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沒有肉疼感的消費,究竟有多可怕?

想要真正控制自己的購物慾,你必須把「機會成本」內化成自己的本能

作者:唐一(富書籤約作者),來源: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最近有一則新聞引人注目,根據央行最新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

7

月末,

我國人均存款餘額不足

5

萬元。

 

新聞一出,我身邊不少小夥伴都笑了。存款能有5萬,已經是富人了!不少人別說存款,身上還背著不少債!

 

這不是危言聳聽,2016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

52.6%

90

後沒有存款。

 

與此相對應的,則是花唄發布的《2017年輕人消費生活報告》。在中國近 

1.7 

億 

90 

後中,開通花唄的人數超過了

4500 

萬,也就是說

平均每

4

90

後就有

1

個使用花唄。

 

一邊是存款數量的減少,一邊又是消費模式的不斷翻新。這種對比讓不少朋友產生迷惑,看著銀行卡上的餘額不少,但好像沒買什麼,錢不知道怎麼就沒了。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翻翻上個月的支付記錄,只有各種小支出:30塊的咖啡、

200

塊的口紅、和朋友吃飯

AA

100

...

 

每一筆錢,都是自己不知不覺間花出去的。當了月光族,卻完全沒有意識。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錢越來越少?因為花錢不再「肉疼」

 

我小時候是我外婆帶大的,在我記憶中,外婆是一個很「摳門」的人,買個青菜要整個市場走一圈比價錢、一條毛巾用了好幾年都不捨得換。

 

那時候,她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

100

元找開,幾下就沒有了。」

 

小時候我還不懂,直到長大後看到一個生物學實驗,才明白外婆說的到底是什麼。

 

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大學和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科學家們曾共同完成過一個實驗,他們給實驗者20美元資金,可以買商品,不買也可以把錢拿走。

 

在實驗者觀看商品清單,思考要買什麼的時候,他們就用儀器查看實驗者大腦的活動。

 

他們發現,當實驗者看到一樣商品非常貴的時候,他們大腦中負責處理疼痛的島葉活動大大加劇,讓實驗者會感覺到難受、不舒服,因此遲遲不買。

 

於是,他們得出結論:

 

正是這種痛感幫助人們剋制自己消費的慾望,也就是俗稱「

花錢花到肉疼

」。

 

我的外婆正是如此,她眼看著100元被找開,隨便買點東西就花光了,心裡就覺得不捨得,因此啥都不敢買。

 

以前我們常說,花了一大筆錢,錢包一下子扁了不少,現在,我們還有這種直觀的感覺嗎?

 

移動支付的出現,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方便,卻降低了我們對金錢的敏感度。

 

對於我們而言,金錢只是一個抽象的數字,只要想花錢,掃個碼,輸個密碼就能花錢,反正就是一個數值減少了,花掉幾百塊和花掉幾十塊看上去沒啥區別。

 

只有到月底結算的時候,我們才發現,自己要買的東西遠遠超過了我們的預期。

 

正是因為花錢不再讓人感到肉痛,我們才對花錢這件事肆無忌憚。

 

你說,我咬咬牙,靠意志力控制自己不花錢,不就可以了嗎?

 

想多了,你要面對的,可不只是想買東西的自己,更是大公司裡面那些熟知人性的產品經理、心理學家、行為學家。

 

這些人從科學知識入手,運用漫天蓋地的廣告和各種精巧的營銷手段,讓你不自覺就想花錢。

 

倫理學家特里斯坦·哈里斯就說,人們過度消費,問題並不出在人缺乏意志力上,而是因為在每一次消費背後,有很多人在努力工作,目的就是「破壞你的意志力」。

 

不過不用擔心,有科學知識讓你多花錢,自然有科學知識能讓你少花錢,下面就教你一個

克制消費欲

的小技巧。

一個經濟學小技巧,讓你找回花錢的「肉疼感」

 

上面說了,我們之所以會不自覺地把錢花光,是因為花錢不再是一件「肉疼」的事情。

 

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找回花錢的「

肉疼感

」即可。

 

儘可能使用現金是一個辦法,看著鈔票一點點沒了,任誰都會覺得肉痛。

 

但在移動支付如此發達的今天,用現金往往會非常不方便,那還有其他辦法嗎?

 

小時候,我經常會纏著我媽買一些小玩具,但我媽總是拒絕我,她總愛說一句話:

 

「這個玩具這麼貴,都夠家裡買好幾斤豬肉了。」

 

或許我媽不懂什麼叫

「機會成本」

,但她確確實實是在用這一個經濟學原理來省錢。

 

所謂的機會成本,是經濟學的一個概念,它指的是你買一樣東西時,為了買它而放棄的收益。

 

就像我媽,我們的生活費不多,如果選擇給我買玩具,就不能給家裡買豬肉,一旦買了玩具,機會成本就是家人吃豬肉的快樂。

 

這個概念之下,消費行為不僅是投入金錢,更是一次「機會的損耗」。

 

假如你是女生,準備去買一個3000元的包包,那這個包包的成本不僅是

3000

元人民幣,更包含著一系列的機會成本。

 

拿著這3000元,你可以交一個月的房租,可以去泰國旅遊幾天,但你選擇了買一個包包。

 

正如一個理財博主所言:

 

請記住,

你花的每一筆錢,不是錢,而是你選擇生活的機會。

 

這麼一想,是不是瞬間不是很想再花3000元買一個包包了?

