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lers:讀書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Scalers:讀書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來自專欄 ScalersTalk成長會7 人贊了文章

4天前,我在微信公眾號上推送了一張關於書的主題圖片《今天,請充分發揮你的抬杠才能》,請大家對從正反兩個方面發表自己的見解。後台收到上百條回復,貢獻了自己的看法。這其實是一次「大腦聯機」的過程,每個人都提供了自己的視角,我們可以從回答中,窺到每個人的思想情況以及知識閱歷,非常有趣。每個回答我都認真看了,今天專門寫一篇文章,說一說我的看法。

1

從構圖上,作者分別在橫向和縱向構造了三個畫面區域。從橫向看,三個區域從下至上分別為:一堵高牆上面畫滿鮮花、藍天和白雲;中間部分是烏雲密布下的城市,一片廢墟,陽光穿過雲層,灑在破敗的城市上;穿透雲層就看到了朝霞,目之所及,雲天相接。

在縱向上,三個人物角色,最左邊的站在地面上,手裡沒有任何書本,正看著牆上的畫;中間的角色,站在一堆書上,墊高後目光可以翻過高牆,看到牆外的景色,牆外一片廢墟,城市在遠處陽光下破敗;最右邊的角色,也站在層層疊疊的一捆書上,書卻穿透雲層,於是站到了雲層的上方,看到更廣闊的視野。

在評論中有讀者說,第一次看到這張圖片的時候,內心一震。相信很多人會有類似的反應,畢竟圖像給人的印象要比文字更加有震撼力。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圖片會廣為傳播。

在我看來,人們感到震撼,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書籍的重要性深得人心。從中學起我們就學,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我們腦海里,書是非常有價值的知識寶庫、思想寶庫和智慧寶庫。一直以來,人們尊重有知識的人,也希望成為一個有知識的人。所以知識的概念在人們的腦海里是有紅利的,來自千百年來的知識分子,用行動甚至生命對知識的加持。

第二,強烈的對比給人深刻印象。在背景上構建了三個不同區域,形成了豐富的層次空間和強烈的對比,是這張圖片打動人的重要原因。我們以前只知道讀書可能很好,很有作用,但是這張圖把我們內心很模糊的理念具體呈現出來,而呈現的方式就是非常強烈的對比。

最下面的區域,陽光明媚、鮮花盛開,不需要任何書本就可以看到。當你通過書本獲得一定高度的時候,你會看到黑暗和破落。黑暗在你目之所及,綿延不斷,遠處又能看到陽光的映照。一片陽光明媚和黑雲壓城,形成鮮明對比,邊界就是一堵高牆。

那為什麼有一定高度以後反而看到的是黑暗的場景。有讀者認為,這其實是代表世界真實情況,我們不再活在別人給我們製造的圍牆裡,發現了這個世界的黑暗,黑暗裡面又有一些陽光。

中間和最上面的區域由充滿希望的朝霞和密集的烏雲所形成的邊界,形成對比。這個對比效果,就全部加在那個站在最多書的人身上。當一個人站在足夠高的書上的時候,可以穿過黑暗,可以看到曙光。

把第二個角色和第一個角色對比,就可以發現即使都有書,每個人看到場景還是不一樣的,於是我們自然而然會想到應該多讀一些書,可以讓我們看到更大的世界,然後我們就轉發朋友圈了。

2

但是當我們深入思考,用自己的第一反應去看信息的時候,往往就會用本能作出反應。這種本能反應,會由很多因素決定,其中外界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長期耳濡目染,認為讀書非常有價值的,這張圖片迎合了我們內心的想法,如果轉出去也顯得自己有水平,於是觸發大量的傳播。

從目前的自媒體文章來看,但凡談到多讀書、要讀書、好好讀書類似話題,總能引發廣泛的傳播。讀書這個概念紅利,甚至養活了很多家商業公司。

我們必須大力肯定書帶給我們的改變,但是如果我們說,只要讀書就一定能產生改變,那我覺得書一定不想看到這個情況。所以換一個角度來思考這張圖,我們應該明白以下問題:

書帶給人的改變是線性的嗎?

我認為這張圖很大的一個敗筆,就在於作者用了非常精心的手法去繪製圖片背景,但唯獨在個兩個角色所站立的書上,採取了很粗糙的強暴式複製方法。

我們可以看到,第二個人的書堆和第三個人的書堆了,最後一節是相同的,複製粘貼。

如果我們想用圖片來傳遞關於「書」含義,這裡關於「書」的細節其實是做的不夠到位的。而這種不夠到位,也正好反映出書給我們帶來的改變的有限性所在。

我認為,書帶給我們的改變,未必是線性的,有可能是指數型的,也有可能是對數型的。

如果我把讀書當成是非常有價值的涵養,那麼當你的涵養,不斷積累,不斷增進的時候,在某個節點會呈現出爆髮式增長,或者沉澱出大的質變,這不是和書的數量呈現線性關係。書並不是以一本一本疊加的方式帶給人變化。從這個意義上說,圖中的隱喻稍微有些單調,純粹強調了數量上的作用,卻忽略了書的本質。

