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與近代中國經世致用思想

毛澤東與近代中國經世致用思想

1 人贊了文章

  顧炎武(1613—1682),明清之際思想家,學者。字寧人,江蘇崑山亭林鎮人,故又號亭林。早年參加復社,議論朝政,反對宦官專權。留心經世致用之學,注意民生利病和國家大事。輯有《天下郡國利病書》。明亡後,清兵南下,參加抗清鬥爭。後半生遍歷華北各地,結交豪傑、觀察山川形勢,時刻意圖恢復,拯求民族淪亡。晚年累次拒絕清廷之召。主要著作有《日知錄》、《顧亭林詩文集》等。《日知錄》共32卷,是讀書札記,按經義、吏治、財賦、史地、兵事、藝文等分類編人。書以「明道」「救世」為宗旨,包括作者全部學術思想。顧炎武的學生潘耒(1646—1708)為這部書寫了《序言》,把顧炎武從事實地考察,講求實學的精神闡述得非常清楚。毛澤東不但恭謹抄錄,而且還把它正為立身行事的準則。

  毛澤東19l0年秋到湘鄉東山小學堂讀書,隨後對顧炎武「明道教世」之學有扭淺了解。同同學蕭子暲交談讀書心得,毛澤東嘗引顧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格言以互勉。進入湖南第一師範以後,他更廣泛地接觸到清初幾位大師的學術思想。除了經常到「船山學社」去聽劉人熙等講述船山哲學以外,他對顧炎武首倡「經世致用」的學風,顏元、李塨講求的習行哲學,尤為向慕。所以,1917年撰寫《體育之研究》一文,標舉顧炎武、顏習齋、李恕谷為文武兼備、三育並重的師表,備加稱頌,絕非出於偶然。

  明末清初帶有啟蒙色彩的思想家王船山、顧炎武、顏習齋等,反對程、朱、陸、王過分側重「理」、「心」的偏向,認為空談性靈,愈談愈妄,只會導致對現實社會渾然不察,導致辦事無能。因而他們主張實踐,主張通過自己以天下萬物為對象來活動;他們重形體,探究身體各機能的發達,認為身體是以萬物為對象的活動的前提;他們身經明亡於清的慘痛,主張為學當講經世致用等等。這些主張,事實上都融入了青年毛澤東對人生的思索之中。《講堂錄》里便記有不少顧炎武的言論主張,推崇他「足跡半天下」,窮究有關國計民生的現實課題;看不起不求實際的名士風度,認為「名士如畫餅,可玩不可餐」。認為「伊尹(商初出生於奴隸的大臣——引注)道德、學問、經濟、事功俱全,可法」。

  近代中國人尤其湖南人,從權貴政要、志士仁人到青年學子,大多佩服曾國藩(字滌生,1811—1872),佩服其治學為人和帶兵做事。毛澤東青年時代,對他影響較大的國文教員袁仲謙和奉為楷模的修身課教員楊昌濟以及學術大家梁啟超,都是服膺曾國藩的。基於這些影響,毛澤東在青年時代很下過一番工夫讀曾國藩的著作。青年毛澤東為什麼推崇曾國藩,或者說曾國藩對青年毛澤東有哪些影響呢?

  曾國藩是進士出身,他1844年在北京翰林院時,就拜倒在唐鑒、倭仁門下,深受宋明理學的熏陶,並博得清延賞識。但是,單單講求修身養性的「內聖」之道,無以實現他「治國」「平天下」的夙願。因此,他也認真研讀過顧炎武的著作和魏源的《皇朝經世文編》、《聖武記》,頗留心於當世之務。當時漢學與宋學互爭雄長,曾國藩力圖加以調和。他說:「乾嘉以來,士大夫為訓詁之學者,薄宋儒為空虛;為性理之學者,又薄漢儒為支離。鄙意博乃能返約,格物乃能正心。必從事於札經,考核於二千三百年之詳,博稽乎一名一物之細,然後本末兼該,源流畢貫。雖極軍旅戰爭食貨讀亂,皆禮家所應討論之事。故嘗謂江氏《禮書綱目》,秦氏《五禮通考》,可以通漢宋二家之結,而息頓漸諸說之爭」。(《曾文正公書禮·復夏甫》)曾國藩強調漢學的實事求是與宋學的即物窮理是互相貫通的。其要旨在於吸取漢學的求實精神。來挽救宋學的空疏浮泛,並開闢一條通向「經世致用」的橋樑。於是,他還進一步提出:「有義理之學,有詞章之學,有經濟之學,有考據之學」,從義理之學中又劃分出經濟之學為獨立門類。這就在宋儒的心性之術中融進了經邦濟國的現實目的。他鎮壓太平天國最厲害的一手,就是「倡學攻心」和嚴謹的整軍治政相結合。

  通過閱讀曾國藩的家書、日記以及一些文章,思考其人一生的事業,毛澤東在1917年8月23日這封信中,得到了這樣一個看法:「愚意所謂木源者,倡學而已矣。惟學如基礎,今人無學,故基礎不厚,時懼傾記。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他說的是「獨服」,不但超過信中提到的袁世凱、孫中山,而且超過曾經深受他尊重的康有為。這時他對曾國藩的傾倒真是無以復加了。

  總之,在青年毛澤東看來,曾國藩是既有內聖之道,又收外王之效的人物,也就是既傳教又辦事的人物,所以,在《講堂錄》里,毛澤東對曾國藩作出了這樣的評價:「有辦事之人,有傳教之人。前如諸葛武侯(諸葛亮)、范希文《范中淹》,後如孔孟朱(熹)陸(九洲)王陽明等是也。宋韓范並稱,清曾左並稱,然韓主辦事之人也,范曾辦事而兼傳教之人也。」所謂辦事,是指建立事功;所謂傳教,是指建立和傳播思想學說以影響當代和後世。毛澤東認為,正如在宋朝范仲淹要高過韓琦一樣,在清代曾國藩要高過左宗棠;范和曾是「辦事而兼傳教之人」,也就是說不僅建立了事功,而且文章思想都可以為後世取法。

  毛澤東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以後,是看到了這一點的。1926年,他在廣州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講課時說,洪秀全起兵時,反對孔教提倡天主教,不迎合中國人的心理,曾國藩即利用這種手段,撲滅了他。這是洪秀全的手段錯了。這時他是站在同情太平天國革命的立場上,為太平天國總結歷史教訓的。直到晚年,毛澤東還說過:曾國藩是地主階級中很厲害的人物。


推薦閱讀:

中國通俗史15 西周的衰落
明代的折色與折收(下)
中國歷史上死的最悲慘的美女
淺讀《萬曆十五年》

TAG:近代 | 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