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金剛經記三

讀金剛經記三

金剛經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從文字上說,這個第五品的內容與前面的經文沒有什麼關係。在金剛經主體層面來說,這是一個順理成章的討論。如來善護念善咐囑諸菩薩,是世尊為我們講的一個基本事實,怎麼樣才能得到如來的護念和咐囑?換個問法,如何降伏我們這個凈不下來的心呢?世尊教我們,滅度眾生,無住布施。這是基本方法。按這個方法做了,就見到如來了。

真的見到如來了嗎?世尊問須菩提,問你,問我,問眾菩薩。如來長得什麼樣?漂亮嗎?是仗六金身嗎?

剛開始接觸佛學時,我看一個和尚講法的視頻,有一個居士說,我看到法師的法身了,比現在還漂亮。顯然,這是胡說八道。儘管是胡說八道,但還有市場。佛說要三昄依,別有用心的人說要四歸依,加上了一個歸依「上師」。搞人身依附。而這些信眾呢,對這樣的「上師」趨之若鶩。你不想想,這「上師」又依附於誰呢?現在所謂的藏密的歸依「上師」,本來是西藏農奴制度的宗教基礎,是沒落文化的體現。至少在佛教界六十年來沒有被認識和矯正。反而現在被「有心人」放大了、推廣了、宣揚了,並還在實施著。這是危險的,與佛學理論與實踐相背的 。而這個男女雙修的理論基礎,便是四昄依的「昄依上師」。如果說有所謂的「上師」,這上師應當是「實相」,是戒,是如來。而不是具體的一個「法師」、一個宗教「領袖」。任何以人為師的理論都是不合適的,錯誤的。

如來無形無相。如來是一個狀態。理論上說,每個眾生都有進入這個狀態的可能。(叫有如來智慧德相)。但絕大多數人進入不了這個狀態,其原因就是這個狀態被我們每個人貪嗔痴慢疑所覆蓋。或者說,不是每個修行者都能完全按世尊的要求做的,這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同時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u_98276580的問題:

honghaier08:能否解釋下初禪?剛好下面有疑問。

  答u_98276580:

報歉。我並不知道禪的定義。在22樓中你所引述的,說這就是初禪,這個我不知道是不是。你說的事件,在我的主帖中已經有過介紹,只是我的經歷而已。我只說我見到過的特徵,就是光明相。這個是熊兄堅決反對的,他的反對是依據書本,我的堅持是基於親見。

法沒辦法說清楚,也確實沒有這樣一個「法」,就是所謂的無法可說。光明相是她的特徵。金剛經的實相,然燈,法華經中的眉間毫光,只是光明的強度變化。這種變化一定是基於思維頻率的降低,(念頭是質點),高頻思維就是所謂的地獄,是精神病症;中頻思維可以說是常人;心態能凈下來的人,思維頻率變低了,振幅加大了,波長增加了。我不知道我的這個思維譜系與心理學的理論有無相通之處,你可能有發言權。

辨別講法的好壞,我以為,也是依據他的受眾聽了他的言論後,心態是平和了,還是更加混亂了。講法不僅僅是講知識。佛學不僅僅是知識,更是實踐。如果你看了五燈會元等禪書後,就認為明了了什麼是禪,肯定不準確。包括你與這位錐兄的爭論,你與如幻兄的爭論,大多還是基於對書中文字敘述的理解差異。

 古人說過讀一本書走一里路。其實走路也是讀書。比如一個人讀了有關北京故宮的書,而沒有到故宮參觀過,與到過,且瀏覽的時間很長的人,對故宮的表述肯定有距大的差異,後者一定知道前者沒到過故宮。

