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欠了轉基因一句道歉

中國人欠了轉基因一句道歉

290 人贊了文章

正是轉基因大豆讓我們中國人這麼多年吃到這麼多的肉、蛋、奶,讓我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這個意義上,我們欠了轉基因一句感謝、一句道歉。

文 | 孫滔

最近去中國政法大學與學生互動,準備的題目是《轉基因在中國遭遇的四個不公》,因為法律講的是公平公正,所以取了這麼一個題目。

不公,指的是人們沒有按照既定的規則和標準,而對轉基因技術和轉基因食品區別對待了,這種區別對待不是更開放,而是更嚴苛甚至更侮辱性地來對待。事實上,轉基因遭遇的遠遠不止是四個不公,尤其是在中國。我們來數一數。

我們對日益精細的所有領域新技術都是緊追不捨,從智能手機到人工智慧,從建築設計到高鐵高速,從航空航天到深海開採,各個領域無不如此,到了作物育種新技術,我們卻是笑臉全無,滿懷戒心。

同樣是基因工程,同樣是基因重組,在醫藥領域,如今廣為使用的疫苗和藥物如胰島素很多都用到了轉基因技術,如果說擔心什麼不良反應的話,相比吃進去的轉基因食品,直接注射的基因工程疫苗更應該引起擔心才對。現實卻正相反。

相對傳統育種技術,轉基因技術毫無疑問是更先進的。同樣是育種技術,我們對有大量基因轉移的雜交育種坦然接受,對不知其內情的誘變育種也無所畏懼,反而對精確可控的轉基因育種視若洪水猛獸。我們人類對科技所追求的不就是更精確更可控嗎?

同樣是糧食作物,我們已經習慣了轉基因大豆油(不習慣也不行,市場上、餐館裡、包裝食品中到處都含有轉基因大豆油成分)以及轉基因豆粕飼餵而來的牛肉、豬肉、雞肉以及雞蛋、乳製品,卻不敢接受轉基因玉米和轉基因水稻。一句主糧慎重,擋住了高新技術的前行。

我們必須認識到,轉基因作物上市前面臨的嚴苛的評估審查是不公平的。食品是否能上市,應當以食品是否安全健康為唯一標準,食品的生產方法不應當作為上市與否的考量。既然有了實質等同這一考量標準,那麼為何還要這麼嚴苛地關注其生產過程和生產方式呢?這就相當於大學錄取除了分數也要考量考生的學習過程,一些學生用了更科學更高效的學習方法而取得更好成績卻不被錄取,這顯然是不公平的。

不公不止於此。話說手機的非電離輻射被世界衛生組織旗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劃分為可能致癌,而世界衛生組織對轉基因食品的結論是轉基因食品和傳統食品同樣安全,然而我們仍然抱著智能手機日夜不休,對轉基因食品卻避之不及。

傳統玉米被蟲害造成的黴菌感染觸目驚心,其後果自然是伏馬毒素和黃曲霉素這些致癌物高發,而這些毒素幾乎絕跡的抗蟲玉米卻被很多人冠以致癌物的稱號。

市場上,大量食品以「非轉基因食品更健康」之名大肆渲染廣而告之,甚至無轉基因天價食品比比皆是,而大量質優價廉的轉基因食品只能躲在實驗室里不能面世。

對農民也不公平。無論是歐盟還是中國,「准吃不準種」的尷尬局面持續多年而未能改觀。農民的利益誰來代言呢?

有必要指責一下歐盟。正是在這些偏見、歧視以及謠言的背景下,歐盟過於充分地運用(濫用)了預防原則。這裡打一個比方,雨天本來打一把傘就夠了,歐盟卻要打十把傘,要預防第二把、第三把、第四把…第九把傘可能壞掉。是的,傘是有可能壞的,然而拖著十把傘,歐盟在基因工程育種領域步步維艱。

中國舉的傘不比歐盟少幾把。在中國,轉基因的謠言尤為盛行,「轉基因玉米讓山西老鼠絕跡,讓母豬流產」「轉基因玉米讓大學生精子質量下降」「國內腫瘤高發區與轉基因大豆油消費區域呈高度相關性」這些謠言都是國產貨,加上一些無名氏發明的「轉基因讓人三代不育」等荒唐謠言更是在中國社交媒體上大行其道。基於這些背景,中國做出了一個中國特色的「非食用→間接食用→食用」路線圖,而這個妥協再妥協的路線圖,並不能阻止、或許反而加重了人們對於轉基因的擔憂。

這就是我們面臨的不公。中美貿易戰的到來讓很多人認識到了一個視而不見的事實:原來轉基因大豆養活了我們這麼多年,原來轉基因食品距離我們如此近,而不是遙不可及。這次貿易戰也戳破了一些謠言,給出了鐵一般的事實:美國人也吃轉基因食品,因為美國大豆94%是轉基因大豆,而美國大豆有一半是出口的,另一半自然是他們自己消費了;歐盟也吃轉基因食品,容克和川普剛剛達成協議,稱要擴大美國大豆進口,而大豆的用途在各個國家都大同小異,除了豆油就是做飼料。

國際市場上流通的大豆主要來自美國、巴西、阿根廷,這些接近百分百是轉基因大豆,中國每年進口接近一億噸大豆幾乎都是轉基因大豆,要知道,幾乎所有的規模養殖都用的是豆粕和玉米粉配比而成的飼料,而國產的1200萬噸非轉基因大豆幾乎都用於豆腐等其他食品了。所以我們吃的肉、蛋、奶中的蛋白質幾乎都是源於轉基因大豆。

也就是說,這次貿易戰至少能證明這個結論:正是轉基因大豆讓我們中國人這麼多年吃到這麼多的肉、蛋、奶,讓我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這個意義上,我們欠了轉基因一句感謝、一句道歉。

孫滔,基因農業網編輯,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生物科學專業,曾任職於《科學新聞》、《財經》。曾擔任健康科普公眾號《科學貓頭鷹》主編。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大健康領域相關問題,歡迎訪問:科學貓頭鷹 - 首頁;或者關注微信公眾號「科學貓頭鷹」與我們互動交流。


推薦閱讀:

我們身邊的轉基因食品
紫薯是不是轉基因食品 ?
太空育種食品屬於轉基因食品嗎?是否安全?
美就轉基因食品標籤立法:生產商須在包裝上標註轉基因成分
轉基因食品能不能吃 轉基因技術到底「轉」了什麼

TAG:轉基因食品 | 轉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