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玻璃、料器——沙礫中的魂魄

琉璃、玻璃、料器——沙礫中的魂魄

4 人贊了文章

三千年前的地中海貝魯斯河畔沙洲上,一群腓尼基商人升起了露營的篝火。為了在濕軟的沙地上搭起爐灶,他們從船上搬下了幾塊天然蘇打——這是他們船隊這次販賣的商品。

當酒足飯飽之後,河水也上漲起來,商人們準備離開繼續前行。當他們在清理余火的時候,意外在火堆之中發現了一些晶瑩的小珠子。這種如星光般璀璨的小珠子正是人類偶然間創造的玻璃。

這是一個廣為流傳發現玻璃的小故事,但是後世有人尋著這個方法實驗製作玻璃卻不成功。不管這個故事裡記載的事情靠譜不靠譜,今天玻璃已經廣泛應用在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再熟悉不過了。

自然界中存在著大量的天然玻璃,如黑曜石、玄武岩玻璃、玻璃隕石等。古人也廣泛利用天然玻璃製作武器和飾物。

黑曜石 玄武岩玻璃 玻璃隕石

從考古發現來看,古埃及和公元前500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地區(今敘利亞)都已經可以製作玻璃。

美索不達米亞玻璃瓶(公元前 1300-公元前 1200) 烏爾卡西特墓出土 大英博物館藏

伊拉克阿斯馬爾出土的玻璃殘片,距今年代約為4300年。玻璃器皿大約是在3600年前出現在兩河流域。距今2600年前,玻璃製造技術在歐洲及地中海沿岸十分流行,其製品通過西域傳入中國。

玻璃壺(出土於卡普阿) 公元前4-3世紀

3100多年前的西周時期,中國已經熟練掌握了玻璃製造技術。在河南洛陽庄淳溝、陝西寶雞茹家莊等地的西周早期墓葬中,均發現了大量的玻璃管、玻璃珠等。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出現了蜻蜓眼玻璃珠和仿玉玻璃器。

戰國三十眼琉璃珠 長沙市博物館藏

但是中國的玻璃和西方的玻璃卻走向了兩個發展道路,也決定了之後東西方世界中玻璃的地位。

中國的玻璃主要是鉛鋇玻璃(PbO-BaO-SiO2),即我們常說的琉璃。而西方的玻璃主要是鈣鈉玻璃(Na2O-CaO-SiO2)。

中國玻璃的成分和「鉛汞之術」分不開的,所謂的鉛汞之術就是後世說的煉丹。

《論衡》中記載:道人消爍五石,作五色之玉,比之真玉,光不殊別。

早在戰國初就十分流行「食金飲玉」的長生之法,這些煉製丹藥的配方中的鉛礦往往與重晶石伴生,這些原料在高溫下和鹼性的礦物進行反應,就能製作出玻璃。

戰國琉璃谷紋環 益陽市博物館藏

但是這種鉛鋇玻璃易碎、不耐高溫、透明度差、經不起驟冷驟熱,只能加工成小件的裝飾物,多用來仿製玉器,一般不能做成大的器皿。

再加上中國制瓷技術的逆天發展,導致中國古代玻璃技術發展十分緩慢,用途也十分狹窄。

而西方世界沒有中國的瓷器,玻璃這種色彩豐富、製作工藝簡單、原材料廉價的物品則成為首選。

公元前1500年埃及(十八王朝時期)發明了一種巧妙的辦法來製作玻璃容器的方法:

在一個金屬棒前端,用安置一個土質的模具,再把模具放進熔融的玻璃液之中,這樣土質模具就沾了一層玻璃外殼,等玻璃冷卻之後,在搗碎土質模具,這樣就得到了一個玻璃容器。

古埃及人經過不斷實踐,還摸索出了玻璃呈色的配方。如加入金能產生紅色,加入鈷能產生藍色,加入銀能產生黃色,加入銅產生綠色。

古埃及新王國時期 羅非魚形玻璃器皿 大英博物館藏

公元前4世紀埃及又發明了玻璃鑄模工藝、車花、鐫刻和鍍金工藝。

早期古埃及埃及玻璃多用於宗教祭祀,或者被貴族用來盛放名貴的化妝品和藥物。到了新王國時期,玻璃成為一種大眾商品,被充當為廉價的寶石。

古埃及十八王朝琉璃瓶 盧浮宮藏

兩河流域的亞述人用鑄造金屬物品的辦法來鑄造玻璃,這種做法直到公元1世紀中期,今天敘利亞地區中出現一種改變玻璃命運的技法——吹製法。

通過一根長金屬管向融化的玻璃內部吹氣,使之膨脹,形成空腔,再通過粘結塑形等工序,即可獲得各種形狀的玻璃器皿。直到今天制玻璃工藝依舊是這種技術原理。

吹玻璃

這種技術傳到古羅馬,古羅馬又發展出了模具吹制:在吹制時在外面套一個模具,這就省去塑形的步驟,大大加速製作的過程。到了1世紀末期,淡色透明的玻璃容器已經成為古羅馬市民常見的器皿了。5世紀以後羅馬玻璃工藝逐漸衰退,到8世紀,除了彩色玻璃鑲嵌之外,歐洲的玻璃工藝幾乎滅絕。

