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在拱手送出未來最值錢的東西——個人信息

你正在拱手送出未來最值錢的東西——個人信息

今年的9月17日至23日,是全國網路安全宣傳周,各大媒體的網路信息安全在全國範圍內展開,網路信息安全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其中,人民日報整理的網路個人隱私保護方法既全面又到位,筆者將其附在文末,供大家瀏覽學習。

本文筆者想探討的是個人信息的價值。只有明白個人信息的寶貴性,才會珍惜個人信息,才會主動地採取措施保護個人隱私。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個人信息是有價值的,而且價值巨大。若個人信息毫無價值,則互聯網上各種不法份子竊取個人隱私的社會現象也應不存在才對。同樣,國家也不需要花費巨額成本對國民進行網路安全宣傳教育。

那麼,既然個人信息是有價值的,體現在哪裡?

我們所有人的生活都會留下各種軌跡,且得益於現代發達的信息社會,我們現在留下的生活軌跡要與古代農業社會相比,可謂天文數字量級的改變。

最原始的個人信息是什麼?原始人留下的腳印、糞便、吃剩的食物殘渣,山洞裡的篝火、燒烤肉類飄出的煙霧與香氣等。這些是信息而且是個人信息,這些信息能告訴人們,他們的行蹤,生活習性,甚至個人偏好。巧妙利用這些信息,可以成為原始部落間接觸時採取何種行動的重要依據。

到了中古農業社會,文字、紙張的發明使信息倍增。人們可以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與日常工作生活記錄下來,如日記和筆記,賬目等。這些依然是信息,比以往的個人信息都更加重要也更加隱私。我相信現代人和古人一樣,不會把自己的日記隨便給別人看,因為我們知道這是有價值的東西,至少對自己而言。

前面提到的這些信息,屬於「非開放型個人信息」。這個詞是筆者想出來的,為了更好的與現在互聯網環境下的「開放型個人信息」相區別。這二者的概念我是這樣定義的:

開放型個人信息,信息可被動被他人獲取,且信息擁有者對該信息所具有的價值不明。

非開放型個人信息,信息不可被動被他人獲取,且信息擁有者對該信息所具有的價值十分明確。

比如,個人財務真實狀況便是一個典型的「非開放型個人信息」,沒有人會把自己的財務狀況精確到個位數向他人公布,即使法院清查某人的財產,往往也有漏網之魚。同樣的,「非開放型個人信息」還包括個人的非法行為,個人的生財之道,個人的情感狀態等。這些個人信息,往往可以被歸入進個人隱私,人們往往會主動且戒備森嚴地保護著。

相比非開放型個人信息,「開放型個人信息」就沒那麼引人注目了。比如,你的手機一天充電幾次,每次充多久;你上網購物時瀏覽一個寶貝頁面所花的時間;甚至是你向上滑動頁面用的力度;一切的一切,在互聯網的大數據下,個人的信息被瘋狂的搜集,形成了歷史上最精準的用戶畫像,人工智慧在未來甚至能預測到個人的行為,尤其是消費行為。

若想得極端些,當一個人的個人信息被互聯網「汲取」至一定程度後,它給你安排的事情你一定會喜歡做,給你推薦的商品你一定喜歡。自己的行為是由自己所思所想還是被大數據得出的各種信息暗示而去做,這方面的界限恐怕會越來越模糊。

而這些數據並不是一勞永逸的,每個年代的人生活環境和知識都發生了改變,像80後、90後、00後,不同時代人的個人信息要重新搜集才會精準。若未來一個APP要求我們後台提供GPS數據,那麼這家公司必須要支付我們的個人信息提供費用,這只是一例,以後這類個人信息應該是有償提供的。

但現在卻不是,因為很少有人認為這些個人信息有價值,哪怕許多互聯網科技公司靠這些個人信息賺得難以置信的巨額財富。社會群體的意識往往落後於時代,就像宗教一樣,即使科學證明地球不是上帝創造的,但依然不影響人們繼續信仰上帝。同樣的,開放型個人信息的價值也是如此,需要大家有意識的提出自己的權利:「想要我後台的個人數據?可以,但你得支付我使用費。」


推薦閱讀:

希望我還能保存一點那些叫做「隱私」的東西
隱私第25期:老公不體貼 結婚十年我劈腿已婚男
北青報:「八成用戶隱私被泄露」的沉重拷問

TAG:個人信息 | 個人隱私 | 隱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