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的申博之路和經驗分享
1 人贊了文章![]()
最近很多人問我申博。剛好最近想評點時事也評不了。之前的文章寫好了都發不出去。那就乾脆寫一篇申博經驗分享。安全,也實用。
文章八千字,很長。希望能給申請英國博士的朋友一些參考。
1、英美博士的比較在談申博經驗之前,需要對英國博士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這裡把英國博士和美國博士對比起來講。
第一,從時間安排上講。英國博士三年,美國博士五年。
很籠統地講,英國博士,第一年就是讀文獻,把你研究領域的所有文章都看了,知道各位學者們都研究到什麼地步了,再調整自己的選題,進而確定具體的研究方法;第二年就開始研究;第三年,繼續研究和撰寫博士論文。當然,如果第三年沒研究完,那第四年繼續;或者你研究的東西已經被同行宣布解決了,那對不起,請從頭開始,換一個還沒被解決的問題來研究。
而美國博士則不同,五年的博士更像是
兩年碩士 + 三年博士。前兩年上課,上完課後參加考試或論文,等到
第三年才博士論文開題。所以,正是因為
美國博士本身「自帶」碩士課程,國內本科生直接申請美國博士是可行的;但申請美國博士就會面臨一個問題,國內碩士學的東西,是否還要在美國讀博時再學一遍?——不用,用國內研究生階段的相同課程
抵消學分就可以了。因為英國博士一上來就要開始讀文獻寫論文,所以招生時就要求學生對專業領域有較深的見解,所以
英國博士招生條件中大多會標明
「必須拿到碩士學位」。但這也有一個問題,英國碩士文憑發放得晚,一般等到畢業半年後的12月或1月才舉辦畢業典禮發放碩士文憑,因為但這就意味著應屆生在申請博士的時候,是
沒有碩士學位證的,那是不是就無法申請博士了呢?——這是個問題後面再講。
![](//i1.wp.com/pic3.zhimg.com/v2-836f146dee8100f5ff7c356dac91c2e5_r.jpg)
第二,從培養模式上講。英國像作坊,美國像工廠。有帖子說,英國讀博,像是在作坊里的學徒,「邊干邊學」,徒弟直接上手摸索,師父在旁指導,培養過程中,導師的話語權極大,
有助於個性化培養和促進創新,但也容易產生學術
「近親繁殖」的一系列問題,比如奇葩的導師帶出了更奇葩的學生,徒弟的創新只取決於老師的寬容程度等等。
![](//i1.wp.com/pic4.zhimg.com/v2-40d271f0d1167a9aab9fc1bd6ff79990_r.jpg)
美國讀博,像是工廠里的工人,入學、上課、助教、開題,都有章可循,有很強的規範性,畢業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保障;但相應的,創新潛力也受到影響。
而從英國美國的整個教育體制看,
英國注重專業的「精深」,美國注重學習的「寬廣」。前者專註於一個專業方向,鑽研;後者廣撒網,各個領域都接觸一些,主張先廣泛涉獵。正是因此,
英國招生普遍更重視專業素質、研究方向,就看你能不能立馬跟上我的節奏,一起做研究;
美國招生普遍更重視學生背景、人生經歷,就看你有沒有潛力,是不是可塑之才。打個比方來說,英國就是:「小子,你武功很高,而且和我是一個路子,好,跟我走。」美國是,「小子,你雖然沒什麼基礎,但骨骼驚奇,是塊練武的材料,會不會?不會我教你嘛」。所以,美國博士前兩年就是上課,真正的師生交流往往從第三年開始,所以美國讀博的前兩年,學生和導師的聯繫是相對偏弱的。而英國博士剛開始就有自己的導師,師生交流從一開始就非常深入,所以對於英國的博導而言,和學生是否有眼緣,性情方面是否合得來,都變得很重要。當然,區別還有很多,但是了解這些就足以進行下面的討論了。
2、英國博士申請流程
首先,像上文提到的,因為英國大學的碩士學位證要到年底或者第二年1月才會頒發,沒有碩士學位證學校不要你,那麼很難趕上今年9月份的博士入學季。
