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有成效06:半小時打造你的高效學習矩陣
來自專欄小酌小卓1 人贊了文章
你好
歡迎來到卓有成效
這是你的高效工作方法論,工具包,案例庫
英文里有一個說法
Always learning and always learning from the best
前半句講的是終身學習的態度
後半句講的是卓有成效的原因
和周圍比我年長的高手切磋得多了
會發現人與人的差距歸根結底是思維模型的差距
而思維模型的差距,源自學習能力的差距
和周圍比我年輕的高手切磋得多了
會發現自己非常焦慮變老
而能夠延緩衰老的方法
一個是健身,一個是學習
即便這兩者,歸根結底都是反人性的
學習這件事情雖然我們從小就開始做
但很大程度上我們是不得法的
如果說高效的三要素是:目標、方法、行動
很多人首先就卡在了「目標」這個環節
學生時代的我們大部分是為了應試而學習
而走入職場的我們呢?
沒有什麼考試能夠確保我們升職加薪
而真正的考驗從來不是用應試技巧就能應對的
於是我們要麼淡去功利的目的去學習,以追求提升軟實力
諸如認知升級、好好說話、情商的課程肯定沒少學
要麼逼著自己勤奮學習,以保持和周圍同步從而緩解焦慮
諸如大數據、新媒體、區塊鏈、裂變增長的講座肯定沒少聽
要麼用上個階段的方式繼續學習,以求降維防禦
記得我畢業兩年後仍然在用BBC新聞學英語
無論以上哪一種學習方式,本質上都是失焦的
所以體驗上即便再能夠感動自己,從結果看也是低效的
如何破?你需要一個高效學習矩陣
說人話,你需要一個漢堡包
你可以根據自身情況不斷累加層疊
這裡我們只討論常規的五層
第一層: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達成你短期和中期目標的能力
在不同階段對能力的需求也不盡相同
比如在我做老師的階段
核心能力是英語和教學
而單說教學這個子目錄
又可以用下圖簡單羅列需要提升的部分
做了演講師後
則可能更多的需要提升演講方面的分項
而成為培訓師(也就是老師的老師)之後
除了培訓的主題、內容、形式、流程之外
我們可能還需要精進下圖這些核心能力(俗稱6P)
也正是因為提前練就這幾個版塊的硬實力
使得我在接手師訓學院甚至企業大學時
都比較如魚得水,遊刃有餘
還是那句話:
最大的遺憾,不是沒有機會,
而是當機會來臨時,你沒有準備好
…………
如果你願意,可以花10分鐘羅列一下
過往三年和未來三年你的能力譜圖
在我的領域裡,大概是這樣一張圖
其中「管理」和「引領」,也就是Management和Leadership
相較於前面的部分不算我的最長項
所以直至今天我仍然在努力精進
Heres HOW
- 哈佛商業評論
除了我14-15年在UCL進修戰略項目管理
系統學習關於企業和商業的底層知識和邏輯以外
哈佛商業評論是我綜合提升綜合管理能力的聖經
常規的操作是
基本保證每個工作日早晨一篇哈佛商業評論公眾號文章
碎片閱讀終覺淺,成為會員須躬行
下個APP,充值兩年,會非常划算
雜誌大概長這樣
通常選擇在哈評的APP先下載好
在飛機上按照專題深度閱讀
基本上屬於我出差旅行必備
如果你看了我前兩年的旅行記錄
大概就明白我有多少機會閉關精進哈哈哈
除了哈佛商業評論
早上一般還會有兩三個好內容陪伴著我
2. 劉潤五分鐘商學院
3. 寧向東的清華管理學課
4. 劉瀾的領導力課
不同的是,哈佛商業評論是在車上看的
而以上的內容是在健身時聽的
偶爾也會在剛到辦公室時作為熱身熱腦的利器
裡面很多案例、方法論、思路和金句立馬就能用到後續的會議和討論當中
當然劑量大了或者時間長了,也會感受到空氣中莫名的尷尬
6. 混沌大學
無論是思維模型還是認知升級
無論是企業家故事還是創業方法論