佛經就是地圖,沒有經歷過,一定是依文解義,經歷多少,對佛經的認識程度肯定不同。僅此而已。

世尊問須菩提,你滅度了眾生,將心中的各種相布施了,也見到如來了,就是如來護念和咐囑你了,你說,如來長得什麼樣?快說!須菩提平靜地說,世尊,如來沒有色相!如來沒有身相!「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這非身相是什麼?這非身相用現代科學的話說,就是場物質。當然2000多年前的人肯定不知道什麼是場,用我們所能見到的狀態,她是一種光明狀態。這光明狀態是相嗎?是相!非相!怎麼樣才能見到這個光明相呢?留下這個問題,以後再說。

梵音洞

身處津門,心向普陀,久矣。悟空尚未來到,三身己至梵音。梵音洞,自然之石溝而已,寬數尺,高十餘丈,深不可測。視之良久,良久。福未至,未蒙菩薩召見。煇煌而已。次趨潮音。潮音者,石洞也。乃是觀世音菩薩之舊宅,仍觀之良久。觀世音菩薩仍不見。黃牆而已。

靈隱寺

站在飛來峰頂,靈隱若現。來至藏經樓前,實相不見。除夕普濟,香客無邊。道濟門前,香火不斷。佛為何物,法無定形。善男信女,至成虔心。

說說時間。

上樓中提到了持戒修行,眼前就是。違戒修行,三千阿僧大劫也不能到達。這有點相對論的時空觀了。其實,就是這樣子的。時間是相對的。戒律,就是這個時間長短的關鍵所在。戒律就是老師,就是如來所在。

有人一定會有這樣的想法:這麼長的時間都修不到頭,我這修行還有什麼盼頭呀!

我們凡夫修的是什麼呢?首先得做個遵紀守法的人吧。得知道父母的恩情吧!這麼簡單的事做到了嗎?若連這都沒做好,念的什麼佛呀!

金剛經給出了戒,就是不住色,不住六根布施。做到了嗎?若做不到,想成就,可能嗎?

時間也是相。

時間是物理量。在相對論中,有一個說法。大意是,一個宇航員,乘0.9倍光速的宇宙飛船,航行一段時間後返回,發現地勤人員已經老了,或可能見到其未出生前的他的父親。這個是相對論的時光倒流的一個說法。我不知道現在物理學怎麼描述這個時光倒流。

霍金的時間簡史說宇宙的時間原點是大爆炸的零點。

我們每個人的時間原點是以出生日期為原點。我以為,一個世就是一個劫。關於世界,我前面已經說了我的認識。劫有長有短。你覺悟了,一個劫就結束了。你不覺悟,在這個娑婆世界的一生(肉色身)就是一個劫。你覺悟了,瞬間一個劫就結束。 剛剛過世的英國物理學家霍金在時間簡史中認為,時間有始無終。廣義相對論認為,時間是矢量,時光是可以倒流的。

佛學中的劫也是時間量。我認為,劫是一個事件的過程。比如說,人的一生是一個事件,這是一個劫,人在生活中發生的一個特定事件也是一個劫,所謂的劫難是我們生活中的事件。這個是劫的大小。我在前面說,劫是在初步禪定中所發生的一個念頭(事件)。在無明狀態下,可能不知道這個事件是怎麼發生的,也不知道這個事件是怎麼結束的,只是跟著這個事件走。儘管這是禪修的最初狀態,儘管這個狀態是不好的,能夠在事上「見到」這個狀態也是不容易的。此時覺悟了,這個事件結束了,這個劫就過去了。此時不能覺悟,這個事件,這個劫就長時間存在,這個是我認識的劫的長短。

在無無明的狀態下,念頭出來了,你會知道它的發生 發展和變化,觀它,很快這個事件就結束。此時的特徵是,在觀這個事件。當認為這個是什麼聖境,就是所謂的陰魔,因為這只是行者路上的景觀(化城),不是目的地。

在念頭與念頭之前是一種光明狀態。你覺得在這個光明就是一會兒的時間,當出定後,還是發現已經過了很長的時間。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在境中有相,有我們喜歡的相,也有不喜歡的相。這些相都是我們在境中見到的,眼見為實,為什麼世尊說皆是虛妄呢?首先,這些相你不可能拿出來向外界展示。其次,這些相主要是由五蘊引發的,跟光明實相相比,這東東是不真實的。這東東就好像我們的夢一樣,它並不真實,但它是真實的存在(意思是說,儘管夢是假的,但大約我們每個人都做過夢)。其實佛在愣嚴經中已經將這些陰魔相所發生階段特徵說清楚了。如果你沒有禪定的經歷,你也不會發生這些相狀。