大部分人會選擇gap一年,直接等一年,申請下一年的9月入學的博士。![](//i1.wp.com/pic1.zhimg.com/v2-63d8a9784d371b5256fca4811157943c_r.jpg)
但實際上有兩個解決辦法,第一個是
本校申博,在本校讀碩士時,直接申請本校博士,你博士的導師很可能就是你碩士的某位老師,老師對你的情況應該是很清楚的,按期提交畢業論文,不用等碩士畢業(指畢業典禮),就可以
直接入讀博士。那如果是在別的學校讀博呢?這個就是第二個解決辦法,也是我拿到劍橋博士錄取通知書後才知道的。此處先介紹申博的一般流程,再具體說這第二個辦法。
2.1 申博第一步:套磁博士申請的環節其實只分為三個,套磁、寫研究提案、正式申請。套磁,首先去各個大學官網上查詢
與你研究方向一致的老師,然後在他們的個人主頁上仔細看他們的研究方向、人生履歷、研究方法,還有最重要——
他們今年是否招收博士生。每個博導一般只帶三五個學生,只是根據每年自己學生的畢業情況來判斷是否招收學生。如果今年沒有學生畢業,那今年就不招收學生。所以申博一定程度上看運氣,沒有和你專業對口的老師不行,有對口的老師但是人家今年不招生,你也沒辦法。
![](//i1.wp.com/pic2.zhimg.com/v2-dc8e02a1add36090dd387922d5b8ded2_r.jpg)
(劍橋官網教職工個人主頁截圖)然後,
個人主頁上都有聯繫方式如郵箱、電話等。見到和自己專業對口、且招收博士生的老師,就主動去聯繫。在郵件中講明自己的基本情況,像應聘投簡歷一樣,把學校專業、學術成就、研究興趣發過去。這個時候要注意,據我的了解,英國對博士申請者的
審批一般是三個步驟,導師同意,學院同意,學校同意。一般導師看的就是你的專業素養,學院再綜合評定一下,學校里再看看你的經費、學位學歷、語言等基本背景情況。而英國大學、甚至可以說整個西方的大學,老師的地位和許可權都是很高的。招生時,
一旦老師拍板同意,學院、學校方面一般都會通過——
所以申博的核心就在於得到自己導師的肯定。所以,套磁時不能只是陳述「自己多麼想成為您的門下弟子」,也不能泛泛而談,否則只會讓導師覺得你也不過
「泯然眾人矣」。相反,一定要在第一封套磁信中就讓他意識到你有多優秀。簡言之,套磁信,
一定要「有料」——把你的亮點全寫出來。
![](//i1.wp.com/pic4.zhimg.com/v2-15efdb9a25248246e9f9ca684e07fb47_r.jpg)
2.2 申博第二步:研究提案如果老師對你感興趣,會建議你寫好
Research Proposal(即研究提案)發給他看。這就進入了第二步,這就是要向老師證明,咱不僅優秀,而且和您一個方向——般配!
而導師和招生委員會,正是要依據這1500字左右的研究提案,來評估你的專業素養、知識體系、思考方式和語言能力。
但作為申請者,在寫研究提案之前,必須
先理清楚研究提案對你將來讀博到底意味著什麼。一般來說,英國讀博是直接來研究你研究提案中的問題,但前文也說過,博一就是讀文獻,博一結束時viva(面試)的內容才是真正的研究提案。所以,
申博時寫的研究提案,只是給老師一個契機讓老師看看我們現在到底是什麼水平。![](//i1.wp.com/pic3.zhimg.com/v2-c67f8fa2221d7571da4772443f23046a_r.jpg)
那麼,來看看研究提案一般來說需要回答哪幾個問題:
1、你想研究什麼?(研究課題)2、你覺得你的研究和現有理論、其它領域有何關聯?(理論背景)3、你為什麼覺得你能勝任這項研究?(學術經歷)
4、你打算如何研究它?(研究方法)
這四個問題中,
最容易被忽略的是第二個問題。對於研究課題,找到老師和自己研究領域的契合點,很好寫;學術經歷,有什麼就寫什麼,也很好寫;研究方法,大致描述一下思路就行,也不求你多麼具體——而真正體現學術造詣的,是