古羅馬雙耳小玻璃罐 (出土於敘利亞) 1-2世紀

中東地區的玻璃工藝卻開始蓬勃發展起來。敘利亞工匠把銀鹽注入玻璃溶液,煉出了有金屬光澤的玻璃。大馬士革、君士坦丁堡和開羅是9至14世紀中東地區的玻璃生產中心。

到了11世紀,德國發明了手工吹筒法。把玻璃吹製成氣泡,然後上下晃動玻璃泡,使之自然下垂,形成一個長管狀,在截掉頭尾就得到一個玻璃管,然後縱向剖開玻璃管延展,得到原始的玻璃板。

這種技術後來被13世紀威尼斯工匠繼承,製作出了類似現在的平板玻璃。從那以後,玻璃開始被用在建築物的窗戶上,最典型的就是中世紀教堂里的彩色玻璃。不過那時玻璃十分昂貴,只有貴族、富商和教會才用得起。

德國庫特納霍拉聖芭芭拉教堂染色玻璃 15世紀末

12世紀時威尼斯成為世界玻璃製造業的中心。當時的政府為了壟斷玻璃製造技術,把玻璃藝人集中在穆拉諾島上。威尼斯玻璃生產的鼎盛時期是15世紀到16世紀,產品幾乎壟斷歐洲市場。16世紀以後,開始有玻璃工匠逃離海島,威尼斯製作玻璃的技術流散到歐洲各地。

14世紀北義大利製造玻璃器

歐洲玻璃工藝的另一個中心是波西米亞和德國。13至15世紀的哥特時代,當地生產一種墨綠色的玻璃器皿,被稱為「森林玻璃」。典型作品是一種周身有小凸球的酒杯,下面有高高的圈底,上端有外展的邊緣。到16世紀,上端邊緣向上伸展,形成小碗。這種式樣延續至今,被稱為「萊茵玻璃酒杯」。

德國森林玻璃

17世紀時期,英國人發明了兩項最重要的技術:一是鉛玻璃生產技術;二是熔化技術的革新,燃料由木材變為煤炭,並使用閉口坩堝,使玻璃質量大大提高。

瑞士人狄南還發明用攪拌法製造光學玻璃,為熔制高均勻度的玻璃開創了新途徑。

到了18世紀後期,產業革命對玻璃製造業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這一時期發明了路布蘭制鹼法。19世紀又發明了氨鹼製造純鹼,使過去依靠天然鹼和燒木製灰法的狀態得到徹底的改變。建材玻璃開始普及,當時教堂的窗戶上已經陸續使用玻璃。

飾有貝殼貼花的甜食碗 南波希米亞 1680-1690

20世紀初出現了機械吹筒法,平板玻璃的質量和產量獲得很大的提高。當時的平板玻璃除了用於建材外,還用於汽車、制鏡等其他方面。

1952年英國皮爾金頓公司開始研究浮法工藝,1959年向世界宣布研製成功,1962年建成第一條生產線。隨後一些玻璃公司也對浮法工藝進行了研究開發,最終形成目前並存的英國皮爾金頓浮法、美國匹茲堡浮法和中國浮法三大浮法工藝。浮法是目前生產平板玻璃的主體工藝。

至此,玻璃徹底成為一種廉價的工業產品。

可是在西方大行其道的玻璃在中國古代卻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

西漢 藍色弦紋琉璃杯 廣西合浦漢墓出土 廣西博物館藏

中國古代琉璃製作工藝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時外國玻璃的大量輸入,帶動了中國玻璃製造業的革命性變化,中外製作玻璃技法開始融合。

《魏書·大月氏傳》載:其國人商販京師,自雲能鑄石為五色琉璃。於是採礦山中,於京師鑄之。即成,光澤乃美於西方來者,自此,中國琉璃遂賤,人不復珍之。

曹魏 透明玻璃 安徽亳州曹操家族墓出土

北魏時期吹製法傳入中國,但是南北朝時期吹制的玻璃器皿粗糙。直到隋朝玻璃吹制技術才有所改觀,到了唐朝吹制技術趨於完善,製作的器物也十分精美。

隋 琉璃罐 李靜訓墓出土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唐之後,五代、宋、遼、金、西夏的玻璃器,主要依靠西域傳入,也有自製的記載。到了宋朝,來自阿拉伯國家的玻璃器皿成為極受上流社會歡迎的珍貴商品。