現在有人說,我們的現實生活就是夢,這樣說也對也不對。說它對,當我們丟失了生活的目標時,我們做的就是夢中事,比如有人見財起意,當他進了監獄時,方才如大夢初醒。說它不對,是說,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要認真對待生活,過好、活好每一天。如果你說我們的現實生活就是夢,這將讓眾生無所適從,讓人們消極對待生活,這可能是對生活狀態的一種破壞!如果這樣說法,是對佛法的褻瀆。其實已經有學佛的人開始宣揚「這個世界是假的」了。你學佛了,你們說世界是假的,你讓沒有學佛的人怎麼認識?這是危險的。請各位深思。

學佛的根本目的是要平和我們的心態,而不是動搖人們對生活的信心。學佛就是以平常心對待生活。

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本意是要讓行者將這些所見到的相放下,布施,滅度,以達到見到內心光明之目的。不經過這些虛妄的相,你想見到實相,是真妄想。實相是什麼?在光明中,念頭不生,念頭不滅,是念頭的不生不滅,這念頭的不生不滅的特徵就是觀此光明狀態,而絕不是肉身不死。在現實生活中有生有死,這是宇宙規律。別妄想著長生不老,醒醒吧。

今天就寫這幾個字。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這十個字的經文讓許多人不解。先說語法結構。「如果你見到了什麼…,就是見到了什麼…」。這是一個等價的表達方式:意思就是,諸相非相等於(=)如來。如來就是諸相非相。前面說了,如來無相無形,現在又說如來就是諸相非相。

諸相,就是所有你能見到的相,從你開始學習佛學,事實上是從來沒有離開過相的。無論你對日常生活過程的思考,對學術觀點的研究,在內心「靜、凈、境」狀態下所展現在你面前的,都是相。這裡簡單說明一下,在境態下見到的相屬於五十陰魔的範疇,所有這些都是相。只有對這些相的不執著,在這些相前覺悟,才能有可能轉入民經說的「觀」這些相。觀這相的發生、發展、變化和消亡。當你將這相觀得消亡了,下一個相未發生之間的狀態,也是JING「鏡」。這個鏡也是相,這個相就是非相。

現在有許多人講佛經,講空,空是什麼?空是無,有人就把這個空講成了頑空。但這裡講的非相,不是絕對的空,她還有,有什麼呢?有這個「鏡」,這個境就是具有光明狀態的特徵,這個是我所認識的「非相」。在這個「鏡「中,有時也有相發生,這個也應當是虛妄的範疇。

這四個JING,「靜、凈、境、鏡」構成了諸相的完整集合。而這個「鏡」就相當於「非相」。光明這個狀態,不好描述,你要是不信,你可以試著寫一個「關於陽光的說明」,讓沒有眼的人也聽一聽這光明是什麼,估計你寫不出來,我也寫不出來。

今天就寫這幾個字。下次再說。

@行者無彊 儘管你在這個地藏論壇中的文字不多,我翻閱了你的文字。無論是羅什的,還是玄奘的,金剛經只是一個,就是那個無形無相的東東。如果讀了金剛經後不會說話了,那還是不要再讀金剛經了。金剛經是要我們學人能夠更好地面對生活,平和我們學人的心態,以期打破無明,而不是其它。如果說讀了這部(這個人翻譯的)金剛經有益,讀了那一部(那個人翻譯的)金剛經無益,結論還是不知金剛經 是何物,讀之無益。勸君三思。

