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已經成為「嚇人技術」流水線?講述華為的「科學家優勢」

華為已經成為「嚇人技術」流水線?講述華為的「科學家優勢」

來自專欄天鷹社285 人贊了文章

2018年已經過半,國內手機圈好不熱鬧,華為的表現更是不能讓人忽略。從年初P20 pro的超神拍照,再到之前GPU Turbo的小排量大動力,還有二季度出貨量的世界第二,這些無不都在刷新著公眾和行業的認知。當華為不斷湧現「嚇人的技術」之時,我和很多人一樣,都在思考著:

為什麼嚇人的技術總是出在華為?

友商能夠在短期內跟上嗎?

到底什麼基因致使華為成為「嚇人技術」的流水線的?

其實早在GPU Turbo技術發布的時候,我在相關知乎回答里說到了華為的「科學家優勢」:

如何看待華為發布的GPU turbo技術??

www.zhihu.com圖標

經過我的深入挖掘,本文和大家一起學習華為的科學家優勢,並試著找尋華為這個嚇人科技流水線的內在成因。

為何華為需要科學家?

像我這樣的80後,幾乎在小時候都有同一個夢想:成為科學家。在我們傳統的概念中,科學家是極為崇高的職業,往往同國家、人類這些宏觀概念在一起。科學家之於公司,目前來看大部分國人還沒有這個概念,最多也就是某某科技公司有個首席科學家這樣的認知。

相比科學家優勢,我們自然更加熟悉工程師文化工匠精神,當然這也是目前國內大部分科技公司的共同文化。

要說明科學家和工程師之間的區別,我認為前者是主要是在未知領域的探索,而後者更加著重在現有技術基礎上的堆砌。

其實早在十多年前,任正非總裁也是說過華為不需要科學家,華為需要的是工程商人。但彼時的華為尚還在努力的解決晚飯問題,自然是沒能力也沒那個現實去布局長遠的科學目標的。而此時的華為,顯然早已吃飽喝足了,已經把視野投向詩和遠方了!

我們知道,華為在做通信,在做終端手機,在做企業和雲服務;華為的2012實驗和AI都在發力。其實很多業務其實已經做到了世界的頂尖或者已經接近頂尖,向前已經沒有前任鋪好的道路,再往前就是無人區。而科學家特別擅長和無人區交朋友

細化到大家都更能直接感受的手機終端之上,P20 pro的極致拍照成像,DxO的拍照成績一下子比衛冕冠軍提升十多分!而之前各大廠商的旗艦新機都只是一分兩分的交替領先,可以說P20 pro一下子跳過了整個行業三年都未必能走完的路程。GPU Turbo出來更是嚇人一跳,用軟硬一體的優化給予既有存量產品以質的體驗飛躍。華為終端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能有如此驚艷的技術進步,本質上都不是整合現有資源的結果,而是實打實的走上了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是科學家優勢的體現。

出去和科學家喝咖啡

很多科技公司都有喝咖啡文化,咖啡也被我等碼農們稱為提神神器!但這裡要重點介紹的是咖啡的另一種屬性:社交屬性。

這幾天大家都應該看到,華為任正非總裁接見了Polar碼的發現者Erdal Arikan教授,並給他頒獎。

麥克認為,這件事很有意思,不僅僅說明了Polar碼不是華為發明的、Polar是世界的Polar碼,更是說明了華為是開放的華為。

早在2008年,Erdal Arikan教授就發表了關於Polar碼的論文,不久之後華為就跟進,進行了大量的基礎性研究開發,才有了後來集大成的Polar碼體系,才有作為5G控制編碼標準的Polar碼。

更有意思的是,麥克發現了華為可能會修改一條內部規定,以往和科學家除去喝咖啡,報銷費用之前需要些心得報告的規定或將不再!

確實這是相信科學啊!

Polar碼進入5G標準,表面上是華為和外界科學家喝咖啡喝出來的,但實質是因為華為已經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產學研為一體的有效運營體系。這在華為並不是個例,而是已經形成了機制!

和世界各地科學家開座談會、交流心得,緊密關注和跟進世界著名科學家以及他們主要學生的學術動向(有趣的是發明Polar碼的Arikan教授正是LDPC碼發明者Gallager教授的學生),這裡體現的是「學」。

華為的很多業務已經進入無人區,整個基礎科學界的最前沿動態就可能是華為在無人區前進的能源和方向。隨著華為更進一步的在無人區的探索,以及更多的去和外部科學家們喝咖啡,勢必會激發更多的成果。其實作為終端產品的用戶,我們對華為產品更高的期待也變得更有依據。

建造一座科學大廈

對於基礎科學的重視,即便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那麼華為對這方面的投入有多大呢?當我第一次見到這個數據的時候,我是震驚的!

