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職場,千萬要避開這10個學習誤區

時間不會等你

每天多一點學習

張輝 改變自己主創

  輝哥奇譚主創 | 佈道師

目前很明確,身處職場的人,

畢業五年之後要盡量忘記自己從哪裡畢業,學位學歷如何。要堅持的是

保持終身學習的習慣,只有這個習慣能讓你免於過早被淘汰的恐懼。在明確終身學習的態度之後,就要注重學習的方式和方法。好的方法讓你事半功倍,錯的方法會浪費你的大量時間和精力,最終讓你失去對學習的興趣。

身處職場,千萬要避開這10個學習誤區

作者:趙策

來源:YouCore(ID:YouCore)

人和人之間的能力差距,無外乎兩個原因:

一是先天遺傳

二是後天學習

先天遺傳無法改變,所以後天學習方式的不同成了差距產生的最大原因。

學生時期的成績差距,工作之後的職位差距,

皆是如此。

而最可怕的並不是錯誤的學習方式,可怕的是,你並不知道自己的學習方式錯了。

當你不自覺地陷入在學習誤區中時,你會盲目地堅持某種錯誤的學習方式,甚至有時還會感動自己,

但殊不知這個錯誤的方式正在壓抑你本該有的潛力。

下面是我整理的10大學習誤區,你可以看下,自己有沒有偷偷地躲在裡面而不自知。

01

三大認知誤區

誤區一:靠意志力堅持

你有沒有以為,那些頭懸樑錐刺股的人,都是靠超強的意志力來堅持學習的?

其實事實並非如此,

人的意志力是一種非常稀缺的資源,不僅有限,而且十分容易消耗。

小到決定中午吃什麼,大到克制環遊全球的衝動,都在不斷地消耗你的意志力,意志力消耗殆盡後,堅持學習就變得異常困難了。

頭懸樑錐刺股的人也是如此。

支撐他們的不是你以為的意志力,而是背後的功利性驅動力

——比如低級趣味的高官厚祿或高級追求的人生意義。

誤區二:同一時間學習很多內容

我有很多朋友非常上進,常有一種「時不我待」的迫切感。

他們一般訂了3,4個專欄還不夠,恨不得經濟、哲學、理財、溝通、領導力全一起給學了。

最後卻往往是一個都沒學好。

卡尼曼在《注意與努力》一書中提到資源限制理論,說的是

完成每一項任務都要運用心理資源。

雖然操作幾項任務可以共用心理資源,但人的心理資源是有限的。

這意味著當你同時有多個學習任務時,學習效果不僅不會累加,還會因為被多個任務佔了心智而事倍功半。

誤區三:把記憶等同於學習

接受完9年義務教育,3年高中教育,4年或7年高等教育後,因為成績上的「成功」,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成功地將學習等同於記憶了。

知識只在被使用後才有價值,躺在腦子裡的靜態知識毫無價值。

舉個例子:

  • 我看了100篇關於公眾號運營的文章,背了64個運營實操技巧,

  • 但如果我不去實際開一個公眾號,這些知識我記憶得再好都毫無用處。

  • 其實,如果我先開通一個公眾號,然後每周用學到的知識寫一篇文章,這樣學習效率更好,效果也更好。

02

四大方法誤區

誤區四:沒有目標下的學習

最近聽到一個新詞,叫「盲學族」。盲學族一大特點是「焦慮性學習」。

看見新的理論保存一下,看到好的文章收藏起來,用一個個新知識來緩解焦慮,這些知識與他的崗位和工作可能毫無關聯,他們所追求的是學習本身的滿足。

對於盲學族來說,只要時間花在學習上就不算浪費時間。

但事實並非如此,這種「假性忙碌」之下的學習幾乎收效甚微,其實是最大的「慢性自殺」。

誤區五:不懂學習的邊際效應

很多人一提到學習,就跟刻苦、努力、堅持掛鉤起來了。

特別是格拉威爾(Gladwell)提出的「10000小時定律」,更是給了無數人「盲目堅持」的動力。

但我們真的有必要在學習對象身上投入10000小時嗎?

喬西.考夫曼在《20小時學習法則》里提到:

如果你只想要達到「足夠好」的水平,那麼你只需精心刻意學習20個小時就可以了。

20小時之後就會進入更費時費力的中高級階段,假如20個小時後你的水平是80分,可能你學習2000個小時後,水平也不過就是85分。

學習效果的邊際效應圖

因此,在你學習一個新內容時,你首先要問清楚自己,這個技能我是做到70、80分就可以了,還是要做到90、95分?

