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老師,我只服這位橫跨六界、文理相融的世紀全才
來自專欄 Dizzy In Science213 人贊了文章
「重教尊師新地天,艱辛攻讀憶華年。微分運算功無比,耄耋恢恢鄉國篇。」
這首詩寫於1986年,表達了一位長者對恩師的情誼,亦應景了即將到來的教師節。
這首詩的贈予對象,正是顧毓琇。他是「達芬奇式」的全才,一生橫跨六界,但每個領域都絕不含糊,成績斐然。科學家、詩人、戲曲家、音樂家、教育家、佛學家等都能用來形容他,但又絕不足以形容他。在中國歷史上已很難再找出第二位,能在科學與人文領域都取得世界公認成就的大師了。
除了學貫中西以外,顧毓琇更是將其一生所學,孜孜不倦地傳授給後人。
國內的許多知名科學家和學者,都師出顧毓琇,可謂桃李滿天下。
顧毓琇這拗口的三個字,可能很多人都沒聽過,但與他有關係的人你絕對不會陌生。
例如「三錢」中就有「兩錢」,是顧毓琇的學生。
其中「中國近代力學之父」錢偉長,就是顧毓琇在清華大學工學院院長期間的受業弟子。
而「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則是顧毓琇在創立中國第一個航空研究所時,第一批錄取的學生之一。當年錢學森學成後,還是顧毓琇親自把他送出國深造,推薦給自己的好友馮·卡門。
再如前美國能源部部長,諾貝獎的獲得者朱棣文,同樣是顧毓琇親自推薦到台灣中央研究院的。
朱棣文獲諾獎時,其母李靜貞就已按捺不住心情在酒店給顧老寫下了感謝信。
著名的核物理學家吳健雄,也師出顧毓琇。她曾與陳省身等人集資出版了《顧毓琇科學論文集》,共收錄了顧老的180多篇論文。
吳仲華、屠守鍔、王希季、陳同章等名人,都與顧毓琇有著深厚的師生情誼。
1902年,顧毓琇出生在江蘇無錫的一個書香世家,是明代思想家顧憲成的後代。他的父親是個思想開明的學者,精通數學、地理與物理等。其祖母是宋朝大詩人秦觀的41代女孫,而母親則為書聖王羲之的66代女孫。
也正是這樣的家庭氛圍,催生了顧家「一門五博士」*的奇蹟。
*註:顧毓琦(德國漢堡大學博士)、顧毓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顧毓瑔(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顧毓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顧毓瑞(台灣文化大學博士)。
當然,顧毓琇是兄弟中是最為出挑的。6歲時,他就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我國最早的新式學堂——俟實學堂。所以他這小小的年紀,就已經開始接受讀書救國、科學救國的先進理念了。
從學堂畢業後,父親就有遠見地將的顧毓琇送入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
可天有不測風雲,顧毓琇的父親在其13歲時突然去世。顧毓琇還未出生的弟弟成了遺腹子,從此家道中落。
還是母親王靜蘇變賣家產、省吃儉用,才能供得起兄弟幾人求學。
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在清華園的八年苦讀,也奠定了他一生高成就的基礎。
他先後受眾多名師教導,在錢子泉那學古文,從梁啟超學過文史,跟錢基博學古詩創作與古文學研究,而林語堂,孟憲承還分別做過他的英語老師。
當時,他還結識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摯友,如梁實秋、聞一多、梁思成等。
清華學成,1923年顧毓琇就憑著優異的成績被公派留美。但考驗他的時候也到了,因為他這一下子就跨界到了理工科。
從清華的經歷可以看出,顧毓琇是鍾情於文學的,當時胡適等人也力勸他繼續從文。然而懷揣著家國情懷的顧毓琇,一心想著的卻是「工業救國」。當時電機學正在世界範圍興起,而中國則還處於萌芽階段。於是,他便不顧阻攔地選擇了這門對中國意義重大的學科,登上「傑克遜號」郵船。
叩開科學的大門,顧毓琇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歷,更是一段傳奇。因為起步較晚,他對待學業也格外用心,經常在實驗室忙到凌晨三四點。
在勤勉與天賦的加成下,顧毓琇竟只花了三年半時間就一舉拿下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當時,他可是第一位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科學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更重要的是,他還直接創下了麻省理工的記錄,讓所有人都對中國人刮目相看。