第二個問題,通過回答和其它理論的關係,你
展現出來的其實是你自己的知識體系、你的視野和層次。![]()
(作者研究提案中的片段)截取我研究提案中的一段來說:一個排比句舉出三類影響因素,每一類因素舉兩個例子,後面再舉墨爾本大學、耶魯大學兩個實例。就是告訴老師,這麼多因素我都考慮到了,而且分門別類分得很清楚;還要告訴老師,我不僅思考理論,還在關注實際:墨爾本大學的體制改革、耶魯大學的校長演講,我都知道。這樣一來,我的視野如何,老師看一眼就知道了。有這樣的研究提案,周日晚上兩點(也就是周一凌晨兩點)提交的研究提案,周一晚上八點左右就收到了郵件,導師的郵件就一句話:
你的研究very interesting,這個是網申鏈接,你準備申請吧。 2.3 申博第三步:網申
第三步就是網申。
網申其實很簡單:填一下基本信息和上傳證件什麼的。而根據我申博的經歷來看,
申博可能並不需要PS和CV(反正申劍橋不需要)。這裡需要談一下推薦信,個人覺得,申博中,
按重要性排序,研究提案>推薦信>學位/成績單>語言成績,
除了研究提案,推薦信就是最重要的。英國大學申博中,除了牛津需要三封推薦信,其它大學只需要兩封。推薦人中,如果有一位是碩士期間的任課老師,會更有說服力;如果這位老師本身就是英國的老師,那再好不過。對推薦人的選擇,並不要求必須是大牛,但要求一定是對學生最了解的人。相應的,
碩士期間的任課老師就是最好的選擇。所以,我的兩位推薦人,
其中一位就是自己在倫敦國王學院(KCL)的老師,也是我運氣奇好:我大四申碩時,就是這位老師提前給我發郵件說,「很抱歉我們很忙,我確保會給你offer,請耐心等待」——當時我中介老師分析說,怕我被其它學校先錄走。所以我跟這位老師從大四寒假就認識,大四後半年就開始頻繁的郵件聯繫。來倫敦後,我第一次見她,就已經談到了申博問題。而
這位老師,不僅是我碩士期間最親的任課老師,更是倫敦國王學院整個教育系的系主任。而另一位,
是武漢大學前校長、前高教司司長劉道玉老先生;大學時得到尚重生老師推薦,和他老人家面談過幾次,後來一直保持郵件聯繫。大學畢業前,我已經和校長表明了想邀請先生作為推薦人的意願,先生欣然同意。他老人家在國內的名望自不必說,而我事後才知道,校長他早在1993年就已獲得
英國劍橋名人中心頒發的二十世紀功勳章。一句話總結,我的兩位博士推薦人,在我大四時,在我入讀碩士之前,就已經確定好了。相對於劍橋而言,一位是本國兄弟院校的教育系主任,也是我的任課老師;另一位則是中國著名的教育改革家,我的母校武漢大學的豐碑式人物,劉道玉先生。
兩位推薦人,一位是老師,一位是先生,有這兩位助力,拿到劍橋博士的好運氣也就說得通了。![](//i1.wp.com/pic3.zhimg.com/v2-975a131811176e771e1bac87e6989348_r.jpg)
3、申請中的注意事項整個申請過程很複雜,這裡我根據我自己的經驗,講一下注意事項。
套磁注意事項:1、一所學校一次只套一到兩名老師,等收到回復了之後再決定是否發另外的老師。因為同一所學校的老師們肯定會互相交流的。你要想,老師們之間肯定也是有群的,你跟這個老師發了郵件別的老師肯定也知道。和海投簡歷是一個道理,你如果發多了,老師會覺得你很浮躁(別問我怎麼知道的)
2、一定要選准了專業方向後再來套,如果你想研究A方向,結果郵件發給了一位B方向的老師,這位老師會覺得你不為自己負責任,第一印象很差。
3、千萬不要寫錯學校!!!我在給牛津的一位老師的信中說,「老師,我可想去你們劍橋讀書了」,後來那老師再也沒回過我。
4、千萬不要一上來就交研究提案,老師一看,你的方向和我的不一致,可能直接拒了你;把想研究的問題說一下就好,不要太具體(具體問題留在研究提案里寫)。套磁只是一個前期過程,過早地亮出自己的底牌,不利於周旋嘛。
5、注意套磁語言問題。打個比方說,我想研究中國教育體制改革,但我得想,萬一這個老師不想研究中國怎麼辦。所以我後來就只寫教育體制改革,education system reform,然後在括弧裡面註明(如果可能的話,我想研究中國,if possible, I prefer it in China)