如果是前者,用好你的前幾個小時學習時間反而更關鍵。

誤區六:盲目套用不合適的方法

有人給職場上的腦力工作者分享學得快的經驗時,會舉自己很快學會彈吉他的例子。

這其實是兩種很不相同的技能,不適合直接套用。

目前為止,人類積累的技能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①  行為技能:

強調身體熟練度的技能,比如彈奏樂器,打字等。

②  理解性認知技能:

強調理解的深度,能夠抽象出更一般的規律,如戰略規劃,市場策略等。

③  程序性認知技能:

強調先理解後刻意練習,如PPT,財務軟體操作等。

這3種技能的學習側重並不相同,倘若不分學習類型,便會犯將學習吉他的經驗生搬硬套到認知技能學習上的錯誤。

誤區七:對學習方法不做迭代

這個世上沒有絕對正確的方法,所有的方法都需要迭代。

有人偶爾摸索出一個學習方法後,就千年不變,不再做任何更新了。

但任何人基於原有學習形成的認知,其適用性和準確性必然存在偏差,需要不斷地填充新的認知,以及替換掉不適用的認知。

這就如同軟體系統都需要不斷迭代升級一樣。

03

三大結果誤區

誤區八:一味追求技巧,忽略底層規律

你有沒有過疑惑,為什麼別人口中的好方法,自己一用就不行呢?

這有兩個原因:

第一,因為個體以及環境的差異,別人的技巧不一定對你有用;

第二,人的大腦更偏好聯繫起來的知識,對分享的人而言,他的技巧是相互聯繫的,但對於你就是一個個孤立的信息了,用起來自然很難。

其實,技巧之間都存在共同的底層規律。

倘若你掌握了最基本的底層規律,一來可以推導出適用自己的技巧,二來因為知識間建立了聯繫大腦更容易調用。

誤區九:知識過於碎片化,沒有形成體系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人們接觸知識變得極其方便,大量精華信息夾雜在無數的碎片中,同時各種微課也層出不窮,碎片化時間進行碎片化學習已經變得必不可免。

碎片化學習產生的結果就是知識的碎片化,連不成網路,這樣的知識直接導致了:

①  缺乏環境適應性,碎片化的知識通常都忽略了根據環境分析問題的過程,直接給出單一解決方案,當你真遇到問題時就會發現無法適用。

②  多數的碎片化知識都是小技巧,長期接收會讓你忽略對知識的深度思考。

所以對於碎片化知識不能只是接收就完事了,更應該將這些知識系統地組織起來。

誤區十:只學習了表層知識

在知識管理領域有一個經典模型,叫DIKW模型。

它代表了知識的四個層次,分別為:Data(數據),Information(信息),Knowledge(知識),Wisdom(智慧)。

這個模型恰好說明了我們學習的過程,

找出大量原始素材——加工處理為有邏輯的數據——提煉聯繫變為知識——進一步內化成為智慧。

但是絕大多數人的知識,嚴格來講只能稱之為Data(數據)和information(信息),僅僅是認識和知道,根本沒能變成自己的Knowledge(知識),也就更不談上Wisdom(智慧)了。

04

怎樣走出這10大誤區?

假如你發現自己已經不小心陷入在某個學習誤區中了,那反倒要恭喜你。

因為你已經從「不知道」到「知道」,跟一般人相比,你已經領先一步了。

那怎樣才能走出來,領先別人兩步呢?

其實,方法很簡單,

只要你用好三大學習策略——

功利性、框架、可遷移

——就可以了。

三大策略之一:功利性學習策略

功利性學習要求你從實際出發,優先學習工作中最急需的知識和技能,

這樣有4個好處:

① 提高學習的目標性,解決沒有目標的「盲學」以及同一時間學很多內容的焦慮(誤區2和4)。

② 降低對意志力的要求,因為是工作必須要用的,有足夠的外部驅動力逼著你學(誤區1)。

③ 解決只記憶不會用的問題,因為你學了就要在工作使用(誤區3)。

④ 很好地控制學習深度,因為工作要求不同,你很自然地就能確定某個知識和技能到底要學習到什麼程度,從而實現最佳的邊際效應(誤區6)。

三大策略之二:框架策略

框架策略要求你將知識和經驗,按照自己的使用需要系統地組織起來,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這樣就很好地解決了知識碎片化(誤區9),別人的技巧學了不能用的問題(誤區8),而且你會不斷對自己的學習方法做迭代(誤區7)。

