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最悠長的假期

這是一場最悠長的假期

來自專欄若然堂6 人贊了文章

學校是個很神奇的地方,在這裡有成人世界的縮影。

有政治關係,有金錢關係,有黑社會風氣,但這並不是成人世界的全部,至少這裡的真善美,在概率上總比別的地方多一些。

在我小學六年級那年,班主任換了一位何老師。有一次上課的時候,他突然說:現在你們看班裡誰的學習能力比較強?

我們說了幾個班裡成績不錯的同學的名字,但何老師不置可否,等我們說無可說了,他突然手一指,欽定了班裡一個叫劉秀的女同學,堅定而自信地說:劉秀同學現在在班裡大概二十多名,但她這學期就能進步到班裡前五名。

那時候我還沒看過後漢歷史,不然我可能也要改名字了,你看叫劉秀的到哪都是天選之人啊。

當然,咱們何老師到底不是有資格欽定別人成績的,他只是一直在研究同學們的成績變化,發現劉秀的成績進步最穩定,而且一直在進步。

於是他觀察了劉秀同學幾天,最後得出了這個結論,並告訴我們:

你們有些同學,現在成績還不錯,那只是因為你們夠聰明,但以後的課程會越來越難,不是光靠聰明就行的。劉秀同學在你們之中,並不算聰明的,但她肯學習,有技巧,夠努力,她就能進步。

以後走上社會,你們會知道,對你們而言,什麼奇遇、運氣都是做夢,努力才是唯一的捷徑。

忘了說,那時候我們學校就是個普通菜小,大多數好胚子都因為菜小,在迷迷糊糊的童年裡就錯失了改變命運的機會,而我很幸運的遇到了何老師。

初三那年,教歷史的老師姓曹。

那一年我是歷史課代表。

在我沒當歷史課代表的那兩年,歷史老師還是一位姓孫的老師,每次我去辦公室,她只要在,就會把我叫過去,然後幫我提褲子——說來慚愧,上高中以前,我的褲子永遠是歪歪斜斜的掛在腰上。

曹老師接手我們班後,他幽默風趣的講課很快吸引了我們班所有人,包括從來不學習的那幾個差生,曹老師專門到每個班級都會有的那種差生角落,跟他們溝通了很久。

我一直不知道他跟這些人說了什麼,只知道他們其他的科目仍然很差,但歷史卻都突飛猛進,基本都能達到及格線上。

班主任知道後還誇他們,跟他們說別的課也要這麼努力。

但他們對班主任的這些話,完全沒有當回事,因為他們能感受到來自班主任的鼓勵是多麼的虛偽。

有一次,曹老師在課上閑聊,他總是閑聊,甚至不帶教材,偶爾拿著教材來,上面也是乾乾淨淨一個字都沒有。40分鐘的課,他20分鐘之內就會上完,都是應付考試的考點講解和標答模板,剩下的20分鐘就是他的脫口秀節目。

那次閑聊,他突然說:

你們有些同學,覺得自己很聰明,其實聰明的孩子我見得多了,但最後過得好的我沒見過幾個——不是考上個好大學就是過得好了哦。

我告訴你們,你們能不能過好日子,不是看你們現在有多聰明,而是看你們能不能養成好的習慣和品質,沒有這兩樣東西,你們越聰明,就越容易失敗。

這段話他說過就忘,我甚至覺得很多同學可能也沒當回事,但我卻一直把這句話記在心裡,並一直奉為圭臬。

上了高中以後,我的語文成績才慢慢好起來,因為我成績好的課,一定是我比較喜歡的老師的課。

語文老師陳老師是個很愛閑聊的人,她的課常常會成為我們班的段子重災區。

可能是語文老師的天性,她也很喜歡跟我們班分享她的童年經歷和婚後生活。

有一回她突然聊起自己的婚姻:

我們家有一個大搪瓷盆,那是我結婚的時候陪嫁的東西。我每次跟我對象吵架了,我就摔這個盆,每次摔爛了就補。

我總覺得婚姻就像這個盆,摔摔補補,但其實很多人都想換一個盆。以前是換不起,現在呢,是不想換了。

現在想想,其實還有很多人陪嫁的盆可能質量太差,不經摔,所以連補的機會都沒有。

還有一次,她告訴班裡的女同學們:女人要有自己的經濟來源,經濟獨立才能人格獨立,不要指望老公給錢,將來離婚了,自己也能養活自己,不會低人一等。(後來想想,這段話不是上《孔雀東南飛》的時候講的,就是上《氓》的時候講的。很應景。)

我一直覺得這話才是女權應有的發言。

大學的時候,金融課教授姓秦,在我們畢業後不久,他因肝癌晚期去世了。

跟前面提到的老師一樣,他也很愛閑聊。

有一次上課,他問我們:正確地做事,和做正確的事——哪一個更重要?

他最後給出一個答案:哪一個重要我也不知道,但我希望,同學們能夠正確地做正確的事!

還有一次,我記得那是我們的最後一堂金融課,他推薦給我們一部日劇——《悠長假期》。

他講述前期劇情的時候,我明顯地能夠感覺到他對這樣一個假期的嚮往,那時我只以為是他對這部劇的喜愛。

後來才明白,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或許都想有這樣的一個假期,能放一放越來越重的負擔,能逃避一下現實。

尾聲

現在畢業已經三年了。

我突然意識到,我已經在另一種意義上進入了一場悠長假期。

因為再也不會有人通知我,要開學了。

再也不會有一個地方,讓我們暫時和社會遠一點,和壓力遠一點,可以自由專心地去學習了(監獄的話,可能和社會遠太多了)。

推薦閱讀:

TAG:悠長假期日劇 | 教育 | 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