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和老師溝通交流,關乎孩子未來的成長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一個人會伴隨ta很長的時間,這個人為ta解惑,教ta知識,育ta做人,而這個人就是老師。

老師在孩子的生命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很多孩子可能會因為兒時老師的一句話而改變他未來的人生軌跡。

作為父母,如何處理好和老師的關係,如何和老師共同教育孩子,是關乎孩子未來命運的一件大事。因此研究兒童發展心理學的陳忻老師特意針對這些問題給各位爸爸媽媽出了一些主意……

本文授權轉

載自

公眾號:陳忻兒童心理

公眾號ID:chenxin-psy

一次在群里聊天,聊到「怎麼和老師溝通交流」這個話題,有所感觸,就寫了這篇文章。

我自己的孩子在美國上了幼兒園,又上小學,碰到的大部分老師都非常好,但是也有個別老師不是很滿意。我想講幾個故事,說一說怎麼和老師打交道,關鍵是怎麼幫助孩子。

跟老師溝通這件事情,在我看來,目的是讓孩子更好地成長。也就是說,

我們做父母的也好,老師也好,大家其實是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當我們和老師去交流的時候,記住這個目的,盡量把人往好處想。如果你認定「我和老師是對立的,老師如何如何,我有一肚子怨氣」這樣的對立心理,往往就會帶著有色眼鏡看問題,那就沒有辦法順利解決問題了。

父母也好,老師也好,都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1

第一件事情,我們要讓老師了解孩子的基本情況,在入學之初就跟老師溝通一下。

比方說,在大寶小寶上幼兒園、上小學的時候,每一年開學被分到新班級、新老師,學校都會發一些表讓父母填。

  • 這個孩子的性格怎麼樣;

  • 能不能跟別人合得來;

  • 如果他緊張焦慮的話,怎麼樣能夠比較快地安慰他;

  • 他有什麼興趣愛好;

  • 他對什麼東西過敏;

    ……

這些能夠幫助老師迅速了解孩子。

所以,在開學之前,有心的父母可以經常思考,自家孩子的個性怎麼樣,興趣是什麼;他在哪些情景下,會做哪些事;怎麼回應效果才比較好。包括孩子的語言能力,在家時的生活作息等等,父母都可以記下來,等見到老師的時候,跟老師介紹。讓老師了解孩子,並且對孩子的行為或者反應有個預期。

其實好的老師,她自己也會觀察。

比方說,大寶的幼兒園老師,觀察發現他喜歡數字。所以每天早上當他來到幼兒園時,老師就讓他玩一些有數字的積木,或者是給他有數字的繪本看一看,這樣能讓他更快地平靜下來。

再比方說,大寶上幼兒園的時候,還不會說單詞。我讓他先去小一點的班級適應,當時去的是18個月~2歲的班級。不到2歲的孩子,語言發展都還不太好,老師有時候會用手語和孩子們溝通,每個星期都有一節手語課。大寶在那裡過渡了兩個月,才去2到3歲班級。

2歲多的孩子,都會說話了,都說得挺好。那老師就沒有必要再用手語了。但是我發現,大寶在升班後的第三天,晚上開始做噩夢,有時候還會哭。我就去和老師溝通,老師說,可能是大家都用語言交流,大寶壓力太大。老師說用手語跟他溝通幾天,看會不會改善。在老師用手語跟他溝通以後,果然大寶晚上不再做噩夢了。

2歲到3歲班級,幾乎每個孩子都會較好地表達自己,而大寶太小,在語言表達上稍顯不足,所以他的壓力比較大。在和老師溝通之後,老師願意幫助大寶過渡,事情得以圓滿解決。如果我不去跟老師商量,可能大寶的過渡期會更長。

積極和老師溝通,孩子的舉動所代表的意義

2

 

第二件事情,平時有什麼問題多和老師交流、請教。

因為老師畢竟見過很多孩子,也有挺多經驗。

比方說,在家裡孩子的一些行為,或者你發現的一些問題,都可以跟老師商量,讓老師出出主意。我有時候也會跟老師請教,因為在一些事情的處理上,即便我學過兒童發展心理學也未必比老師處理得好。

