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即使聽不太懂,粵語老歌依然能夠唱進你的心裡?

經公眾號「環球情報員」(ID:

huanqiuqby

)授權轉載

幾乎每人心中都有一首難忘的粵語歌。無論是哥哥張國榮,亦或Beyond黃家駒,還是Eason陳奕迅。他們的歌或高亢或婉轉,或淺唱低吟,或豪情萬丈,總是能夠觸碰內心深處那根弦。

音樂資源載入中...

好多人都說香港流行文化的黃金時期已經過去,但是粵語歌卻是一直在華語歌壇佔據重要的地位。粵語歌好聽,除了上世紀的湧現了林夕、黃偉文、黃霑等著名填詞人,給予了詞曲無限的韻味。

粵語歌的婉轉動聽,還要歸結到粵語本身的九韻六聲,比普通話多了些韻聲,讓粵語聽起來的就格外吸引耳朵。

音樂資源載入中...

粵語就是「廣東人說的話」?

粵語又作廣東話、廣府話,當地人俗稱「白話」。

粵語含完整的九聲六調,較完美地保留古漢語特徵,擁有完善文字系統,可以完全使用漢字表達

(很多漢語方言很難做到)

,也是在外國大學有獨立研究的一門方言。

中國漢語方言地圖,

粵語主要分布廣東省中西部、廣西南部、海南儋州、香港、澳門等地   

圖源:《中國語言地圖集》

粵語的名稱來源中國古代嶺南地區的「南越國」,在古代,「越」字和「粵」字是通假字。

在先秦古籍中,對於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的民族,常統稱為「越」,明清近古以來兩個字的含義開始有所區別,前者

(越)

多用於江浙吳語地區,後者

(粵)

多用於嶺南的廣東廣西,長期作為嶺南地區的統稱。

歷史上兩廣別稱「兩粵」,廣東為「粵東」,廣西為「粵西」。直至民國時期,「粵」才逐漸收窄用作廣東的簡稱,廣西簡稱「桂」。因此,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粵」有廣義

(廣東,廣西)

和狹義

(廣東)

之分。

實際上,粵語並不是廣東獨有,粵語起源和發展遠在宋朝兩廣劃分之前,與行政邊界無關。所以在歷史文化層面上看,「粵語」事實上是廣義上的「嶺南語」,而非特指「廣東話」。

音樂資源載入中...

粵語如何自成一派?

粵語從古至今,約有2200多年的歷史。

先秦時期,中原的華夏人泛稱嶺南人為南蠻,漢語的勢力並沒有到達嶺南地區。

春秋時期,楚人來到嶺南,才開始傳播漢語,這段時期是粵方言分化的最初階段。

秦始皇「南取百越之地」後,中原人紛紛南下,百越人

(壯侗等民族的祖先)

則逃往山區。漢語開始傳入嶺南地區。

雖然秦始皇把兩廣納入了漢人的版圖,但那時的兩廣地區在地理、文化上依舊保持相對獨立的割據狀態。

秦朝時的百越之地

秦末時,中原人無暇顧及嶺南地區,漢人趙佗在廣州

(番禺)

建立了南越國

(越南視南越國為自己的朝代)

嶺南遠離中原,交通不便,漢族移民入主嶺南之後,他們使用的漢語也就逐漸偏離了中原漢語的發展軌跡而形成了自己的某些特點,與南越的百越語

(壯侗族語言)

融合,遂形成了早期的粵語。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戰亂,政權更迭頻繁,社會人口大量頻繁的遷移。大量中原士民逃至嶺南,北方漢語不斷對嶺南本地語言衝擊。當時古漢語與以前形成的古粵語混合,進一步拉近了古粵語和中原漢語的距離。

音樂資源載入中...

他們所帶來的中原漢語,又給正在形成的粵方言增加了新的影響,使粵方言接受更多漢語共同語的特點。如斗門、新會、台山、開平、恩平等地的粵方言,鼻音聲母帶有同部位的塞音,反映了魏晉時期中原漢語的語音特點。這一時期是粵語的成長時期。

唐朝鼎盛時期,嶺南地區漢族人口進一步增加,與漢族長期接觸的原住民已被漢化。而在漢族分布較少的山區,本土原住民則繼續保持自己的語言文化。這一階段粵語仍受古漢語影響,成為一種既對應中古漢語發音又有部分獨立辭彙的方言。

唐朝滅亡到南宋滅亡,燕雲十六州淪陷達四百年之久,這段時期數量龐大的中原漢人源源不斷地南下珠江三角洲,又一次加強古粵語和中原漢語的差聯繫。這也是最後一次拉近粵語和中原漢語距離的時期。

音樂資源載入中...

至此,粵語無論在發音還是在文法上已與中原漢語十分接近,故可被視為粵語的定型時期。

宋朝,中國歷史上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二次高峰期,也是最後一次拉近粵語和中原漢語差別的時期。

宋代的粵方言,大概已與現代的粵方言相差無幾,它所用的語音和辭彙,已經奠定了現代粵方言的基礎。

清朝末期,由於清朝閉關自守,僅留下廣州作為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的口岸,很多外國人來到中國後掌握的漢語是粵語而非官話,在這一時期又有大量的廣府人遷移到美洲、澳洲和東南亞等各地,粵語開始傳播到世界各地,至今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唐人街依舊通行粵語。

廣州走向世界

粵語是古漢語嗎?