不過說來蹊蹺,當年顧毓琇在麻省理工主修的是電機工程。但要說到科學上的成就,他卻是先從數學開始嶄露頭角的。
在研究電機瞬變時,經常需要解高次代數方程。但當時的基礎數學,卻還沒有解決四次方程的直接公式解法。
於是顧毓琇就順便發表了一篇名為《四次方程通解法》的論文。豈料這項研究屬基礎數學領域的創造性成果,更引來了學術界的矚目與稱讚。那一年,他才23歲。
雖然後人對該「通解」,也有了新的研究與補充。但目前計算機求解方程的演算法,依舊是按照顧毓琇通解的基本思路來編程的。
在26歲的博士論文《交流電機的瞬變分析》中,他則再次發明了一種更簡便的分析方法。這又成就了一個學術上的突破,也解決電機學較長時間未能解決的問題。所以他這一運算方法,也被電機學界命名為「顧氏變數」。他也憑著這一篇博士論文,初步奠定在國際科學界的地位。
50歲時,他又發明了「顧氏圖解法」與「顧氏定則」,成為國際上的公認的電機權威,自動控制理論的先驅。因為成就突出,他也獲得了IEEE授予的「蘭姆」金質獎章(Lamme Medal)。這個獎章的地位與分量,相當於電機電子領域的諾貝爾獎。此後,他又繼續開掛般獲得了IEEE金禧獎章(Millennium Jubilee Medal)、IEEE千禧獎章(Millennium Medal)和「中國電機工程師學會」金質獎章。
在美國5年留學期滿後,他便毅然回到了災難深重的中國,投身教育事業。在此之後,他就從未離開過教育崗位了。
他先後籌建了清華大學工學院、上海市市立實驗戲劇學校(上戲前身),青木關國立音樂院(中央音樂學院前身)...而他一輩子擔任的教授、院長、校長更是數不勝數。
所以說,顧毓琇桃李滿天下真的名副其實,光是他的學生陣容就足夠撐起中國半邊天。
不過,即便選擇了「工業救國」這條路,顧毓琇卻從未沒有放棄文學。
而胡適對其學理的惋惜,也自然是不成立的,因為在文學上他的成就同樣傑出。「業精於理,學博於文」,就是最貼切的形容了。
首先,顧毓琇是一位詩人。 他一生共出版了7000餘首詩詞,這個數量僅次於最高產的詩人陸遊。除了高產以外,顧毓琇的詩詞還是高質量的,海內外讚譽甚高。他也曾被海外學術界為「20世紀中華民族的大詩人之一」。1976年,世界詩人大會更加冕他為「國際桂冠詩人」,一代國學大師季羨林也曾獲此稱號。
其次,作為戲曲家,顧毓琇一生創作戲劇共12部,更是現代戲劇創始人之一。才21歲,他就發表了中國現代話劇史上最早的四幕話劇《孤鴻》。此外,顧毓琇還一手創辦了上海戲劇專科學校(上海戲劇學院的前身)。
據巴金與錢鍾書所言,他們年輕時都曾是顧毓琇的讀者之一。而著名的戲曲家曹禺,也是顧毓琇一手帶出來的學生,抗戰期間兩人交往甚密。
在赴美期間,還有這麼一段趣事。在艱苦攻讀之餘,他文藝的心還依然蠢蠢欲動。
於是他便將蔡郎中的故事《琵琶記》用漢語白話改編出來後,再翻譯成英文編成話劇。
僅用一周,他就拿出了三幕戲,共一萬八千字的劇本。
當時這齣戲就由顧毓琇本人、梁實秋、謝文秋、冰心等人主演,還得到了聞一多的鼎力支持。
在美國波士頓美術劇院開始時,全場更是座無虛席、掌聲連連。
就連美國的觀眾都不禁側目,各大報刊亦不吝嗇讚美之詞。
而他的「文」還不止步於古典文學,還有更崇高的追求。他一生共發表散文、小說等共43篇。
早在「五四」期間,他就投身於新文化運動。當時的顧毓琇,就已寫出了繼魯迅《阿Q正傳》後的四部中篇小說《芝蘭與茉莉》。
而且,作為首任國立音樂學院院長,顧毓琇的音樂造詣更是不淺,攻克了不少中國古代樂譜中的疑難問題。例如,他運用數學以及物理知識,通過與西洋音律比較得出的348頻率,就被學術界定為中國的黃鐘標準音。他還花費了大量時間,對中國古代歌譜進行整理研究、翻譯推廣,貢獻巨大。
除此之外,他對佛學也頗有心得,這跨度之大,讓人不得不稱奇。研究了半個世紀,他出版《禪宗師承記》和《日本禪宗師承記》等專著。1979年,他的英文巨著《禪史》更是享譽國際佛學界,大獲好評。
《顧毓琇全集·序言》的這句話,可高度概括了顧老一生的成就與輝煌。「先生之學,可謂學貫中西、文理兼通,是中國近代以來惟一能夠,左手嫻熟於人文,右手精通於數理的曠世通才!」但要細數他的貢獻,恐怕三天三夜都難以講完,無論什麼形容詞都難表全敬佩之意。
唯有顧毓琇本人親提的淡淡12字,或能讓我們一會他的心境:「學者、詩人、教授,清風、明月、勁松」。
*參考資料
顧毓琇紀念館信息網
楊慧中,方光輝,紀志成.顧毓琇先生在科學技術上的創新開拓.2003
王鴻雁.世紀學者,豐碑永存——中國電機工程學科奠基人和開拓者顧毓琇先生的百年傳奇 .科教人生
推薦閱讀:
※老乾媽玩進時尚圈!品牌搞跨界,膽子比腦洞更大
※跨界還能這麼玩,肯德基攜安娜蘇「制服」時尚圈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這兩個跨界開戰的互聯網大佬,現在要握手言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