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觀察:為什麼外國幼兒園裡,都愛這樣給孩子上課?

德國觀察:為什麼外國幼兒園裡,都愛這樣給孩子上課?

來自專欄幼師口袋

德國的教育非常有名。今年夏天我在德國遊學時,住宿旁邊就是一所幼兒園。每天早上走去上課時,都會路過,就是下圖這個小平房。

這所幼兒園臨街,但因為這一帶是山裡的別墅區,比較幽靜,車不算多,所以倒也不吵。園區用高高的籬笆圍起來,外面看不到裡面。

屋前屋後都是草地,戶外活動的教具非常簡單,跟國內的大部分幼兒園沒法比,但環境非常舒適,也特別親近自然。每天我走過的時候,都會落滿一地綠色的橡子,我都會順手撿幾個,帶去給我們夏令營里的小朋友們。

德國波恩的一所幼兒園,花時間攝

說起國外幼兒園與我們的不同,大家看到院子里的向日葵花池了嗎?其實就環境來說,和果果在國內讀的公立幼兒園差不多,院子里也有種植區,有遊戲區,門窗上貼了很多可愛的手工剪紙,等等。

不同的地方也有:

  • 例如人家人少,而且混齡比較常見(值得一提的是,國外很多幼兒園混齡不是像國內刻意為之,和人少有關,根本分不出那麼多班);
  • 此外日程不同(國外的幼兒園通常不會提供全部三餐+茶點,大多是兩餐一點);
  • 然後就是活動形式了——同樣是帶孩子做手工、做遊戲,比起坐在桌邊,老師們更喜歡帶孩子們「坐圈圈」。

貫穿全年齡段的「坐圈圈」

「坐圈圈」是我的翻譯,英文中叫circle time(歐美),或者mat time (澳新),也有的叫group time,或者warm-up time,是國外低齡階段課堂中,最常見的授課方式

一到這個時間,小朋友們就會聚在一起坐在地毯上,老師用十幾分鐘到二十分鐘時間,帶領小朋友們一起學習,可以講故事、唱歌、遊戲,也有可能是學習生活常識、語文、數學等等。

「坐圈圈」的活動內容是沒有規定的,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風格,但可以參考政府提供的教育大綱,此外就是靠教學經驗的積累。

果果在早教班上「入園前技能」課的照片,來自文章《僅剩兩個月,孩子進幼兒園必需的School Skills有哪些?》

說實話,我以前並沒有特別留意這種教學方式。因為果果從7個月開始上早教班以來,就一直是這樣的上課。我自然而然就以為,是為了方便寶寶們爬行、跳舞什麼的,只是一種比較自由的形式。

但去年在美國,國際夏令營里的孩子們(4-12歲),每天也是採取這種方式上課。甚至在學生發生矛盾的時候,老師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大家「坐圈圈」,一起來討論。

照片來自《國際夏令營里的孩子們打架,老師竟然這樣做…》

我才發現,在西方老師的眼裡,「坐圈圈」是貫穿全年齡段的一種教學方式,而且是非常好用的。而這種看似簡單的上課方法,其實一點也不簡單。

簡單的「坐圈圈」好在哪裡

我們小時候最熟悉的課堂方式,就是「宣講式」——老師在前面是一個點,孩子們在下面排排坐成方陣。這種授課形式的好處是,有助於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缺點是互動性差:

圖片來自網路

現在許多幼兒園裡也會出現中國式的「圈」,孩子們會在嚴格排列的椅子上,坐成一個「門」字形,老師所在的位置依舊是「權威焦點」:

圖片來自網路

而在歐美課堂上的「坐圈圈」里,老師自己一定是這個圈子裡的一份子,和學生是親密無間的:

當然,這也和人數有關,畢竟我們的幼兒園裡,孩子太多了,沒有對錯之分。

不過,和德國的老師聊過之後,我才明白看似簡單的一個「圈」,竟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出孩子們許多品質!

