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怪嬰
來自專欄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18 人贊了文章
在以前寫的文章中,我經常談到克萊因和比昂關於母嬰關係的理論與實踐。自從聽到「巨嬰」這個辭彙以來,我一直都覺得這個詞非常的微妙。這個詞的誕生一定要歸功於其創始人的智慧。但同時,我也覺得用這個詞來描述我們當代普遍人格其實還是不是很準確。
我覺得更為準確的一個詞應該是「巨怪嬰」。
首先我想來講講什麼是「巨嬰」,隨後即將澄清「巨怪嬰」這個概念。
巨嬰
雖然我沒有讀過原創作者對「巨嬰」的定義。但據我推斷, 巨嬰是一個巨大的嬰兒。 換句話說,巨嬰隱含的意思是:身體長大了,但心理成熟度還是在嬰兒的發展階段。但我覺得,在現實中是沒有巨嬰這樣的東西的。 為什麼我這麼說?
巨嬰這個詞彷彿是在說一個幻想中,真空中長大的人。一個沒有和媽媽,爸爸和衍生家庭有過任何情感互動的嬰兒,長大後才會變成"巨嬰"。 在現實中,在嬰兒成長的過程中是不可能完全避免和爸媽,家人的互動的。所以,一個人不可能身體長大了,但心理原封不動地停留在嬰兒期。只要和家人有情感互動,在嬰兒走向成人的過程中,其人格一定會受到家人的影響,並隨之有所變化(建設性與非建設性變化)。
我在這裡想表達的是:人格的成長 (或畸形成長 )是建立在與他人互動上的,而不是封閉性,獨自一人的。一個完全獨立的嬰兒是無法從身體或精神上自然成長的。同樣的道理,一個心理疾病患者也是無法在脫離治療師的情況下,自我成長的(至少在患病嚴重階段是不可能的)。 「巨嬰」這個詞沒有把母嬰互動(或與其他近親互動)的重要性表達出來。
巨怪嬰
當一個嬰兒在一個情感健全的家庭中長大時,它的人格會建設性發展,成熟 與不斷穩固。但當這個嬰兒在情感扭曲的家庭中長大時,它的人格就會非建設性病變,畸形成長 和禁錮。一個身體長大而心理在人格形成早期非建設性病變,並在後期不斷循環惡化的人就是我想命名的「巨怪嬰」。巨怪嬰的人格並不只是不成熟,停留在嬰兒期的人格。而是在非建設性情感環境下,不斷循環惡化,演變出來的變異人格。換句話說,真正存在於現實生活中的是比巨嬰更可怕的巨怪嬰。巨嬰是在幻想中才能出現的。而巨怪嬰可能就生活在我們身邊,更有可能就是我們自己。
注:我在這裡用「期」這個字來表達嬰兒第一次經歷偏執-分裂情感的成長階段。偏執-分裂和抑鬱在成年期還是會交替出現。成年期的偏執-分裂和抑鬱應該叫做位態或定位比較好。
比如說,每一個嬰兒都會在大約3個月的時候經歷偏執-分裂焦慮。「巨嬰」這個詞彷彿在說:如果這個3個月大的嬰兒沒有好好度過第一個偏執-分裂期,他長大後就會停留在這個3個月時的偏執-分裂期。
事實並不是這樣的。 嬰兒在3個月左右如果沒有建設性地度過第一個偏執-分裂期,其原因一定是受到父母(尤其是母親)不健全人格的影響。比如一個無法接受和消化嬰兒恐懼和焦慮的媽媽。 如果父母的人格在嬰兒3個月的時候是不健全的,那麼在嬰兒長大成人的過程中,他們的人格多半還是不健全的。在成長的過程中:與不健全父母(或家人)互動的孩子的偏執-分裂焦慮會不斷被強化變異:一次又一次地向父母投射焦慮和恐懼,但又一次又一次地被父母拒絕,變本加厲地反投射。 這樣長大的成人並不是停留在第一個偏執-分裂期的巨嬰,而是在偏執-分裂情感中不斷循環,強化後變異的巨怪嬰。
推薦閱讀:
※我不愛學習
※第09篇:從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是什麼?|問答02
※生機先於深刻
※我竟認真考慮以後生幾個小孩
※王浩文:階層固化時代,普通人如何改變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