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真意——吾見《榮枯鑒》

生命真意——吾見《榮枯鑒》

來自專欄生命真意——從人文角度看待生命進化史

自覺世間「情理」謂何之後,對各種詮釋世間「情理」的古文非常感興趣,於是開始嘗試讀《論語》,從南懷瑾老先生的釋義中,了解到馮道一人,於是大感興趣,遂翻閱其平生事迹,覺得馮道亦可謂「真人」也。對其所做《榮枯鑒》翻讀幾遍,又從網上查閱其翻譯,總覺翻譯有失偏頗,顧遂嘗試以人文的角度進行翻譯,與各位探討。

天道有理,人道有情。情理之間,最顯人心之變。非通情理,則此文難見真意。以吾之見,略解一二,供各位品讀,願各位皆有所得。

此文背景最為人所忽視,五代十國,天下大亂,皇帝每天都要做好會被換掉的準備,那個時代的人們哪有一刻的安穩時光。五胡亂華,吾雖未所見,但僅從各類雜談的隻言片語中,已覺末日之感,民不聊生。

馮道,作為漢人,歷仕四朝十帝,屹立不倒,得以善終,雖為後世文人所唾棄,但其身可在虎狼之中保全,足見其過人之處,要知道那可是睡覺都有可能被砍頭的時代。其一生之見解盡融一本《榮枯鑒》之中,雖有「小人經」之別稱,但其內所講未曾見得小人之氣。情理之外方可得見「情理」,此為文中最重要之視角,讀者切記。

《榮枯鑒》分為八篇:

圓通卷一、聞達卷二、解厄卷三、交結卷四、節儀卷五、明鑒卷六、

謗言卷七、示偽卷八

今從圓通卷開譯,不偏不倚,無善無惡,一切皆由「情理」所推,如有偏頗,還望各位指正。有些文字,可有感,但難言,尚需不斷仔細推敲。

圓通卷一

善惡有名,智者不拘也。天理有常,明者不棄也。道之靡通,易者無虞也。?惜名者傷其名,惜身者全其身。名利無咎,逐之非罪, 過乃人也。? 君子非貴,小人非賤,貴賤莫以名世。君子無得,小人無失,得失無由心也。名者皆虛,利者惑人,人所 難拒哉。? 榮或為君子,枯必為小人。君子無及,小人乃眾,眾不可敵矣。名可易事難易也,心可易命難易也,人不 患君子,何患小人焉?

原:善惡有名,智者不拘也。

一般翻譯:善惡都有各自的內涵,有智慧的人絕對不會因此被束縛。

吾之見:所謂善惡,皆為世人所標榜創造,是為道德中通用的一項衡量標準,一旦背負了惡之名,則眾人皆謂不道德之人,世人的行為亦會被善惡之名所束縛,但真正的善惡就如「道」一般,不可言說,自以為行善事,但或為作惡。眾所以為惡,但亦可為善事。此間就是開篇所言的情理之內外關係。若馮道只有「善惡都有各自的內涵,有智慧的人絕對不會因此被束縛」這點見解的話,是不足以支撐其在「四朝十帝」中保全其身的。

因此我覺得真正的本意應為:「善惡」皆為世間所立虛名,有智慧的人不會受這些虛名的牽制。

原:天理有常,明者不棄也。

一般翻譯:天下事物變化都有自然規律,聰明的人不會去違背。

吾之見:若真是按照「天下事物變化都有自然規律,聰明的人不會去違背」去逆推,則原文應該是「天理有序,明者不違也」才合適,但原文確不是這樣,這就說明其中想要揭示的並不是這個道理。從「明者不棄也」來推測,說明這個「有常」可能真的太普通太一般。吾亦困惑許久,但無意間看到一段對話,方才恍然大悟——故時有人「恃才驕橫」,有人諫言:「汝若繼續為之,必招殃禍」,是人不聽,果遭迫害。其中的道理其實都是很尋常的「情理」,但人總喜歡凌駕於「情理」之上,這就容易導致禍患,而真正明智的人,懂得尊重「情理」,不會嫌棄亦不拋棄。

因此此段的本意應為:天下的道理(情理)都是很平常不過的,但是明智的人不會嫌棄其平常而拋棄這些「道理」(情理)去做事。

自覺小得:

其實文中前兩句的用詞非常的有意思,「智者與明者」大多數人可能覺得是一會事,但其實不然——「智慧」是做事通達的手段,「明智」是為人避禍的根本。要想和馮道一樣在亂世之中求得身全,則必當吃透此二詞含義,當世為人亦當如此。

待續·······

推薦閱讀:

突然看到這好句,為人處世變得更成熟了!
不要讓低情商限制了你的幸福

TAG:為人處世 | 情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