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華為成功背後的動力模型

華為成功背後的動力模型

來自專欄瓦利哥的機器歲月20 人贊了文章

作者:桑文鋒,神策數據創始人兼 CEO,前百度大數據部技術經理

一周多前參加了三天的「復盤華為」管理培訓,講師主要是《華為基本法》的制定者和華為前高管。上周又去華為公司參加了紅杉組織的交流活動,期間參觀了華為的展廳,並聽了華為內部內容講解華為文化,並有 CFO 孟晚舟一個多小時的交流答疑環節。這幾天還閱讀了《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作者吳春波也是管理培訓的講師。整個學習過程下來我有三點感觸:一,華為是社會主義的;二,華為形成了一套強大的動力模型;三,企業文化,不是體現在創始人的言行舉止,而是隨便一名員工的言行舉止,是怎麼理解文化並且又是怎麼做的。接下來我來分享一下我的理解,當然,先要說明的我的立場,我沒有在華為工作過,認識都是旁觀者的視角,對華為本身尊敬而不嚮往。

一,華為是社會主義的

西方看待華為,往往具有複雜的心情,更多的時候是把它看做中國政府背景的。這也難怪,任正非本人是軍隊退伍,副團級幹部,華為做的又是通信這樣基礎性的工作。但從華為的創立到現在,並沒有發現其有引入政府投資,儘管做的項目許多都是企事業單位的,但不能因此把它歸結為政府背景。那麼,為什麼外界會有這樣的理解?

我想核心還是華為的做事方式是社會主義的。所謂社會主義的,強調集體大於個人,強調艱苦奮鬥,通過委員會的機制進行管理,並且有一個統一的領導。任正非在軍隊時還是毛澤東思想的學習標兵,華為內部重視思想建設,強調執行力,甚至有些時候明確是錯的,還要繼續無條件執行。任正非的講話更是作為學習材料在內部嚴肅學習,開展自我批評運動。所有這一切都會有一種縮小化的組織的感覺。這種做事方式帶來了華為業績上的巨大增長,也帶來了華為的自信。

二,華為的動力模型

去年我寫了一篇文章《大公司的活力》,主要探討大公司怎麼保持基業長青,但並沒有確切的答案,唯一確定的一點就是要緊跟需求,果斷甩掉包袱,但這點又談何容易。華為從 1987 年成立,到 2017 年這 30 年時間,營收做到 6000 多億,絕對的巨無霸。如果看華為的財報,你會發現最近幾年它的運營商業務增長几乎是停滯的,2017 年相比前一年的相關業務只增長了 2.5%,如果沒有手機業務這幾年起來,華為的發展就是遇到了問題,但華為手機就是做成了。在華為的交流環節中,我一口氣問了三個相關的問題:

(1)30 年來,華為業務方向的迭代思路和決策邏輯是怎樣的?

(2)我看華為的財報,最近幾年運營商業務方向不增長了,5 年之前,對業務發展的考慮是怎樣的?會發慌嗎?

(3)華為手機為什麼能夠做成?

我得到的回答是:華為在選擇業務方向時是看產業和市場份額,肯定是要選有前途的產業,並且在這個產業里,要做到比較大的市場份額。從最早的運營商業務,到最近的手機業務,還有現在啟動的華為雲業務無不如此,特別是華為雲業務,它們的目標是要做到全球前三,也就是要超過阿里雲。華為一般要做 5 年的財務預測,通過 5 年的業務收入判斷,來布局新的業務增長點,雖然現在看來運營商業務的增長率不高,但是在這之前就布局了手機業務。另外,對於運營商業務,一直在保持市場份額擴大和較好的利潤率,這是要超過同行的。對於華為手機業務的成功,在研發投入上非常大,很早的時候就投入了 3000 名的研發工程師,並且還有其他業務部門的協同支持,可以說是一種綜合實力的體現。

我最大的感受是華為形成了一套強大動力模型,這套模型的有效運作,讓業務本身顯得不是那麼至關重要了。當然,如果沒有業務的增長,其它問題可能都會暴露出來。這套動力模型有幾個核心部分:

1,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長期堅持艱苦奮鬥

這是華為對自己文化的一句總結。客戶是原動力,一切都是圍著客戶轉,為了更好的滿足客戶需求,要有一群敢於奮鬥的人。在華為的早期,自研的交換機質量不過關,通常會採用買一送一的方式,買一套設備,送一名現場維護人員,出了問題直接現場解決。不但是奮鬥者,並且要長期堅持艱苦奮鬥,這就不容易了。許多人在開始的雄心勃勃,但做出了點成績,就開始尋求享受尋求安逸了,而他們又佔有核心的位置,就會對企業的發展形成障礙。