我覺得多一個人商量,多一個思路也挺好的。老師也很樂意跟我聊,她如果幫助我解決了問題也很有成就感。有一次我問老師,說大寶在家跟我們玩桌游,輸了就要鬧,他在幼兒園是什麼樣的。老師說,大寶在幼兒園沒問題。

對於有些矛盾,老師知道該怎麼「四兩撥千斤」。比方說排隊,可以輪流排第一,避免孩子們去互相爭鬥;整理架子,也要跟孩子們說明這不是比賽,以緩解孩子內心的好鬥心理。像這樣,老師也會把她的處理辦法告訴我,我有時候也會借鑒老師的辦法。

而且經常跟老師交流,會給老師一種「哦,這個媽媽,對孩子的教育挺上心的嘛」的印象,她就會主動地和你分享一些孩子在幼兒園的事情。大寶小寶有很多事情,都是老師主動告訴我的。

比方說,大寶喜歡騎紅色三輪車,輪不到他,他就發脾氣。老師沒有讓他罰站,而是通過情緒引導讓他改正錯誤。這樣效果很好,過了幾個星期,他就真的不鬧了。像這種事情,如果老師不告訴我,我根本就不知道。

大寶3歲半以後,基本就不午睡了,所以老師把他安排在窗邊的位置,稍微亮一點,他可以自己看書,安靜玩玩具。有一天,老師笑著和我說,今天我摸著他的背,沒想到他居然睡著了,真是一件新鮮事!像這樣老師也會告訴我一些她和孩子之間有趣的故事。

我其實是一個很內向,不太會聊天的人,我跟老師聊得並不算多。但是,我的態度是誠懇的,所以跟老師建立了相互信任的關係。這就又回到我開頭說的:父母和老師互相信任,目標都是為了幫助孩子成長,那麼很多問題就容易解決了。

如果把老師放到對立的一面,總想著去質疑老師,又或者是不願意和老師去溝通,那問題會越積越多,越來越難辦。

有個媽媽曾經問我,說幼兒園要背詩,她家孩子沒背好,讓老師給罰站了。第二天孩子就死活不願意去幼兒園了。媽媽想,反正也快到春節了,要放假了,不去就不去吧。在家待了兩個月,過了春節又開學了,孩子雖然依舊不太願意去,但是也不強烈反對,所以就送去了。可孩子放學回家說,老師沒讓我背詩,但是老師讓跳繩,我不會,很害怕。媽媽覺得幼兒園的老師可能有點厲害,她就問我該怎麼辦,怎麼引導孩子。

雖然我不是很贊成幼兒園一定要背詩。不過如果媽媽出於各種原因不能轉園,那該怎麼辦?

我的第一個想法是,為什麼不去跟老師溝通一下?既然媽媽已經知道了「老師有點厲害」,那媽媽不去跟老師溝通,難道指望著孩子自己去嗎?

這件事情,如果媽媽的思路不是和老師對立的,即「老師有點厲害」,而是解決問題導向的,就會容易處理得多。

怎麼解決問題呢?先去跟老師溝通,問問老師,具體要求是什麼。或者跟老師說,請老師下次不要體罰孩子,在家裡會幫助孩子等等。同時,在家裡,跟孩子說,媽媽會幫助他,每天陪他練習一下。也可以用其他各種各樣的方式,比如說,媽媽現在來讀,你幫媽媽檢查讀對了沒有,或者媽媽來背,你看看媽媽背對了沒有。各種方式交叉著,讓孩子不會厭倦或者有壓力。只有幫他解決了這個問題,他才有自信。

相反,詩沒背好,孩子害怕老師批評,媽媽也怕老師批評孩子,就不敢去。這樣的逃避,解決不了問題。過了節還得去,去了以後他跳繩不會,還是會害怕。

所以,要好好跟老師溝通一下,不用覺得老師很厲害,也不要跟孩子傳達:「哎呀,這個老師太凶了」之類的信息,這樣做沒法解決問題。相反,跟老師溝通一下,表明你們很關心這件事。告訴老師我們跳繩都已經買好了,在家也會每天跟孩子一起練習跳繩,幫助孩子提高。老師看到父母對孩子這麼用心,也會鼓勵他的。

