說。我會給自己設定一些條條框框,然後去遵守。

兩個哲學家對我的影響比較大。一個是康德,他非常自律,當地村民可以根據他的活動判斷時間,在這方面,我遠遠跟不上他;另一個是薩特,存在主義講自由,所謂「自由」就是做我喜歡做的事情。

我基本上就是「在自律裡面的自由」

追求在自律基礎上的自由

人必須自律,每一個人都需要養成某種程度的自律。

現在的生活太豐富了,選擇太多,酒吧、歌廳……什麼都有。但是,你選擇花兩個小時讀一本書,跟花同樣的時間到酒吧喝酒、去歌廳唱歌,結果不一樣。

自律能幫助你解決很多問題,不自律的人,我不清楚他們是如何生活的。

中國男人在中年之後越來越油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缺乏自律。這個一定要避免,肚子那麼大,看著都覺得不舒服。

俞敏洪談「中年油膩男」五大特徵:貪、俗、放棄自己、裝、懶

現在的中國人,從小到老都不太愛讀書。中國年輕人不愛讀書,是出了名的。我很了解出版社一年賣多少書、人均一年讀多少書。

日本人、德國人喜歡讀書,中國人呢?每次看到大媽跳廣場舞,我就在想,在歐美日的話,這個年紀的人大概要麼是在看書,要麼是在抱孫子。

這是件很麻煩的事情,一個不讀書的民族,以後就會變成我所說「羊圈社會」。

高曉松在杭州開了一家公益圖書館

書的質量良莠不齊,跟大家不讀書也有關係

在一個喜好閱讀的社會,這種亂七八糟的書出版不了。正因為大眾不讀書,閱讀品味越來越低,才給了這些亂七八糟的書以生存之機。

每次在中國機場,我都特別關注機場的書店。比較一下中國與美日歐的機場書店,就會發現區別:中國書店到處擺著生意經、風水算命、成功學,比如馬雲在講怎麼做生意。沒有幾本正經書,滿書店都是心靈雞湯。

這就是中國社會的窗口,透過這扇窗戶,我們呈現給全世界的就是這些東西。當然,西方也有庸俗的東西,但是,西方把這些東西放在角落裡,而中國是把它們放在最顯眼的位置

中國機場喜歡擺放成功學的書籍

我以前學政治理論,受專業影響,我讀哲學、歷史比較多。這次出差,我帶了兩本阿倫特的書,一本錢穆的作品。我比較喜歡這類書,可以供我思考。

至於文學作品,我是不讀小說的,也許因為自己生活經驗比較豐富,一本小說看下來,每次都有種上當的感覺,還不如自己想像的精彩。所以,習慣於理性思維以後,我不喜歡這種虛構的東西。

當然,這與年紀也有關係。小年輕可能更多的在考慮生活問題,年紀大了,會思考一些哲學問題

很多人都提出讓我推薦些好書,但是,我不會這麼做,這是誤導人家。

網路時代更應該多讀書,加強獨立思考

我的書架上資料性質的書比較多,還有就是哲學類、歷史類,經驗性的東西也很重要

我做中國研究,一輩子可能不會寫關於拉美或者非洲的一篇文章,但是,我 80% 的書不是關於中國的,而是關乎歐美、日本、非洲、拉美的。因為社會科學有個特點——不能做實驗,只能觀察不同的社會怎麼發展。讀這些書,非常長知識。

另外,要活讀書。怎麼活?當你讀歷史的時候,比如古希臘,你不僅要設想自己是古希臘人、生活在那個社會,並且還要聯繫現實。如果不能與現實相結合,最多能讀成個書獃子


推薦閱讀:

與你APP:聊天領域還有未被發掘的寶藏
美國學校通過監控學生的社交媒體,防止槍殺事件
如何利用社交媒體捧紅一個全新品牌?
全球8成政要使用社交媒體,奧巴馬粉絲數稱雄

TAG:獨立思考 | 社交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