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知識貼】埃貢·席勒與他的時代

【知識貼】埃貢·席勒與他的時代

1 人贊了文章

--------------------------------------------??------------------------------------------

僅有的28年的生命,奧地利藝術家埃貢·席勒創作出3000多幅水彩畫,300多幅油畫。大膽的色彩運用、對於輪廓的追求,強烈壓抑下的線條,埃貢席勒用一生打破傳統藝術的枷鎖。

--------------------------------------------??------------------------------------------

世界末日般的時代

埃貢席勒生活在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奧匈帝國時期,這個曾是歐洲傳統強國的國家,長期吸引著大量的外國人前來定居。在帝國的繁榮時期,維也納不僅是整個歐洲的交通樞紐,它的音樂舞台、美術以及奢華的宮廷,更是常常令人稱道。

然而,在19世紀末,維也納早已不復當初浪漫的景象。對外,帝國地處四戰之地,一直與法國、俄國以及德國進行爭霸,消耗了大量的資源。對內,日益激化的民族矛盾,帝國領土兩邊被簡單粗暴的劃分為「內萊塔尼亞」和「外萊塔尼亞」,隔著萊塔河,政府採取了針鋒相對的民族政策。同時,君主奉行著保守主義,本能地抗拒著任何改革和進步,強調集權與階級,造成貧富懸殊明顯,更進一步激化社會矛盾。一戰前的奧匈帝國早已瀕臨衰頹,猶如落日一般,被稱為「世界末日的研究站」。在這種衰敗和絕望的末日氛圍中,民眾飽受身心摧殘,活著成為了一件更不容易的事。

因此,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德語區出現了嚴重的自盡現象。當年的維也納報紙,大量刊登著自盡的新聞報道。正如Walburga Paget回憶錄上所記道:「他們的生活中出現了一點點不順心的事情,就會讓他們選擇自盡。似乎維也納有一種自盡的風氣」。對藝術家而言,末日讓他們更加敏感。席勒作品中充斥的「極度病態」的繪畫風格正是反映了當時民眾的普遍不安,只有全力表現生與死、愛與欲、恐懼和絕望才能緩解心中的痛苦和壓抑以及自身存在的意義。

自畫像 | 埃貢·席勒

維也納的春天

「Secession」一詞在美術史中,指的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發生在德語區的分離主義美術運動。1892年慕尼黑髮源出歐洲第一個分離派,成為了德語區古典和現代美術的分水嶺。分離派不固守一種風格,主張創新和實驗,使原本傳統的「統一性」藝術語言轉變為「風格性」的藝術表達。藝術家不再是依附於官方的角色,而是成為自由的代表。其中,重精神表現的象徵主義和「青春風格」的藝術形式在慕尼黑和維也納分離派取得了顯著的成功。

向日葵 | 埃貢·席勒

1891年海爾·曼巴爾在《對自然主義的超越》的文章中確立了藝術的審美特質:藝術中的精神現實性。以他為首的「青年維也納」組織開始對古典風格進行批判。他們指出歷史主義和自然主義藝術只是對事物的外在進行表達,而忽略了內在精神的探討。從而拉開了新時期維也納藝術的序幕。1897年,隨著越來越多進步藝術家不滿於官方藝術協會的制約,以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任為首,成立「維也納造型藝術家社團」。

1898年1月,分離派第一期藝術刊物《神聖的春天》面世。維也納分離派最大的特點是繪畫與設計跨界滲透,繪畫與實用主義並重,因此有別於其他歐洲同時代藝術風貌。1900年前的維也納分離派展覽多數反映的是以克利姆特為代表的象徵主義和重裝飾表現風格。1910年後,隨著藝術家藝術風格的逐漸成熟,分離派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現象,同時,許多藝術家選擇脫離分離派。

兩個小女孩 | 埃貢·席勒

與當時絕大多數的青年藝術家一樣,席勒早期追隨著克里姆特的腳步,在藝術風格、題材甚至是他設計的明信片,均可看到他對克里姆特具象表達的仰慕。而席勒中晚期後,作為他的伯樂,克里姆特的引薦和賞識讓席勒有機會見識到蒙克和梵高的作品,並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為之後走自己的藝術創作之路提供了機遇。

小樹 | 埃貢·席勒

1910年,在一封信中,席勒寫道:「我走過克里姆特之路,直到三月份的今天,我相信我已背離他而去......」。

*部分文獻資料來源於網路;作品圖片來源此次展出席勒珍貴版畫系列。

異 ? 變:形體美學檔案館 手稿展第二季

Metamorphosis: Archives of Aesthetic Shapes Season Two

2018.09.12 - 2018.10.31


推薦閱讀:

踉踉蹌蹌總算起步,雲點評尼康無反Z7/Z6
玩轉各種資源圖庫,哪些是你喜歡的呢?
暗黑炫目暴力動感!誰將代表《毒液》藝術海報?
[轉載]精美瓷雕藝術五

TAG:藝術 | ART | 繪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