所以,這件事情

用「解決問題」導向的話,既能幫助孩子提高一些技能,又能影響孩子的思維方式,

孩子也會是一種「解決問題」導向的思路,也能建立和老師之間的積極的關係,一舉多得。

這個問題其實是挺普遍的,我覺得大家都可以去思考一下,碰到類似的事情,你是怎麼想的?你是怎麼處理的?你的方案產生了怎樣的結果?對孩子的發展是有幫助的還是沒有幫助的。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引導孩子用「解決問題」導向的思路做事情

3

有些人會說,國內的情況和美國的情況不一樣。我承認國內確實有些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是,父母是孩子的安全港灣,不能因為老師的方法不盡如人意,而拒絕和老師溝通,那孩子夾在中間怎麼辦呢?或者乾脆換一個視角「這個老師確實不咋地,我要想辦法保護我家孩子。」

我們也曾碰到過不是很有經驗的老師。當時大寶上kindergarten(學前班,在美國是義務教育的開始)。學前班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讓孩子向真正的小學生活過渡,所以學前班有很多規矩,老師很重視行為規範。

大寶的老師是剛畢業,只實習過一段時間的新老師,而且她自己沒孩子。後來我觀察到,她對孩子的特點了解不夠或者說耐心不夠,寬容也不夠,處理問題比較生硬,沒有四兩撥千斤的小辦法。

我經常去做義工,有一天我等在門外,聽到她說:xxx,你再這樣我給你一個黃條!她沒有什麼好的辦法,只能用小黃條來威脅學生。

其實一個好的老師,應該會鼓勵孩子,會想辦法引導。

比如,大寶小時候4-5歲喜歡看書,一看書就入迷,老師讓他去做其他活動就充耳不聞。老師非但沒有懲罰他,而是引導他說:「大寶,你來做老師的助手幫幫老師好不好,我們要做……」大寶聽後高高興興地放下書就去了。

我自己的原則是,

從來不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對老師的懷疑或者批評。

大寶也吃過幾次小黃條,有一次他覺得很冤枉,他說他其實是摔倒了,那個地比較滑,他就出溜了一下。老師認為他故意跪在地上滑著玩,就給了一張小黃條。我沒有說老師做得不對,因為我確實不知道當時真實的情況。

我就跟大寶說:「嗯,老師也是擔心你們,在地上滑,這樣碰到別人,會把別人也絆倒,很危險。所以才有這樣的規則,在走廊上要安靜地走路,不能打鬧。如果你是摔倒了,不是故意在地上滑,你可以跟老師說明一下,老師很可能沒看見。」

我知道要求一個5歲的小男孩做到跟老師這麼明白地去講、去申辯,這個要求有些高,我根本沒有指望大寶這麼做。但是,我告訴他的是一種選擇,如果真的出現他被冤枉的情況,他有這個選擇。他現在做不到,也許以後會做到。而且,我這麼講, 表明我的態度。媽媽不是一定要站在老師那邊,不問青紅皂白就批評你。我覺得

讓孩子明白媽媽的立場和態度很重要,孩子會根據這個來決定要不要和媽媽溝通。

如果媽媽不分青紅皂白,看到老師的條就批評孩子,孩子以後就什麼都不會跟媽媽說了。

然後我給老師發了簡訊,告訴她,我和大寶談過這件事情了。並且我告訴她,我積極配合她的工作,每天在他拿綠卡的時候都鼓勵他,每天在學校門口放他下車的時候,都提醒一句:「要保持綠卡喲! 」 我沒有直接和老師提意見,說你這樣老靠懲罰不對啊,這個年齡的孩子,其實多鼓勵比懲罰更有用。但是,我通過我的條子,表明我的教育態度和方法,我在配合你,而且我是用這種正面鼓勵的方法配合的。