無論是那位大德翻譯的金剛經,都是要我們學人放下,布施,精進,覺悟,而不是分別與糾緾。

當今漢地佛教,存在三股勢力,一者是台灣省的蕭平實居士體系,從概念到概念。二者是四川省的學院索達吉堪布體系,以四皈依取代三皈依,用奴農體系的宗教基礎滲透漢地。三是山西省的某院,以推理到推理,將佛學輕薄化。事實上,這三股勢力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三十多年來,佛教已經雞湯化,經濟化,用輪迴理論取代涅槃思想。認為輪迴是佛學所研究的主流方向,這是錯誤的。

佛家講究經律論,金剛經具足三者。但文字是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什麼不是虛妄的?諸相非相 就是不虛妄,就是實相。

說說呼吸。

釋家(佛經中)對呼吸研究的不多。

 中醫巨著 黃帝內經 對呼吸的研究很詳細。在平人氣象論篇 第十八中 有下面的文字說明。「黃帝問曰:平人何如?岐伯對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調病人,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澀曰病風,脈澀曰痹。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踈乍數曰死......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平人就是身體狀態正常的人,當人的呼吸在胸部以上就不好了。

黃帝內經說的平人是正常的人,一呼一吸間,心跳五次,心跳動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但正常的人,平時不會對呼吸和心臟跳動有感覺。當你對呼吸有了感覺時,你一定是身體出現了問題。

黃帝內經是研究人體與宇宙關係奧秘的,自然,呼吸這在它的研究範圍之內。黃帝內經說,上古之人呼吸在踵(踵ZHONG,就是大約的腳後跟),意思是說,上古(古代)的人,他可以將呼吸這個動作做到腳上,現代的人能做到逆腑呼吸就很了得了。有時人們著急時或是生氣時,呼吸到了喉嚨,這就是病態。

  道德經也對呼吸有研究。「道 德 經」 : 第 五 章中說,「天 地 之 間 , 其 猶 橐 龠 乎 。 虛 而 不 屈 , 動 而 愈 出 。」 橐 龠 這兩個字的發音是tuo yue。橐 龠 就是風箱。

中國武學對呼吸也有研究。比如大成拳(意拳)。大成拳的樁功對呼吸的要求是「大布袋」,就是老子說的「橐 龠 」。人的呼吸充盈全身。大成拳集道家,釋家,中醫理論和各家武學為一體,王薌齋老先生功垂千古!本人學習大成拳有年,但天生愚笨,始終不得入門。 六十年代,薌老向社會推介養生樁法。這個方法與呼吸有很大的關聯。他用風箱的動作,說明體內呼吸。大家可以看隔壁的帖子。有一次我因工作,順便去河北省河間市看望老師,經歷了一次老師給我的非常美妙的體驗。這個就不多說了。

 佛法說,放下。放下所求、放下所思、放下得舍,這呼吸自然下沉了。在禮佛過程中,只要稍加註意,便可體驗這個「橐籥」狀態。其實這就是法華經中說佛是大醫王的一部分。平時念佛讀經時,一般正常狀態下,我們不會感覺到呼吸。

 在本帖中,在討論那位走火事故的朋友時,我說要用頭頂吸氣,用腳呼氣。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佛法不研究呼吸,我以為,這呼吸屬於有為法。(見我的開樓貼)。

 有關呼吸問題,就說這些。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經文】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按照世尊的方法,須菩提的心被降伏了,見到了如來,得到了如來的咐囑和護念。這個滅度、布施的方法,是只適用於我須菩提一個人,還是普遍的真理、方法呢?其它的學佛者,聽到世尊你說的這個方法,是不是也能見到如來,並得到如來的護念和咐囑呢?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對須菩提的問題,世尊作出了肯定的回答。無論何時,只要學人能滿足以下條件,就可以有所成就。一個是持戒,一個是能夠按照上述方法做,一個是對佛所說的方法有信心,都可以得到如來的護念。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信、願、行。在這裡,我們可以將「於此章句」理解為,滅度心中的眾生,布施,放下心中的一切。這個,說著簡單,實際上做起來並不簡單。因為我們心中的各種念頭,很難斷掉。這也是佛經說上、中、下三根人的一個特徵。