唐 盤口細首貼花琉璃瓶 法門寺出土

元朝設「瓘玉局」,專門進行琉璃製造。

元 玻璃蓮花托盞 甘肅省博物館藏

明代的顏神鎮是玻璃生產的重要基地,當地的民間玻璃作坊,以生產簪、珠為主。

清代時西方現代的工業玻璃傳入中國,中國的工匠雖然認識這是玻璃,但是也震撼於西方玻璃的製作工藝。康熙面對傳教士進貢的玻璃器時也面露驚詫,他無法理解面前這種清似水,冷若冰的器物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康熙三十五年(1696),造辦處成立了玻璃廠,專門為皇室製造各種玻璃器。廣徵國內製作玻璃工匠,還高薪聘請外國技師,清朝的玻璃製造成為中國古代王朝的最高峰。

雍正 玻璃菊瓣渣斗

雖然制玻璃技術,古代中國發展不如西方,但是玻璃始終沒有離開中國人的視線。考古學的範疇中把透明的稱之為「玻璃」,把不透明的稱之為「料器」,把半透明的稱之為「琉璃」。

琉璃是古代玻璃最先稱呼,也作「璧流離」、「吠硫璃」,後來省稱「流離」或「硫璃」。 到了近代固定為「琉璃」。

琉璃最早見於典籍是《漢書·西域傳上·罽賓國》中:出珠璣、珊瑚、虎魄、璧流離。

顏師古注引《魏略》中也有:大秦國出赤、白、黑、黃、青、綠、縹、紺、紅、紫、十種流離。

《漢書注》中寫道:璧流離,此蓋自然之物,采澤光潤,逾於眾玉,其色不恆。

西漢 琉璃璧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藏

南北朝時期中國受佛教影響,作為佛教七寶之一的琉璃,身價倍增。(鳩摩羅什譯《阿彌陀經》佛七寶為金、銀、琉璃、珊瑚、硨磲、赤珠、瑪瑙。)

《世說新語·汰侈》中記載:「五帝嘗降王武子家,武子供饌,並用硫璃器。」而後逐漸擴展到窗扉等局部建築構件。《西京雜記》中記載:「昭陽殿窗扉多呈綠硫璃」。

北魏玻璃碗 山西博物院藏

隋唐翻譯的佛經已有頗黎、波離、頗離等詞。玻璃一詞被大量使用,是宋代文獻中。

蘇軾詩中有:二十四橋亦何有,換此十頃玻璃風。《醉瑤池》中寫到:一點紅黃眉上秀,玻璃滿泛長生酒。還中有關琉璃的詩句:回望古合州,屬此琉璃鍾。可見在宋代,其實當時的人們已經開始區分玻璃與琉璃。

北宋 藍色磨花高頸琉璃舍利瓶 浙江省博物館藏

料器一般指的是用加顏料的玻璃原料製成的器皿或手工藝品,中國的料器生產大約始於元末明初。

琉璃和料器在製作工藝上還是有所區別的。琉璃是將原料熔化後澆注到特製的模具中,一次成形的作品。料器則是將硅酸鹽及其它金屬氧化物等原料,經過高溫熔化,製成各種顏色的料棍。之後工匠在用料棍在燈火上燒烤,待料棍軟化後迅速捏塑,截斷粘貼。

明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記載:「琉璃石產於西域,因其五彩晶瑩,為中原人喜愛而仿造。」 明代萬曆年間,山東博山的料器製作已十分繁榮興盛,後流傳到北京。老北京俗稱料器為「玻璃玩意」。用多層不同顏色的玻璃製作的技法稱為「套料」。

清 藍螭虎紋套料鼻煙壺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三回載有: 博山運了一單料貨到煙台 。

料器為什麼叫做料器,是因為那時烤料棍用食用植物油和燈芯草的油燈,為了讓燈火著得旺,做活時必須嘴裡叨個細管,從側面向火苗吹氣,所以料器工匠得了個「吹料活兒的」俗稱,後傳為料器。

雖然玻璃、琉璃、料器因為製作工藝或者原料差異產生不同的名字,但是它們本質還是來自那河邊粗糙的沙礫,是古人的智慧里提煉了沙礫中的魂魄,使之凝結在歷史長河之中。

推薦閱讀:

古建物語||中國古建等級如何知,你只需知道這十點
中國衣服飾的歷史演變上下5000年
中國歷史上四大武功高深的武將,其武力高強戰無不勝!
欣賞高棉歌舞《吳哥的微笑》 探尋暹粒古老的歷史
如果想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歷史,不妨讀一下這些史書

TAG:歷史 | 歐洲歷史 | 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