集體感 A community experience

國外幼兒園裡也會有許多時間,是孩子們自由玩耍的,而當老師召集孩子們圍成一個圈,就意味著我們要進行集體活動了。

雖然在我們看來,國外的教育更鼓勵「個性化」,但絕不意味著提倡「我行我素」,相反,集體感、團隊意識、社會責任感,都是非常重要的品質,會注意從小培養孩子。

但這些品質的教授,並不是通過「喊口號」、「背誦紀律守則」達成的,而是從課堂的日常中潛移默化傳遞理念。「坐圈圈」就是從幼兒園階段,就可以給孩子們的集體體驗。

分享 We share

「坐圈圈」的時間,不再是自己獨佔一個玩具玩兒了,往往意味著分享:大家一起分享遊戲、分享閱讀、分享音樂、分享快樂,甚至分享思考(老師提問,孩子動口表達觀點)。

互動 An interactive experience

「坐圈圈」時間裡的活動,往往都是互動性特彆強的。例如講繪本,老師們不僅僅會講故事,還會讓孩子們根據提示去找故事中線索,也會組織孩子們一起討論,和故事主題相關的話題。

而一些對孩子來說,比較容易覺得枯燥的學科知識,例如生活常識、學字母單詞、學數學等,往往也是在「坐圈圈」時間來完成。可以讓孩子們學著有趣,而且互動還可以加深記憶。

參與 Actively get involved

德國的老師還跟我說,她們最重視的就是能「讓每個孩子都積极參与」。

「孩子們的性格各有不同,有的害羞一些,有的比較自信,這都很正常,但重要的是不能讓孩子只做一個『看客』,每個孩子都是集體中有價值的一員,都有權利參與,我們會鼓勵孩子的自主性。」

而光靠和孩子說「你來、你來」,是達不到目的的。所以老師們會特別用心設計「坐圈圈」時間的活動環節,利用裡面的一些細節來調動孩子們動腦動手參與的興趣。

例如利用音樂做動作或傳遞東西都可以,還會設置每日一個小「leader」或「Helper」,讓孩子們輪流當班助教,收穫參與感和榮譽感。

尊重和支持 Build a sense of respect & support for one another

當孩子們坐在圈圈裡,知道輪流分享是什麼意思,在他人發言、活動的時候能保持安靜,或者在同學尋求幫助的時候能給予援手,潛移默化中就養成了尊重和支持他人的習慣,有了良好的教養。

自信和自律 A routine experience

「坐圈圈」時間雖然不長,通常不會超過半小時,但會有固定流程。德國老師給我介紹了一次完整「坐圈圈」的過程,包括:

  • 開場歌曲,帶孩子們一起唱(音樂)
  • 介紹當天的輪班小助教(參與及責任感、榮譽感培養)
  • 大家發言討論一下今天的天氣(常識認知)
  • 一起學單詞(學科知識)
  • 分享一本繪本(閱讀)
  • 根據繪本編故事,或作畫、做遊戲等(啟發互動)
  • 結束活動,幫助老師收拾教具(習慣培養)

老師說:有規律的流程,可以更好地幫助孩子,尤其是剛入園的孩子熟悉起來。當孩子們知道自己需要做什麼,明白在活動中有哪些事情可以完成,就可以發揮得更好

而越多成功和順利的完成經驗,會給孩子更多的自信心。一旦理解流程和規律,孩子們也更能自發做好,久而久之,就學會了自律

聽完老師的這些分享,我真是挺感動的。

試想一下,當我們獨自面對十幾個三四歲小朋友時,要組織什麼樣的活動,才能讓孩子被吸引,集中精力專心參與,不到處亂跑亂叫呢?小小的一個「坐圈圈」時間,不過20分鐘左右,老師們卻要花心思研究出這麼多門道。

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背後的理念。孩子們所有的行為、觀念,都是在不知不覺中培養起來的,靠的是每天重複良好的生活習慣、活動交流方式,而不是批評羞辱或懲罰。

原來,在尊重孩子,培養孩子自尊、自信的同時,養成遵守紀律、重視集體的觀念一點兒也不難,而且從幼兒園就可以開始。

都說德國教育好,而我的感想是,好的教育理念,一定都是以人為本,而不是以效率為本的

最後提醒大家,上周五發了一篇關於給果果做英語啟蒙的經驗談《孩子英語班一年一萬六,要不要上?英語啟蒙就等於燒錢嗎?》,這方面我會持續分享,有興趣的爸爸媽媽可以看看。文末有個小投票,歡迎大家參與哈

—END—

作者:花時間。國際新聞碩士,四語媽媽,童書譯作者,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美國PET父母效能訓練講師,現為美國加州Paulo Alto University心理學研究生。創立公眾號慢成長,分享具有國際視野的早教發育、兒童心理、親子教育知識。個人微信: babyhours001。

微信公眾號:manchengzhang123

個人微信號:花時間:babyhours123

吉吉:mancz321

推薦閱讀:

【環創美工】幼兒園自製體育器械
如何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學會這十個方法就夠啦!
階梯式入園,讓寶貝愛上幼兒園
嬰幼兒消化不良的三大誘因

TAG:幼兒園 | 孩子 | 幼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