 

因為機會成本,你花錢的成本不再被隔離,每次花錢也變成了一次直觀的情景體驗,你想得到什麼,就必須放棄什麼,花錢的「疼痛感」也會大大提升。

 

心理學家也證明了,這個原理確實能有效控制人們的消費欲。《決斷力:如何在生活與工作中做出更好的選擇》一書中曾提過一個實驗。

 

一個調查小組給測試者們出了一道題:

 

你來到音像店,發現有一個新的錄像帶在特價銷售,這部作品是你最喜歡的演員出演,它恰好也是你最喜歡的電影類型,這部作品你也想買很久了,它的價格從21.99美元降到了

14.99

美元。

 

以下情形你會怎麼辦?請圈出以下兩個選項中的一個:

 

A.買下這部錄像帶;

B.不買這部錄像帶。

 

在這兩者之間,75%的人選擇了買,只有

25%

的人選擇不買。

 

後來,調查人員又對另一群人問了同樣的問題,但兩個選項做了小修改。

 

A.買下這部錄像帶;

B.

不買這部錄像帶,

14.99

美元存下來買其他東西。

 

這樣一來,居然有45%的人選擇不購買!

 

兩個選項的區別,只是第二個選項中多了一句話,但就是這句簡單的話,讓人們不同意購買的比例增加了近100%!

 

因為這一句話,讓消費者想起,原來錢不一定要花掉,留著還能有更大的用處。

 

可能更直觀的還是我家的例子,我家當年不算很有錢,爸媽只是普通的工薪階層,但靠著我媽這句口頭禪,最後還是攢下了不少錢,新千年後不久就在縣城買了套120平米的房子。

 

這就是「機會成本」的魔力。

 

 

知道了這個道理,如何過好自己的一生?

 

原理我們懂了,那應該如何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這裡我們就要用到「

想像法

」。

 

別指望自己在買東西的時候,還能記起「機會成本」這回事,人要是瘋狂起來,理智是完全不管用的。

 

你困了,能靠講道理說服自己不睡覺嗎?你餓了,能靠講道理讓自己不吃東西嗎?

 

不,你不能的,所以,

想要真正控制自己的購物慾,你必須把「機會成本」這個概念內化成自己的本能。

 

這樣一來,哪怕你下意識想要買,身體也會先於你的頭腦做出反應:「不行,買了它,我就沒錢買其他東西了!」

 

那怎麼辦?就是要靠「想像法」。

 

每天花上5分鐘,想像一下以下情景:

 

有一天,你收到房東的通知,說下個月房租要加2000,你看了看賬單,上個星期剛買了一個名牌包包,存款

1000

元都不到;

 

有一天,你最喜歡的明星將要開演唱會,而且是最後一場,這次不去以後就沒機會了,但你平時根本沒存下錢,想看演唱會,各種花銷至少3000;

 

有一天,你接到家裡人電話,說爸爸出了車禍,你心急如焚地跑到醫院,醫生說要做手術,先交3萬,你看了看自己的銀行餘額,只有

2000

,花唄還欠著

1

...

 

這些想像,越真實、細節越多就越好。

 

只有這樣,你才能真切感受到,沒錢是一件多麼痛苦的事情。如果當初少買一點破爛,把錢攢下來,也不至於淪落到現在這田地。

 

在想像中,你可能會很痛苦,但正因為足夠疼痛,這種無力感才能刻進你的身體里,讓你每次想買東西時都能條件反射地多想想:

 

不買這樣東西,留著來買其他的,會不會更好?

 

或許有人會擔心,這樣想多了,把自己逼成一個摳門的人,那怎麼辦?

 

這種擔心,如同一場沙漠下了一場雨,就開始擔心要發洪水。我們從不缺乏花錢的天賦,最缺的反倒是控制自己的慾望,讓自己少花錢的能力。

 

所以,不用擔心,盡情地使用這個辦法,慢慢開始克制自己的慾望。

 錢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

  

我的朋友阿來,工資不低,但想買的東西也不少,最新款的口紅出來了?買!喜歡的愛豆的同款?買!

 

還沒到月底,她總能把所有工資花得一乾二淨,不僅一毛錢存款沒有,還在借唄、微信微粒貸欠了不少錢,只能等到下個月領工資才能還上。

 

她從來沒覺得有什麼不妥,反正自己的日子還能過下去。直到她發現新來的上司看上了她,總是色眯眯地看著她,還有意無意暗示如果她從了就有什麼好處。

 

她後來說起這事,氣得話都說不清楚了:「當時,我真想立馬甩他一巴掌,說老子不幹了!但我一想起我還欠著好幾萬花唄,我就不敢了,這日子過得太窩囊了!」

 

錢不是萬能,但沒錢真的萬萬不能。正如一篇刷屏爆文說的那樣:

 

社會不會因為你一句「我沒錢」就對你網開一面,命運也不會因為你一句「我很窮」就給你格外開恩。

 

幸虧阿來經歷了這一切,她終於知道自己應該存錢了,用著我這個辦法,第一個月就攢下了3000塊,後來又攢了一筆錢,果斷離職走人。

 

所以,沒事的時候,請多存點錢,

因為錢並不只是一串數字,更代表一種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力。

 

你買了不該買的東西,並不只是把錢花掉了,更重要的是,

你失去了做出一個更正確的選擇的能力。

 

你存的不是錢,更是你的底氣!

 

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攢下錢,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如果你的朋友正陷入月光族無法自拔,請告訴TA這個小道理。

作者簡介:唐一,富書籤約作者,90後職場老司機,專註於個人成長和職場心得,多篇文章全網閱讀量過千萬,微博@堂堂唐哥。本文首發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萬新中產生活認知學院

(版權聲明:「職場」所推送文章,除非確實無法確認,我們都會註明作者和來源。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繫我們,與您共同協商解決。聯繫方式:18510882609)


推薦閱讀:

人生沒有如果,只有後果和結果!

TAG:消費 | 沒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