6、對每一位老師都保持友好關係,哪怕他不是你想申請的導師。我當時提交研究提案的時候,實際上是直接發給院長的,當天晚上給我發郵件說可以網申的是一個我根本不認識的老師,這也就是說,院系內部對招生信息其實是高度共享的。所以,盡量給每一個老師留下好印象吧,如果某個老師在院裡面說你一句壞話,你就完了。
7、跟任何老師保持友好關係。申請過程中曾出現一件我很後怕的事情。我在套磁的時候,曾詢問過倫敦大學教育研究院一位著名教授的意見,後來不打算申請IOE,就以經費為理由回絕。然後某一天我們KCL一位著名教授跟我說,如果你經費有困難,你可以這樣XXXX。當時我驚覺,你怎麼知道我以經費為由回絕IOE?後來才知道,這兩位教授是好朋友,經常在一起喝茶嘛。
而研究提案注意事項主要有:1、內容上,研究提案要像橡皮泥,你申的老師是什麼方向,你就應該適度地往那個方向捏。![](//i1.wp.com/pic1.zhimg.com/v2-30a7a8fdfa50b3c1928eee4b4194e92a_r.jpg)
2、語言上,盡量簡短。用英語說就是,keepup to the point,就是每一句話都要答在點子上。而且總共也就1500字,不能寫多。我當時初稿寫了2200字,後來四次修改,把字數刪減到1500。
網申我就不說了,說一下面試:1、面試的重點還是研究提案,老師會根據你的研究提案來問問題,所以面試前,務必要熟悉自己的研究提案,如果你答不上來,老師可能懷疑你的研究提案作假。
2、一定要熟悉你自己的導師,Google也好,Facebook也好,用盡一切辦法去了解他。知道自己的導師長啥樣,之前是幹啥的,現在在研究啥。這些信息對你面試答題很有幫助。3、面試還會問到其它問題,如自我介紹、畢業打算、經費問題等。 最後,申博的時間規劃,按照下表。任務一般時間(起始時間到Deadline)我的時間套磁九月至十二月2017.9-10撰寫研究提案九月至二月2017.10-11網申九月至次年六月(部分院校可能四月截止)2017.11-2017.12.8面試網申後一個月2018.1.29拿到結果面試後一個月2018.3.9 很多問題因人而異,我就不多說了,但總結起來就是兩句話,
第一,申博的核心在於得到導師的肯定;第二,申博的關鍵在於自己的研究提案是否出彩。所以一句話概括,用你的研究提案去打動你的老師。 4、我的三條經驗現在講一下個人經歷。我的個人經歷很特殊,或許因為太「例外」而沒有參考意義,但或許也有啟迪。
4.1 清醒不盲從我在
很早的時候就開始研究中國教育,很早的時候就堅定了讀博,也在很早的時候就堅定了要讀名校。我覺得這是我申博的優勢所在。簡單介紹一下人生經歷:12歲立志改變中國教育,16歲時寫出第一部三萬字手稿,18歲時獨自騎車環遊中國,20歲在人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基礎上完成40萬字《論中國教育》,21歲跨專業就讀於倫敦國王學院教育政策專業至今。我大學原本想讀的專業是哲學,但父母不同意,讓我去讀工科,後來我在武漢大學讀導航工程。但所幸,我在武大碰到了開明的老師,
在老師的「縱容」下,我
曠課泡圖書館,專心看書寫書,在校內各個(社科類)院系蹭課聽講座,這才有了時間能寫出40萬字的大部頭。大三時不想再為了應付考試而考試,也為了能夠專心研究中國教育,
想過退學,後來沒有退。那時候下定決心,不讀導航,也不讀管理(我的第二學位),要
跨專業去讀教育。![]()
但我的父親不同意。他是一個絕對的實用主義者,對我的期望就是讀最好的學校、讀工科,找一個穩定的工作,結婚生子,終此一生——當然中國大半的父母都是這樣想的。從我開始研究中國教育,他一直
覺得我不務實,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給我施加了很多壓力。我大學有位老師也覺得詫異,他指著對面的華師調侃我說,