雖然那位老師不是很讓人滿意,不過,孩子們上學還是挺開心的,放假了,大寶還說想念他的老師。我作為父母還是起到了一點buffering(緩衝帶)的作用。盡量和老師配合,盡量讓孩子保持心情愉快。

如果完全和老師對立,一有問題(在老師處理不公的時候)指責老師、護短,那孩子在學校就會越來越不配合。

指責很容易,但最終會傷害到孩子的利益和成長。父母站在比較中立的立場,保護孩子,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和智慧。

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可以更好地保護孩子

4

最後想說一個故事,也是涉及到父母思考的角度,怎麼化解來自老師的一些影響。

這個故事是一個朋友告訴我的,說上幼兒園的孩子回家,在晚餐桌上,孩子突然雙手合十,口中念到:感謝父母養育我,感謝爸爸……感謝媽媽……這讓這對爹媽很錯愕,面面相覷。

 

我很理解我的這位朋友,我們有時候會很反感這種形式主義,比方說在網上也經常看到什麼母親節就給媽媽洗腳什麼的,這樣的方式其實沒有觸及孩子的內心,他可能也沒有什麼概念。

那既然我們反感這件事情,是不是就把這件事情忽略過去了呢?我覺得不然,其實可以用起來,變廢為寶!

比方說,孩子雙手合十,念著這些話,也許這就是他開始感激父母的苗頭。我覺得擁抱會是一種很直接的,而且很觸動人情感的一種方式。我就對朋友說,哎,這個時候,其實你撲過去抱住他,跟他說,哇,謝謝你能想到感謝我們,我好感動。

這樣的情感交流是互相影響的。其實這是一個情緒連接的機會。

然後爸爸媽媽也可以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是普通人,自己的努力也希望被別人看到。爸爸媽媽努力做一個好的爸爸媽媽,希望我的努力能被你看到。你現在看到了我的努力,我真的很感動。

這些都是真情流露。這也是培養同理心,或者說培養換位思考的能力。

讓孩子知道:「哦,爸爸媽媽其實也希望我能看到他們的付出。」那慢慢的,他就會去看到父母的付出,並且學會去體諒父母。

我們常常說互相理解,哪來的呢?就是通過在生活中一些小事,你理解孩子,孩子也要學會理解父母。這不一定需要通過生活中什麼大事來很隆重地教育孩子。其實在生活中有很多小機會,你可以慢慢去影響孩子。你可能會說:啊,母親節給我洗個腳,這種事情我太不屑了。可如果你換個角度,也許這就是一個通過改變你自己去影響孩子的機會。

看了這一篇,我知道肯定會有很多人說,哎,中國的大環境怎麼怎麼樣,中國的老師怎麼怎麼樣。確實,我一直承認,中國的育兒環境有些特殊。但是,這不是父母從此撒手不管了的理由。

父母是孩子的港灣,怎麼去做好這個港灣,為人父母要勤于思考,多去尋找一些途徑。讀完這篇文章,希望你能有收穫。

本文插圖來自童行夏令營的活動拍攝

陳忻

美國康涅迪格大學心理學博士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碩士

美國兒童發展研究學會會員

著有暢銷書《養育的選擇》

《高效能父母的21個教子習慣》

兩個孩子的媽媽

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

系統性通識教育

長按關注一起童行

拓展鏈接

孩子不想堅持怎麼辦?

你是不是誤解了「成熟」和「成長」?

如何幫助孩子找到驅動內心的小火苗?

一部動畫,給孩子解釋什麼叫「初心」?

三個好問題,給孩子一副探索世界的廣角鏡

那些愛學習的孩子,是我們「推」出來的嗎?

練琴是親子關係的最大殺手?兒童教育專家教你這樣鼓勵孩子


推薦閱讀:

與孩子交流,最有用的4句話
交流一下斜方肌損傷的診治
溝通交流技巧相關的11本書點評
寶寶模仿家長也是一種交流
西部縣域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政策執行中的問題與對策

TAG:孩子 | 成長 | 未來 | 溝通 | 交流 | 溝通交流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