說到書的本質,我們還需要意識到,書其實是一個概念的統稱,其實就是一頁頁的紙,上面寫滿字或者圖表,於是形成一個實體,可以單獨傳播,被人閱讀,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然而這種載體的傳播,需要依賴於人類作為主體的搬運。

所以我們要意識到,並不是每一本書都可以等量齊觀的。書會有好書,也會壞書。如果你讀到壞書,那你踩在上面,非但不能把你墊起來,還會讓你掉坑崩塌。

從這個角度上看,作者對書的數量和質量可能沒有非常強烈的敏感性。這和當前市場上大多數人對於書的認知比較吻合。我們還是比較容易看到,如果有人說自己一年讀多少本書,就會獲得他人讚許的眼光

我們一定要意識到讀書的數目只是一個方面,而且數量多並不代表就一定好,因為書和書是不同的,書的內涵是不同的。書和書的差別比人和狗的差別還要大。強調數量就會帶來忽略質量的問題。而書帶給人的變化,絕對不是純粹通過數量產生改變的。

3

有一個觀點說,那個沒有讀書的人,是活在別人構造的世界裡,看到是虛假的陽光,看不到真實的世界。但是大家有沒有注意?作者其實本身也在構造一個世界,我們看作者的圖,其實也像圖中最左邊那個人。作者本身也在設置圍牆,這個圍牆就是畫出來的畫。

所以現在問題來了,如果我們讓圖中第一位個角色在牆上看到作者畫的這張圖片,會有什麼樣的感想,會有什麼樣的反應?你還會說他看到是虛假的世界么,至少他也知道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了?

所以你有沒有想到,一個站在地面的人,並不一定需要站在一堆的書上。在牆上如果有這樣一幅畫,畫出了整個場景,是不是也能看到第三個角色能看到的?

而你站在高處,就一定比在低處要更好嗎?從這幅畫的細節來看,站在最高處的人是無法走動的,只能站在那裡,高處不勝寒。甚至不如中間那個人,好歹還可以騎在牆上。

所以你有沒有想過,書到底應該在我們進步中發揮什麼作用?的確,有一本書,有很多書可以搬到一個地方,然後你站在上在,看到的場景,我把它畫回來,是不是一回事兒?因為即使是第三個,也只是看到而已,只是用一堆書堆上去,卻不能獲得任何自由。從這個意義上講,我並不認為最左邊那個人就會過得比最右邊的人更差。

4

接著這個圖,說說書籍應該把我們引向何方?

我們應該用理性的方式去對待書的作用。

首先,不過度誇大書籍對我們的改變作用。我們要認識到書對我們的幫助。書是一種腦力密度非常大的作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不經常有消耗腦力密度很大的時刻。有的體制和機制都在幫我們分擔腦力。你在公司上班,工作時間長了之後,漸漸地都會被分解成一個螺絲釘,成為系統可有可無的角色,這是我們這個社會運行的重要方式,

所以對每個人而言,在生活中接觸一些腦力密度大的產品和作品,有利於我們的進步和提升的,而書籍可以在這個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但是既然我們能認識到,書籍是一種腦力密集的作品,那我們是不是可以想想,其他腦力密集的作品也可以發揮同樣的作用呢?比如說我們的行動,我們的思考?

同樣一本書,不同人可以看出不同的效果。高中一起上學,一起學教材,不同的人能考出不同的成績。一樣的道理,當我們走上社會,同樣一本書也可以帶給我們不同的啟發。

其次,從書帶給我們的改變而言,不是一個純粹的數量問題。大多數人都不讀書,平常不會消耗任何腦力,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們就應該讀書,就應該學習,但是因為太多人不會,花費腦力去思考問題,所以書在這些人眼中,往往變成了宗教,變成了信物,變成了儀式,而不是腦力的消耗打造和腦力的錘鍊,這就偏離了書的初衷。

也就是說,由於有一群人不願意動腦、不願意花時間思考,於是用最簡單的方式,暴殄天物。這有點像二級市場的韭菜,不關心公司的基本面,不關心財報,只關心買和賣,在他的世界裡,只有買進和賣出兩個操作,因為這樣最省力。

而實際上對書的理解並不是要化歸到這樣一個非黑即白的簡單狀態,而是讓我們能夠承受非常複雜的腦力活動,讓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複雜性有所認知。

這個複雜性不是一張圖片、一句話、一篇文章能夠簡單說清楚的,需要我們花費時間去了解。我覺得書的本質是往這個方向去指引,只不過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太想偷懶,不願意花費腦力,而做出暴力簡化,比如簡化成多少本。

書籍還是可以帶來改變,但這種改變是需要我們用腦力去置換的。當然,既然是消耗腦力,也絕對不止書這一種方式帶給我們變化,我們應該要認識到這個問題。至於我們的情緒,其實不應該被一張圖隨意左右,否則我們其實和書中最左邊那個人並沒有什麼差別。

我覺得我們所有的人都是最左邊那個人,因為這張圖中,大家都從地平線開始,地平線其實就是由無數前輩用一堆書堆起來的。


推薦閱讀:

中國皇帝順序完整版, 值得收藏閱讀!
就因為你演的太好,所以今天要罵死你!
畢淑敏《閱讀是一種孤獨》閱讀測試題及答案

TAG:閱讀 | 收穫 | 讀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