我以為,上根人,聽到世尊介紹的方法,很快就可以放下、布施、滅度心中的眾生和各種念頭,中根人經過長時間的修行,比如三年、五年、十年八年,就可以滅掉心中和念頭,下根的此生此世放不下,但可以做到減少心中的各種念頭。心中的念頭少了就是福。五台山菩薩頂上有清朝順治皇上的幾個字,有一句叫:人生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閑。這個閑並不是說當了和尚沒事呆著,清閑,而是說,內心的清凈。只要有一小會兒的凈心無欲,就是莫大的福份。就是這一小會兒,就是如來的護念。人生百年,一定要工作(勞作),生活,持家,生兒育女,過好日子,為家做貢獻的同時就是為社會和國家做貢獻。這是人生之福,這個福與僧家的半日閑相比較,差了一點兒,若是二者有所融合,好像道家儒家都有這方面的追求吧。

僧家可不是僅僅這半日閑。內心清凈了,有了如來的護念和咐囑,你再做什麼工作,都有效率。內心清凈了,你就不會做違反國家法律的事了。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

再上普陀山 二謁梵音洞。各位菩薩,本人貪心,想見菩薩。在梵音洞讀了一部金剛經,仍然是無緣得見觀世音菩薩。

合目立於洞口,聽著蓮花洋的波濤聲,浮現出浩瀚無垠的海洋。

海面有波浪,波浪高一尺,逐漸成三寸。洞口海風吼,心中浪未消。開目觀斯洞,樓道靜悄悄,琉璃牆壁內,明亮無聲囂。可嘆窮子福未至,菩薩不肯現身嬌。

 或許,雞年初一,觀世音菩薩已經去了津門,忙於護佑華夏神州!祝各位菩薩雞年吉祥!

各位菩薩 你是否注意到,這如來滅後四個字的經文的矛盾? 如來的特性是不生不滅,怎麼經中又說「如來滅後」? 原來,這如來是一種修行狀態,入定是菩薩,就是如來顯現,出定是凡夫,就是如來入滅。我的這個表述,是淺顯的,也可能是不究竟的。

現在有一種表達,以世尊圓寂為計算開始,認為世尊圓寂就是如來入滅。還是認為釋子就是=如來。這種認識沒有大的錯誤,但我認為這種解釋不準確,是以向外求法的方式為標準。在這個觀點指導下,出現了現在是「末法時代」的表達。我以為,這與法華經授記品的經文不相符合。不符合的理由是,將各佛出世 排序化,心外化。

前面說過,劫是時間的表達,這裡,歲也是時間的表達,這個一歲是地球的一年嗎?

當你沒有見到如來顯現,就談不上「正法、像法、未法」,沒見過正法,哪談得上未法?

只要持戒修行,一念正信,就是正法,眼前就是。不持戒,莫說五百年,五萬年也莫想見到如來!

正法就是實相。實相的觀察特徵就是光明狀態。這個光明狀態是發生在心態平和的基礎之上。所謂入定,就這定在這個光明之中。沒有發生這個光明狀態,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入定。王陽明先生的 「我心光明,亦復何求」 就是這樣一種狀態的表達。這是正法,正法中沒有文字,沒有思維,沒有邏輯推理。出定了,內心中的光明消失,此時,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我們知道我們內心發生過光明狀態,對生活和工作的態度有所變化。這是像法。當忘記了內心的光明時,就是末法!末法就是不見光明!此時,通過讀經,通過念佛,堅持「信、願、行」,以期達到光明發生。

此時,世尊為眾菩薩指出的進入這個光明實相狀態的條件就是「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還是沒有離開「信、願、行」。

有人會說,我每天也打坐呀!我坐了多長的時間了,也還沒有見到內心中的光明狀態。只能這樣說:你的身是靜下來了,你的心還沒有靜下來。就是所謂的「在黑窟窿中做事」。坐禪,不一定是得見內心光明的唯一條件。坐禪只是形式,而「滅度、布施」才是本質條件。

這內心中的光明才是所謂的佛!