每周一次的混沌大學大課(差不多1.5小時)
基本上可以陪伴我兩三個晚飯後散步的時光
當然還有饅頭商學院、linkedin、全球HR、MBA智庫等優質公眾號的零散內容輸入
這裡暫不贅述,以下著重強調一下輸入之後的兩個必經階段
一個是回看與消化,一個是外化與復盤
A. 有意識在微博和朋友圈對已學習內容進行短評並加上標籤
比如以內容來源為標籤維度
或者以內容適用的場景和領域為標籤
當然這個習慣還可以延伸到很多方面
畢竟收藏的目的從來都不是mark一下
而是記錄與回看
而為了能夠第一時間搜索和提取
記錄的方式就顯得格外重要
B. 有意識的給團隊寫周報或者述職
無論是14年我在新東方管理團隊群中的分享
還是15-16年給新通管理團隊的Greetings Weekly
還是現在在名師堂的月度產品宣講會
歸根結底都是為了逼自己去增大學以致用的佔比
也逼迫自己不斷的復盤和反思過往的方向、決策、方法、執行
第二層:視野眼界
很多時候我們做不到
不是因為我們做得不夠多
而是因為我們想得不夠多
有時候也不是因為我們想得不夠多
而是因為我們見得不夠多
這也許是為什麼得到APP有一個專門的「視野學院」的原因
這可能也是為什麼我特別喜歡「學」而「思」這個理念的原因
眼界和見識的提升
一方面來自於多方面的閱讀
比如:每天聽本書
因為目的是見識而非深度鑽研
再加上我個人特別喜歡在健身或者散步時聽點東西
所以Call me shallow吧
見識提升的另一方面
來自於對某些領域或者平台的持續關注
比如:TED
這可是我關注了近8年的平台
也是我很多靈感和想法的來源
更是我一直嚮往能夠站上去的地方
為了不讓自己變成肥宅
(雖然看起來「肥」已經無法挽回,但我至少還可以選擇不「宅」啊)
除了爭取做到擁有發達的大腦
還需要持續鍛煉靈活的腿腳
這裡強烈推薦:活動行
走出去看到更大的世界
走出去看看別人在做什麼想什麼關心什麼創造什麼改變什麼
走出去讓自己要麼更加寬廣要麼更加篤定要麼更加好奇
走出去,反正待在家裡還不是整天刷手機
即便你不想走出去,打開諸如活動行APP的界面,
不斷地切換城市
也能夠發現這些城市活動的趨勢和性格
而後你會發現,你會更快地找到未來的自己
自己想成為誰,自己要去哪兒,自己要做什麼,自己要和誰一起同行
所以我的周末,除了休閑,大概就是以這種方式學習
我不經意發現,休閑的方式幾十年不變
從這個角度講,學習倒是比休閑更加有趣
第三層:信息資訊
無論是社會新聞,還是業界資訊,還是熱點八卦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渠道和路徑
這裡只想提及一個我微博分類的方法
最起碼可以在充滿各種廣告各種推送各種植入的時代
看點自己想看的
無論是微信微博,還是電台電視
你聽它的還是它聽你的,很多時候都取決於
你是否願意,花10分鐘,對其進行整理和調試
第四層:碎片技能
碎片化學習幾乎從一開始就被詬病
但從管理最基本的常識出發,我們也明白
我們並不是要討論碎片時間到底應該如何度過
而是要想辦法讓閑置的碎片時間更有價值
我們不需要討論碎片化學習到底是否是利大於弊
而是要想辦法創造一個環境和條件讓碎片化學習利大於弊
所以我的結論很簡單:
- 碎片化時間如果不想用來學習,就不要勉強自己
- 如果想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那就學習碎片技能
- 如果希望在碎片時間裡休閑學習兩不誤,你可以用抖音
沒錯,就是抖音
還是那句話
它聽你的還是你聽它的
很大程度上可以由你決定
最近有一大波教育和內容付費賬號進駐抖音
他們羨慕這裡的流量紅利
自然會想盡辦法迎合和吸引大家的注意
你不用擔心1分鐘甚至15秒學不到什麼東西
那是內容創造者更著急需要考慮的問題
而同時我們對這1分鐘或者15秒進行合理地預期(比如碎片能力)
