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隨便給一個人發語音
陽光燦爛的你
你有76位朋友已關注
來源:卡娃微卡
ID:kawa01
01
大概每個人的微信里,都有那麼幾個愛發語音的人。
你發一條消息,回過來的往往是一連串幾秒到幾十秒不等的語音,甚至「嗯」、「哦」也要單獨錄一條。
嗖的一下發過來,也不管你是在上班還是在路上,更不管你方不方便聽或是聽不聽得清。
於是你只好一條接一條的點開聽,有時候中途撞上其他事,或是不小心碰了屏幕中斷了播放,還得老老實實回頭過來重新聽一遍。
而絕大多數時候,等你費時費力地聽完都會無奈的發現,這些漫長的語音里大部分是些散漫無意義的話,即使有重點,也被沖淡、掩蓋在這一大串的消息中,找出來都要花老大勁。
「反正該告訴你的我都告訴你了,你自己慢慢聽吧。」
02
有人說,自從有了微信語音功能,許多懶癌的重症患者發現了新天地。
在這個人們普遍都提筆忘字的年代,寫字不如打字,打字不如語音,於是很多人樂於按下麥克風鍵,動動嘴,幾條消息就這麼乘著網線遞到對方手上。
然而自己是舒服暢快了,卻沒考慮過對話框那一頭的人會有多麻煩。
前段時間網上很火的「成年人的社交潛規則」,其中有一條就是,「微信里,不要隨便給人發語音」,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這一點,其實就連美國《華爾街日報》等媒體也曾經洞察到了,並且在網站上刊登了報道,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
在中國,很多年輕人都害怕收到語音信息。發微信語音是身份的象徵,除非你是領導或者老闆,否則語音信息這項功能最好還是慎用。
國內也曾經發起討——「如果微信增加一個新功能,你最希望是什麼?」底下很多人的回答出奇的一致,我希望能增加一個開關,關閉後就不允許任何人給我發語音消息。
發語音究竟有多容易引起對方的不快?
由此可見一斑。
03
知名企業家羅永浩在發布會上曾經表達過這樣一個觀點:用微信發語音是一件不禮貌且情商低的事情。
誠然,這句論斷是有失偏頗的,具體問題應該具體分析。
更確切來說,不分時間不分場合地隨便使用微信語音,的確是情商低的表現。
能受得了一個人日復一日語音轟炸的,不是父母大概就是愛人了。
有句話說得好,發語音,更像是一種自私的行為,把便利留給了自己,把痛苦丟給了別人。
聽語音的痛苦,想必大多數人都深有體會:
一是不方便聽。
在路上、街邊,車水馬龍人聲鼎沸得聽不清;在開會、上課,你沒有機會聽語音;在和別人會面、交談時,你不好意思頻頻拿起手機聽;即使是你以為方便的場合,結果一點開不小心公放了,那時的尷尬誰經歷誰知道。
二是效率低下。
比如一條六十秒的語音,全部聽完需要花費六十秒,這還不包括找耳機、找僻靜地方的時間,還得是在對方表達清晰、錄音清晰、不需要反覆播放的前提下。而假如打成文字,不用十秒鐘就能迅速看完。
三是無用信息多。
打字往往是思維進行組織、濃縮後的體現,而說話則要隨意很多,尤其是對著微信語音,很多人更是懶得思考,更懶得組織語言、整理觀點。想到什麼說什麼,中間還穿插著各種呃、嗯、唔之類的語氣詞,極大的拖累了信息傳遞的效率,增加了對方理解信息、抓取重點的難度。
四是不方便複查。
比如誰交代了什麼工作,或是托你去買什麼東西,你不僅不能搜索出來,可能還得憑印象費勁去一條一條的找,一條一條的聽,想想都令人頭大。
這樣一來,你還覺得隨便給一個人發語音是小事么?
04
當然,也有人會說,現在微信不是可以語音轉文字了嗎?
然而,一條幾十秒的語音轉換要費多長時間先不說,在方言、口音和雜音的干擾下,語音轉文字的結果常常是「還是老老實實自己回去聽一遍吧」
發語音,方便的是自己,麻煩的是別人。
我們必須承認,語音是個好發明,在冰冷的文字之外,可以讓我們注入自己的聲音、情緒,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更有溫度了。
但我們也必須了解,在大部分場合,對大部分人來說,不給別人添麻煩是一種教養,也是一種美德
。一個人的舒服不應該建立在另一個人的麻煩之上,否則我們和那些自私的人又有多大分別?
不要隨便給一個人發語音,記得多考慮一下對方是誰,多想一想對方的處境,多想一想這樣做是否妥當。若有非這樣做不可的時候,先禮貌的問詢一下,對方也會覺得受尊重得多。
當然,在合適的時機,對著合適的對象,也別忘了用語音好好向她們傳遞你的溫度,你的感受,你的愛意,讓這個新生的文明為古老的情感做出應有的助力,何樂而不為。
真有緊要的事,還是打電話吧。
如果每個人都多一些換位思考,周圍的世界也會變得有人情味得多。
素材來源:知乎、影視劇截圖
你幾月出生,就有什麼才?
推薦閱讀:
※《增刪卜易》語音卦評:兄弟官司
※道德經語音文字版:三十一、第五章1 天地沒有仁義之心?|解讀經典
※為你讀葯 | 水蛭的故事(語音版)
※道德經語音文字版:十七、第二章2 跳出標準看本質|解讀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