佛身本無形,佛法亦無邊。不是有緣人,豈識真佛面。

上面這幾個字,是我在天津薊縣九頂山景區見到的。這是一個境界。這個境界,初學者很難體會。所以對於初學者,就是需要用形象,用比喻加以說明,法華經的三車論,鹿,牛,羊車就是比喻。用有形的好處,引學者入於無形如來世界。若僅以這個好處,說這就是佛法,就不對了,是片面與曲解。如四川索氏等講的法華。(後面有一節討論這個問題)。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上回書說到,過好日子,做好工作,且工作順利,平安就是福。心凈了就是福。得見內心的光明就是福。其實,得見內心的光明就是於無量佛前種下善根。

在這裡,所謂的「佛」,不一定就是釋迦佛,她是我們行者的自心佛,因為我們每個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用現代科學的話說,當我們的心態平凈了,就與佛智慧的頻率相一致了,這就是善根。這裡的善,不僅僅是我做點兒好事就是善,而是心態平凈了,「不思善,不思惡」就是善,這就是善根。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無量佛,就是智慧。要知道,我們要生活的更好,是需要智慧的,智慧就是佛!心靜世界靜,是說我們的心態平和了,我們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就平和了。這也是我們學佛的目的之一。心生世界生,心亂世界亂,相由心生,都是這個意思。

學佛的根本目的之一,還是要得到一個平和的心態!

也許有人說,我不學佛,我的心態也是平和的。其實此時這個平和的心態,是表面現象。這個「平和的心態」是在無明狀態下的平和,並不是真正的平和。 真正的平和心態,是突破了無明狀態的平和。這個先不多說,上過坐知道這個意思,沒上過坐,可能理解不了這個含義。

前幾天一個朋友說他讀地藏經。他發現有兩個現象。一個是讀經過程中發困。一個是口裡讀著經,心裡卻「看著電影」。什麼樣的景象都有。對這個現象,他有疑惑。「別人都說讀經有多少好處,我怎麼越讀越亂呢?」

我對他的解釋是:這是正常現象,說明你已經讀經了。發困,是獲得能量的一個過程。「看電影」,電影的內容是變化的,此時需要的是「覺」,覺悟是六波羅蜜之一,覺悟是一個不斷漸進的過程。堅持數年必有好處。

上述兩種現象,應當就是讀經的感應。各位看那些反對學佛的人,象打了雞血一樣。他們很難體會上述兩種現象。讀經的人往往說沒有感應,事實上,有了這兩個現象就是感應。有了感應自己也不知道。還是那句話,只管走路,莫問前程。管它是不是有感應,將讀經作為一門功課,就挺好的。

看電影時,只是看,不對電影的內容進行思惟就對了。但是在開始階段,有跟著電影的內容走的現象,這是從打雞血到無明的漸進過程。這時就需要覺悟,覺悟從此時開始。覺悟得早,這個電影結束的就早一些,覺悟的晚,這電影就總在播放中。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

聞是章句是哪一句? 就是這個「滅度、布施」。一念的時間間隔很短,就是在一瞬間,有這麼一個凈、信的心。這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條件。但要滿足這個條件,也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我們這些人的內心,沒有一刻的停歇,不能滿足「一念生凈信」這個條件。要想滿足這個條件,只有「行」。行的過程就是去除「貪、嗔、痴、慢、疑」的過程。

這是因為我們心中的「貪、嗔、痴、慢、疑」時時在認真地工作。當這五位「勞動模範」有一點兒的休息,就會得到一個結果「如來悉知悉見」。如來知道你有一念的凈、信,也就是你見到了如來。這是一種狀態,這個狀態的特徵就是光明狀態。


推薦閱讀:

十二門論(鳩摩羅什譯)
鳩摩羅什 生平簡介
鳩摩羅什——傳法東土 關河大師

TAG:鳩摩羅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