「放著武大測繪這麼好的招牌不要,你怎麼不去對面呢?」那句話給了我很深的刺激。那時候更是狠下心來要徹底地轉行,去讀教育。
人總是會在被鄙視的情況下,才會格外奮發。此處我講到我的父親,我的老師,絕不是批評他們。我的父親雖然一直不理解我,但也很愛我;我的老師雖然不支持我,但也兢兢業業,無論治學還是教書,他都是我心目中的好老師。我想說的是,
他們都是「為我好」的人,但他們有他們的思維方式,他們的判斷不可能超出他們的世界觀。中國的家庭中,孩子容易叛逆,但如果孩子是理性叛逆,那家長就應該好好反思自己了。我從12歲覺醒到現在,近十年時間,都在思考中國教育。
把十年時間都用在同一件事上,
我積累下三百萬字讀書筆記,行走過中國上百個城市地區,我對中國教育的熟悉程度遠遠超過我對C語言的熟悉程度,我為什麼還要跟隨他人的意志去讀導航工程呢?![](//i1.wp.com/pic4.zhimg.com/v2-9bb36d8c9c4f54466e5b32583dd83c38_r.jpg)
作出自己的選擇和判斷。理性不任性,清醒不盲從,堅守不放棄。——這是我想要分享的第一條經驗。
4.2 眼光放遠,膽子要大第二條在於膽量。不是一種莽撞,而是一種面對未知敢於試一試的信心,一種坦然接受失敗的勇氣。我申請碩士的時候就申過牛津、劍橋、UCL,當時我中介老師說得很委婉,你本身就是跨領域,
不要「衝刺」這麼多「G5」名校。事後果然證明,三個「G5」都把我拒了,三個非「G5」,愛大、KCL、華威都把我收了——但當時我想的是,總得試試吧,失敗的經驗也是經驗。
害怕被拒的人永遠申不到名校的。去年申博,也有很多人說,拿不到碩士文憑是不能申請博士,英國碩士文憑發得又晚,必須gap一年。我也考慮到了,但總覺得
還是試一試:如果申上了,到時候真要卡我的碩士文憑,那再說;如果沒申上也沒什麼大不了,我明年去申哈佛。後來的確申上了劍橋。我專門去看了下文憑這一欄是怎麼規定的。截圖如下:
![](//i1.wp.com/pic4.zhimg.com/v2-ebc1a1d3d4f29807cc2364d460f46995_r.jpg)
(劍橋大學博士申請指導手冊中的截圖)劍橋的陳述是:
如果在接受offer的截止日期之前還沒有獲得文憑,那麼請在這個日期之前提交大論文,在碩士就讀院系開具證明,轉由博士就讀院系再行考慮即可。先不論博士就讀院系「考慮」的最終結果是錄取還是不錄取,但至少已經提供了「錄取」的可能性。或許我不是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但我已經率先吃了,所以就告訴大家:螃蟹好吃,大家只管吃。
所以在此我正式「闢謠」,經我的親身實踐證明,
英國在讀碩士是可以直接申請英國博士的。碩士文憑在申請的時候並不是必需的,gap一年也不是必需的。而最終結果是錄取,還是不錄取,我也要來親身實踐。但總歸一句話,放心申吧。
![](//i1.wp.com/pic4.zhimg.com/v2-26849d9fa8cd8119aeafad3b47fb27ae_r.jpg)
所以,
膽子大一些,不要被傳言所惑,勇於嘗試,這是我的第二條經驗。
4.3 厚積薄發,滴水穿石第三條,關於具體的申請過程。前面談到套磁,我說套磁信,最好「有料」。那麼我的「料」是什麼?當我在2016年9月8日完成第四版《論中國教育》時,我決定封筆一年。一年之後,大學畢業之前,
把這四十萬字壓縮成五萬字,得到第五版;在倫敦國王學院上完語言班後,用一個星期時間,
把這部五萬字中文版的《論中國教育》,再次壓縮成一萬字的英文版。這一萬字,刪去數據,刪去案例,甚至刪去大部分的論證,
直接上結論,把整個思考體系容納在這一萬字中——這就是我的「料」。後來我第一次套磁時,郵件發給了劍橋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把這個文件作為附件發過去,兩個小時後收到院長的回復。校長表示讚許,告訴我說,他馬上要去北京開會,問我在倫敦還是在北京,