相信得到的體驗和結果反而會超越預期
比如可以連續刷羅輯思維60s小故事
比如鞏固從5分鐘商學院濃縮成1分鐘的案例
比如學幾個mac技巧
比如用1分鐘問自己如何整理拯救整容隨機發來的PPT
比如學個拍照P圖小技能
這1分鐘或者15秒到底有沒有用,有多少用
完全取決於你這1分鐘或者15秒和誰比
你是和整塊閉關2小時里的1分鐘or15秒比呢
還是和閑置時間裡的1分鐘or15秒比
還是和本來就在刷抖音的1分鐘or15秒比
怎麼看待,怎麼定位,怎麼預期,怎麼安排
完全由你決定
第五層:創意靈感
大多數人可能不需要這一層
但由於我自己大腦的發育特點
加上自身對創意的興趣和好奇
再加上做過一段時間的品牌營銷
再再加上我曾經有過不止一次
心力憔悴萬念俱灰時
被一個好創意激發得笑逐顏開滿血復活的體驗
我對靈感箱或者創意庫看得特別重
創意的實質,是舊元素的新組合
而創意的第一步,都源於模仿
最近有個提法叫creative confidence
既然是confidence,就需要一磚一瓦build起來
我分享幾個常用的創意積累渠道
比較主流的廣告創意或者營銷類公眾號
首席品牌館
大創意PRVIEW設計聯搞怪工具箱4A廣告提案網成功營銷數英廣告門新設計BranD三節課
用之前提過的方法標記朋友圈或者微博里的創意相關案例
開眼視頻APP,提升對創意的感性認知
我初中的時候
讀到過一個關於時間管理的故事--the big rock
大概意思是說我們的時間好像一個罐子
然後老師往裡面陸續放入大石塊、小石子、細砂粒、石灰粉、水……
如果我們先放入水把罐子裝滿,自然不會有空間裝入其他東西
而如果把最重要的東西(the big rocks)放進去
總會有空間留出,用於填放剩下的smaller ones
以學習矩陣為例,核心能力是我們目前的重中之重
所以在沒有解決這個層級的問題之前,先不要談其他
而一旦這個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處理
剩下的四個層級,幾乎會自動歸位
說起來比較低效,還是看圖吧
這是我最勤奮學習時的譜圖
早晨起來用8分鐘的羅輯思維醒腦
如果感覺有些吃力(比如昨晚熬夜)
可以用李翔商業內參
它們的目的是為了讓腦子轉起來
隨後是在健身房學習
五分鐘商學院、寧向東清華管理學課,劉瀾領導力
然後在上班路上閱讀一下行業信息和哈佛商業評論
如果是周一
可以通過Greetings Weekly給團隊寫周報
儘管他們不怎麼看,但逼著自己復盤
如果是月末
則逼著自己向上級平級述職,逼著自己學以致用且有所交代
如果出差
可以在飛機高鐵上先休息一陣子
養足精力後打開哈佛商業評論雜誌做深度閱讀
如果是平日的中午
偶爾看看資訊、轉一轉Linkedin和饅頭的文章給團隊
到了晚上
如果在健身房或者散步
每天聽本書可以成為很好的夥伴
當然每周一次混沌的公開課也挺好
周二一般會聽得到的例會
晚上睡前會看創意公眾號或者視頻
刷幾個抖音學哪怕一個小技能,以安慰自己
如果是周末
除了常規休閑或者度假
用活動行安排一個感興趣的活動是常規操作
晚上看個TED,不到18分鐘
get an idea worth spreading
原來有人問過我
How to make your time / work / effort valuable?
我回答:
Value its value.
推薦閱讀:
※有人20小時學習能夠學好一項新技能,而你還在追逐10000小時定律
※深扒《老友記》——史上最全老友記學習筆記S05E11
※背單詞之類的純暗記,是晚上記好呢還是早上記效率更高?有訣竅!
※高效學習篇-安德斯·艾利克森:刻意練習法-頂尖高手的訓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