我們可以用金字塔來打個比方。企業小的時候,可以說是一個小的金字塔組織。隨著業務的發展,金字塔變得越來越大,給組織的所有人都提供了成長空間。但大家都是往上走的,並且由於能力的差異有快有慢,如果業務發展速度趕不上人才壯大的速度,就會出現不匹配。這個時候通常的情況是頂部穩定,而中間層優秀的人才流出,形成一個相對平衡的結構,分解為上下兩層階級。如果頂層能夠銳意進取,這沒有問題,否則,就整個運作出了問題,所以需要長期堅持艱苦奮鬥。

2,自我批評

我在研究共產黨的強大組織性時,就發現很核心的一點是反省機制。如果沒有強制的外力監督,就必須提升自身的反省機制。華為顯然學到了這一點,會強調自我批評這一文化,多批評自己,少批評別人。批評的依據就是「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長期堅持艱苦奮鬥」,如果不滿足這些,就要自我批評。

在華為的歷史上,出現過多次自我批評的行動。比如市場部集體大辭職,然後重新應聘上崗,極端情況是 7000 人大辭職,包括任正非自己。當然,他們並不是變相裁員,大部分的人是重新上崗了,但大家的位置會有調整,優秀的人會得到提拔。而被調下來的,離職的也很少。還進行過從高層開始的宣誓儀式之類的,追求思想上的端正。近期又有 45 歲以上的強制退休等行動。這一系列的動作,讓華為金字塔的頂部炸開了一道口子,讓人才能夠循環流動起來。

3,分配製度:勞動所得 + 資本所得

華為可以說是在中國最早的實行給員工發放股票的公司,在公司剛成立的之後就開始實行這一制度。國內的互聯網公司基本是參考了矽谷的運作模式,採用員工期權。但華為的早期是沒有直接這樣的參考對象的。任正非能夠從激發員工的動力,不讓自己成為新的資本家的角度思考這一問題,是很有遠見的。這一點據說是受了他父親的影響,他的父親學習過一點西方經濟學。

當員工有了股票,就可以有股票分紅,並且在離職的時候,可以將股票賣掉。這樣員工的收入就有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勞動所得,包括工資、福利、獎金等,一部分是資本所得,主要是分紅。這種方式讓公司的增長和個人的回報掛鉤,使員工更加有動力。

並且在分配時,採用了「按勞分配」,「不讓奮鬥者吃虧」,前線打仗的收入可能比坐機關的高很多。股票分紅只是一個方面,在互聯網公司的期權制度也是普遍存在的。但如何保證公平,就是讓回報和貢獻相匹配,我相信是許多互聯網公司沒有做好的。

有好的分配製度,如果沒有餘糧,那也沒有意義,那隻會是普遍的貧窮。所以這背後還是要有業務增長。

4,鐵三角

華為的業務遍布全世界,即使沒有出海時,也是遍布到全國各個市縣,每個地方都是一個戰場。和競爭對手的較量,和客戶的較量。如果一切需要總部去做細節決策,無疑效率是非常低的。於是在每個客戶現場,形成了客戶經理、解決方案專家、交付專家的鐵三角,客戶經理承擔 Leader 的角色。華為在這塊的管理,借鑒了美軍的運作模式,所謂「班長的戰爭」,讓聽見炮火的人呼喚炮火。

在二戰時,可以說是「師長的戰爭」,主要是人力密集作戰,靠的是師長指揮調度。而現代化的戰爭中,美軍往往採用小分隊的方式,一個班進行行動,班長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呼叫導彈、直升機等,司令部提供支援服務。這樣讓資源都用到應該的位置,提升決策效率。

通過以上四點及其他的策略,華為實現了「權責利」的匹配關係,真正調動了華為人的積極性。

三,企業文化,不是體現在創始人的言行舉止,而是隨便一名員工的言行舉止

通過平時和華為人的接觸,以及最近密集接觸到的華為管理層,能感受到華為人明顯的烙印。這點在互聯網圈子裡的阿里人身上也相對明顯。這次給了我很大的啟示,雖然我自己在管理我們神策這個小組織時,比較強調文化,說的比較多,但我們自己的員工,對於文化的理解有多少呢?實際的行動上,又會有多少表現呢?恐怕是參次不齊的。接下來我會在管理上關注每一名員工的文化落地情況。向華為學習。

以上是最近學習華為管理和文化的一點總結,供參考探討。


推薦閱讀:

huawei華為 Ascend P6論壇
全快閃記憶體陣列時代來臨 看華為有何獨到見解?
華為Nova3發布會,全球代言人易烊千璽

TAG:華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