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記憶能有多「不靠譜」?
來自專欄心理-筆記本8 人贊了文章
你相信你的記憶可靠嗎?
你記得你上星期吃的水煮牛肉很美味,但你麻麻卻告訴你上禮拜她根本沒買過牛肉,你會相信嗎?
你記得你五年級曾經離家出走,但你爸比卻告訴你,那時的你不止是逃家,還因為手上沒錢去偷了一家小賣部、被警察蜀黍給「活捉」了,你會相信嗎?
《Psychological Science》就曾經刊登過這樣一篇論文——研究人員成功使70%的參與者錯誤地相信自己曾經犯下過嚴重罪行,諸如盜竊,襲擊或者持武器襲擊。聽起來是不是很「玄幻」,那他們是怎麼辦到的呢?
研究人員從91個志願者中挑選出了60位符合資格的參與者(在11~14歲間經歷過至少過一次高度情緒化事件,但沒有經歷過研究者指定的或類似的犯罪事件,也沒和警方有過接觸),隨後他們將進入下一階段實驗,共3次,每次間隔一周。
第一次面談前,參與者被隨機分到了有罪組和無罪組(各30人)。
有罪組成員會被告知,他們的親人之前已經向研究人員透露他們曾經發生過有警方介入的犯罪行為,其中有三分之一(10人)被告知「有過襲擊行為」,三分之一是「曾使用武器攻擊」,剩下的是「曾經盜竊」。
—— 有罪組 ——
—— 無罪組 ——
無罪組被分成的3種情況則是「曾經有過情緒波動很大以至於傷害了自己的經歷」、「被狗襲擊過」;「丟失了一大筆錢因此與父母產生了矛盾」。
(為了保證實驗順利進行,參與者和其父母都被要求禁止討論這些與實驗相關的事件)
之後研究者要做的就是運用盤問技巧來引導參與者自動「認罪」。
在第一次面談中,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們依次對兩起事件進行詳細描述:一起是真實事件,由參與者的照看人事先告訴研究人員,另一起則是無中生有事件,由研究人員進行引導。
結果如研究人員所料,參與者回想起了真實發生過的事件,但對研究人員捏造的事他們沒有任何印象。到這為止確實是很符合情理的回答,對嗎?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事也在發生,這些「符合邏輯」的事在接下來的面談中被一點點改變。在第二、三次面談中,參與者會被問及,能回想起多少細節,以及是否能「在記憶中看到自己」。
實驗結束後,一部分人不僅相信自己做過研究人員說的事,而且還能夠自動腦補出相關畫面,且這個比例相當驚人——
從上表可以看出,有50個人相信這些「虛假記憶」是真實發生過的,且其中44人能腦補出10個以上的細節,只有4人不受研究者的干擾,堅持報告無虛假記憶。
雖然可以猜到一定會有人被騙,但沒想到「中招」的人居然那麼多,這似乎要歸功於研究者們的好手段呢?我們不妨再回過頭看看研究者在實驗中做了些什麼「好事」。
編好一個假目的很重要:研究者打的幌子是告訴參與者這個實驗是為了調查記憶恢復的方法,且大多數人只要使勁想就一定能回憶起相關的記憶。
忽悠技巧滿分:研究人員在面談中會說一些聽起來毋庸置疑的事實像是「你父母說……」;再施加一定的壓力如「大部分人只要努力嘗試都能找回失去的記憶」;當參與者「想起些什麼」時,他們也會給「暗示」,比如「噢,你的父母好像就是這樣描述的」,外加一些「鼓勵」,像「但是我不能透露更多的細節哦,這些細節只能夠由你提供。」
瞎說里夾雜事實:研究者在編造的記憶里穿插了部分事實,比如說「你犯案時穿著暗紫色外套」,而那時的參與者剛好有那麼一件(參與者的家人提供的信息)。
情感攻勢裝可憐:如果參與者沒有辦法回想起任何虛假記憶,研究人員還會表現得很失望「那好吧。很多人一開始都想不起來一些事情,因為他們還沒有試過思考這麼久」,隨即在筆記板上胡亂寫下一些東西。
布置「家庭作業」:實驗里瞎扯完還不夠,研究者還會要求參與者每天晚上在家沒事就繼續在腦子裡回放這些「不存在的事件」並嘗試「恢復記憶」。
不留餘地的「洗腦」:研究人員為了判斷參與者是否記住了虛假記憶會要求參與者「把這件事從頭至尾描述一遍,包含至少10個細節」,另外還要回答的一些問題例如「這起事件是在哪裡發生的?」、「當時有誰在場嗎?」
雖然一直有人研究虛假記憶,但這卻是首次將犯罪和虛假記憶聯繫在一起,且「犯案」時間設定在參與者的青少年時期,而不是之前大多數研究打的「兒童牌」。與「在購物中心走丟」這樣的小案子相比,這回的研究才是真的刷新了人類記憶「不靠譜」的下限,不得不說,為了成功植入記憶,研究者也是蠻拼的。
所以問題來了,現在你還敢相信自己的記憶嗎?
推薦閱讀:
※60.如何突破有對話,沒交流的障礙?【TEDxSudi演講】
※心理學與算命、讀心術、催眠等的異同
※後現代主義諮詢的入門到精通 | 書單推薦04
※直視你心靈的面具
※學習筆記 |《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拆書
TAG: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