可以抽空見一面。隨後給我推薦一位老師。我發郵件給這位老師,老師回復說,如果院長願意收你,我可以做你的二導。後來我把研究提案草稿寫出來,這位老師說她的研究方向和我的有偏差,不太適合做我的導師。當時我有點灰心,但還是堅持把研究提案寫完,並直接發給了院長,然而當天晚上就收到另一位老師(也就是我現在的導師)的郵件,
你可以網申了。後來面試時,老師沒有讓我自我介紹,對我的用詞是,I know you are an 「expanded researcher」,而不是」student」,直接以「研究者」來稱呼我,那時候我心裡就有底了。然後我事先準備的問題,她沒怎麼問,反而跟我談未來三年的博士安排,博一該幹嘛,博二該幹嘛……彷彿不是在面試,更像是在談面試之後的事。面試結尾跟我說,雅思可以不急著考,可以來劍橋的語言中心做測評——那時候我大概就明白了。所以之前有人問我,你申請博士只申了劍橋嗎?為什麼不多申幾個學校?當時我無法回答。但現在結果已經出來了,我可以回答——
因為有底氣。![](//i1.wp.com/pic2.zhimg.com/v2-59c4905a356f1b52a643548d5bd2e8eb_r.jpg)
我現在當然沒有碩士文憑,當時只以本科工科的成績申劍橋的博士。我的本科成績單上沒有一門是關於教育的成績,全是什麼數字信號處理、GPS原理、嵌入式這些。我申博的憑藉,只有三樣東西,一個是我的研究提案,一個是我的推薦信,還有一個隱藏著的,就是
我來英國後抓緊時間翻譯出的這一萬字英文版的《論中國教育》。套磁需要套,但
不是用「話術」去套,用實力、用想法、用自己的思考去套。於我而言,
沒什麼好說的,我把我寫的文章給你看,我究竟是什麼水平,作為劍橋的教授,他們一看便知。要問我為什麼有底氣,如果你能待在圖書館裡每天12小時以上看書,如果你也能踏勘中國上百個城市獨自騎行21000里,你也能有底氣。申博結果出來後,有位朋友問我激動嗎,我說並沒有太激動。
一件事情,如果你真的努力了太久太久,當努力成為你的習慣,當你努力而不自知,把人生日積月累之後再厚積薄發,如果哪天滴水穿石,也沒什麼可奇怪的。![](//i1.wp.com/pic2.zhimg.com/v2-9766265d9713fcd559793ad245e0b451_r.jpg)
所以,
實打實,硬碰硬,用實力說話,從不彎道超車,絕不投機取巧,這是我人生做事的信條之一,也是我想要分享的第三條人生經驗。 前幾天,有位朋友調侃我說,「一張劍橋博士的錄取通知書,把那些曾經鄙視你研究教育的人狠狠打臉」,然後我講起自己曾經被壓迫得想跳樓的故事,這位朋友唏噓不已。那時候內心也
懷念起那些年一直咬牙堅持的自己。慶幸自己12歲時沒有跳樓,也慶幸自己20歲時沒有退學。感謝這麼多年從不放棄的自己。李先生,加油。![](//i1.wp.com/pic1.zhimg.com/v2-e3e53a37d438cf307be5dd8ed0516014_r.jpg)
更多詳情,歡迎關注本人公眾號
http://weixin.qq.com/r/1DlPV8vEVJYrrY8092zG (二維碼自動識別)
至於公號主人:12歲立志改變中國教育18歲67天騎車環遊中國20歲40萬字《論中國教育》21歲留學倫敦專攻教育政策並拿到劍橋博士錄取,專攻教育體制改革方向歡迎交流!
往期回顧:《留學這半年》系列,共五篇留學這半年——人留學這半年——國留學這半年——世界(上):世界中的中國留學這半年——世界(中):從「留學緊縮」看川普留學這半年——世界(下),英法間16點差異和所謂文明最近推文:關於中國經濟的若干問題「天下最不經濟的事」——談英國61所大學聯合罷工關於是否出版的決定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