粵語在語音、辭彙、語法上都保留了大量古漢語的特點,也有古南越語的遺留和外語成分。

首先,粵語的語音系統比普通話複雜。普通話只有4個聲調,而標準廣州話保留了入聲,分為「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中入、陽入」9個聲調。粵語有聲母19個,分類格局基本繼承了中古時期的「唇、舌、齒、牙、喉」五音聲母分類格局。

韻母59個,雖然和中古漢語有出入,但是比起39個韻母的普通話,還是更接近中古漢語。

粵語拼音圖

由於粵語聲調和韻母的數量都遠遠超過普通話,能夠組合出的總音節數也就比普通話要多,所以在表達上粵語歌能夠更加豐富,層次感更加明顯和強烈。聽起來抑揚頓挫,長短音錯落,倍加婉轉。

其次,粵語之所以好聽,跟粵語的「古」也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繫。

粵語是一門比較古老的方言,很多辭彙都沿用了古老的用詞,會顯得更加一番韻味。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普通話管吃飯叫「吃」,粵語則沿用了古老的「食」;普通喝水是「喝」,粵語是「飲」;普通話走路是「走」,粵語是「行」;普通話一元錢是「元、快」,粵語發音是「文」等等,在一些粵語方言里,錢被稱作「銀紙」。

這些辭彙都反映出,粵語是一門非常古老的方言,很好的傳承了古漢語的一些特點。今日我們聽粵語歌的時候,會有一種古韻的風情與味道。

音樂資源載入中...

為什麼粵語文化風靡全國?

粵語的流行背後有著多種原因,文化的傳播與經濟水平的流動非常契合。很多人接觸到粵語流行文化,都是從聽粵語歌、看粵語電影、電視劇開始的,而把這些推向極致的,非香港莫屬。

60年代,日本的流行文化,正如其商品一樣流向世界各地。香港作為一個外貿港口,也學習了日本的一些文化

(當然還有世界其他文化)。

在那個年代,粵語流行歌形成了成熟的產業鏈——日本出新歌,香港的唱片公司會買進版權改編成中文,就這樣,造就了一個稍有缺憾的華語樂壇盛世。

音樂資源載入中...

例如《紅日》,原曲為日本「大事MAN」樂隊的成名作《

それが大事(最重要的事)

》,作曲人為立川俊之

與世界同步的新式技法,旋律,音效,搭上一個粵語中文歌詞,就是華語樂壇的日常。從70年代至90年代,以黃霑、林夕、黃偉文為代表的幾代填詞人鵲起,粵語原創歌曲走俏,形成了獨特的粵語詞曲風格,撐起了粵語歌壇的江山。

音樂資源載入中...

大陸改革開放以來,港資是外資的主力軍,與人才、資本同時流入的還有粵語歌、粵菜、茶餐廳等文化生活方式。

大陸人剛從封閉的世界掙脫,音樂流行文化幾乎空白。八九十年代,大量粵語歌進入內地,內地歌迷如同發現一片新大陸,並迅速被這種很不一樣的曲風吸引,成為其狂熱的粉絲。

香港TVB劇更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壟斷」了大陸人

(特別是嶺南地區)

的電視,甚至人人都隨口說上來幾句TVB的經典台詞,可見當時香港影壇在大陸的火爆程度。隨著TVB的傳入,很多電視劇主題曲也捕獲了不少人的耳朵。

TVB經典台詞

可以說,粵語歌成為了很多歌迷影迷心中的深情回憶,算是陪伴了自己青春的存在,成了一種情懷。

音樂資源載入中...

最近幾年,隨著香港的經濟放緩、內地樂壇、韓國樂壇的崛起,香港樂壇的光環漸漸散去,也好久沒有聽到令人耳目一新的粵語歌曲。

但是,不得不說,在南方眾多方言中,唯有粵語脫穎而出,在以北方語言為主流的大陸轟轟烈烈的來了一場文化逆襲。

音樂資源載入中...

時代的風起雲湧,個人的悲歡離合,歷史的厚重滄桑,在香港詞曲人手中幻化為為一曲曼妙的樂章。

粵語歌,既有家國情懷的博大雄壯,也有兒女情長的精緻細膩。眾多因素的雜揉,都使得粵語歌聽起來,或婉轉悠揚、纏綿悱惻,或蕩氣迴腸、振奮人心。是青春,也是慰藉。

音樂資源載入中...

哪一首粵語歌最能打動你?歡迎在下方評論。

喜歡本文的各位,歡迎轉載到朋友圈

點擊進入 「果粒時刻」小程序界面


推薦閱讀:

粵語殘片 | 我杯茶
粵語經典之BEYOND樂隊
關於《粵語審音配詞字庫》的一些問題
粵語正字:究竟系用「畀」定系「俾」?

TAG:粵語 | 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