我們知道華為早就進入了研發開支世界前十的行列,去年有近900億人民投入了研發,按照公開消息,華為強調每年將投入研發費用的20%~30%用於基礎科學研究。

這將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每年將有200億左右的費用投入基礎科學研究!並且隨著華為整體研發費用的逐年提高,基礎科學研究支出也將「水漲船高」!

那麼現在200億左右的基礎科學研究到底是個什麼概念呢?麥克找到了2017年國內大學科研經費的排名情況:

是的!這個200億元超過了國內科研經費TOP5大學的總和!要知道大學的科研經費也並不完全投入到基礎科學研究,還有很多工程類甚至社科類的研究。

華為人除了和外部科學家喝咖啡,自己更是同樣建設了多支涵蓋各領域的科學家隊伍,單單我知道的就有大量的世界級數學家大牛正在華為工作,和數學高度相關的物理、通信、計算機和AI等領域也都有不少頂級科學家。

其實我們回顧不久之前華為在手機領域的成就,不管是P20 pro的超神拍照,還是GPU Turbo的小排量大動力,底層可能就是成像AI演算法的加成,以及軟硬一體化驅動的效率優化,是行業內還沒有其他公司能夠做到的事情,也都是華為在這些行業內無人區的「科學家優勢」之成果。一方面華為自己的基礎科學團隊也在不少學術領域走在了前列,另一方面跟進外部世界級科學家的學術動向之後的內部研究,華為才有了這麼多下餃子般的黑科技出現,這裡體現的是「研」。

回到文章開頭提出的問題,或者可以這麼說:嚇人的技術並不一定出自華為,但一定是出自具備前沿技術研發能力的公司,這就是科學家的力量。

那麼,華為手機已經崛起了嗎?

小標題本身就是知乎一個熱門的問題:

華為手機真的崛起了么??

www.zhihu.com圖標

從目前來看,華為手機的確不管在銷量還是在高端手機的佔比方面,都是在穩步提升的,華為手機至少在國內市場越來越展現出更佳的競爭力。說了這麼多的「科學家優勢」,那麼華為手機真的已經崛起了嗎?

似乎我們還不大習慣一個公司擁有一大批頂級科學家的現實,在我國的確真正擁有一定數量高素質科學家的公司是那麼少之又少。但我們放眼世界一流科技公司,不管是蘋果、谷歌、微軟、臉書還是亞馬遜,這些在行業中絕對領先的科技公司,可以說早就集中了這顆星球上最多最好的科學家們。擁有科學家優勢已然是一家公司進入世界領先水平的必要條件了。

華為從通信2B做起,而終端部門是實打實的2C的,華為在「學」和「研」的基礎上,面對用戶的痛點和期待,挑戰行業的極限,把科研成果轉化為著實提升用戶價值的最終產品,這裡體現的是「產」

華為手機的拍照和GT的確令人驚艷,但我覺得這僅僅是華為手機在崛起過程中的兩個階段性成果罷了。在我看來,華為手機在很多方面的確相對三星有一些差異化的優勢,尤其是軟體方面的優勢好像在不斷凸顯,但我覺得三星的基業還真的不小。此外,在華為之前的那個蘋果,還是穩穩噹噹。

崛起始終是一個過程。余承東近期也講過:「2018年踏上崛起之路」,我看到很多人把2018年記為是華為手機崛起元年。由於華為的科學家優勢,也有一整套產學研的有效機制。同時,終端部門在華為整個集團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並且終端還能從2012實驗室,以及通信、雲服務等和手機體驗極度強相關的部門借力。華為手機已經進入了黑科技收割期,也正在快速的成長。華為在下半年的麒麟980、EMUI9和Mate 20這些新品身上,擁有更多的嚇人技術,絕對是可期的!

真正的崛起,過幾年再看吧,定會很精彩!

【End】


推薦閱讀:

榮耀Play上手:擁有GPU Turbo技術 遊戲表現領先驍龍845手機
B站手機客戶端已解除封禁,重新上架各大應用商店。丨良風有信
裝在手機里的調音器 -- Guitar Tuna #Android #iOS
完蛋了!手機備註被老婆發現,這下真的涼了......
羅永浩和鎚子科技的最後一年:仍有不曾退潮的理想主義

TAG:科技 | 手機 | 華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