無論是知識輸入,還是知識的沉澱和調用,你的效率都會比同學、朋友、同事快上好幾倍,在職場中自然機會更多。

三大策略之三:可遷移策略

可遷移策略要求你在學習時,要抓住知識和技能背後的本質規律,可以做到知識和技能跨崗位、跨行業、跨領域的遷移運用。

比如,你現在是做財務的,給你調崗做HR,你一樣可以幹得很好。再給你從房地產行業,調到金融投資領域,你同樣能幹得很出色。

這就很好地解決了學習停在表層(誤區10),學習方法的普適性不足的問題(誤區6)。

三大策略所解決的學習誤區

同樣也歡迎留言分享你的學習方法。

作者:趙策,YouCore運營,愛燒菜的小哥哥,可以靠顏值吃飯,卻偏偏要靠手藝。交流微信:youcore12

封面圖 by Vic

今天你做了什麼改變

你是否經常立flag但總是半途而廢?你是否經常想完成多個目標卻最後一事無成?你是否會經常浪費很多碎片化時間在沒有價值的小事上?你是否很辛苦但卻缺少預期回報?這些看似不相關的頭痛事,都與「目標管理」密切相關。下面是有關上期語音「目標管理秘籍」的精選會員反饋:

@會員  小C

輝哥的語音一向都讓我收益匪淺,這次我認為最能讓我深刻思考的就是根本需求方面的內容:

1、我想成為誰?

2、什麼事情能讓我激動不己?

3、什麼是我的根本優勢?即什麼事情我能相對輕鬆地做得比別人好?

這三個問題,絕對是靈魂拷問。尤其是在我這個容易焦慮的30多歲的年齡。我認為自己的毅力和耐力還是有的,但真的從來沒有思考過什麼事情能讓我激動不已?是別人但讚賞嗎?是獲得物質回報嗎?還是精神的滿足的?

我一直給自己定的目標都是比較感性的,例如是英語方面,我只會想只要能和外國人交流就好?雖然每次去國外旅行,外國友人根據我的關鍵詞,都能猜出我想表達都內容,但是語法語音的問題卻很大。

今年我認為完成得最好都目標是考到了駕駛證,到現在已經駕駛了超過100多公里,實現了當初開上內環路(廣州的城市快速路)、載母親去購物的願望,下一個目標就是在國外駕駛。

@會員  yolanda-圓圓圓

感謝輝哥的分享,很期待未來關於OKR內容的分享。開頭提到的與目標設立有關的現象幾乎中了一半,關於目標實現的內容很受啟發,尤其是OKR設定的部分。語音提到「O和KR必須要設定得激動人心,讓自己有衝動和慾望去完成」,這就好比如果是去做一件想做的事情,早上設定一個鬧鐘也足以叫醒興奮的自己,如果是是一件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那麼設三個鬧鐘也不一定能成功起床。這需要回到目標設定的階段,找到自己的passion所在。輝哥舉例中KR的具體量化設定非常受用,我自己以前設立目標也是大而空洞,去年開始設立具體、可衡量的新年目標,比如「讀10本英文原著」而不是「多讀英文原著」,「每周至少運動4天,每次至少20分鐘」而不是「多健身」,這樣在年中可以經常參照數量進行對比,到了年底完成情況就比以前好了很多。之後可以再加入「信心指數」的設定,分析出影響限制的因素是什麼,從而去避免它或者努力解決它,動態修正自己的KR以完成O。

現在就加入會員

從現在起,點擊「閱讀原文」加入改變自己會員,就可以在本周日聽到張輝的會員專屬語音《目標管理秘籍》作為額外福利。

想知道

會員

能得到什麼?↓↓↓點擊閱讀原文,10 秒鐘加入我們。


推薦閱讀:

走出靶向治療藥物誤區
便秘催人老 6個通便誤區 讓你便秘一輩子 2013年12月07日
白內障手術治療中的8個常見誤區
冬天取暖方法多 勿陷入八大誤區

TAG:職場 | 學習 | 誤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