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解放軍海四的研發路線問題

解放軍海四的研發路線問題

79 人贊了文章

中四黨的想法無非是,美國海軍用 F-35C,解放軍艦載機能打得過 F-35C 就行。這是典型的斗獸棋思路。現代戰爭是體系對抗而非單件裝備的決鬥。解放軍海軍與美國海軍激烈交鋒時,美國空軍的 F-22 與重型轟炸機絕不會躺在岸上看戲。被某些軍迷視作真理代言者的人類希望燈塔之國不是老佛爺的大清朝。

美國海軍開始研發 F-14 時,蘇聯的 MiG-23 才剛剛試飛,蘇聯海軍連亞音速艦載固定翼飛機都沒有。按照中四黨的斗獸棋思路,F-14 最多只要能打得過 MiG-23 就行,而 MiG-23 (MLD) 的滿載起飛重量僅為 18 噸。那麼問題來了,對面戰鬥機只有 18 噸的情況下,美國海軍卻選擇研製滿載起飛重量超過 30 噸,複雜昂貴的重型戰鬥機,是美國海軍傻還是某些軍迷傻?

美國海軍當然不傻。F-14 的標定作戰對象不是 MiG-23,而是能攜帶重型反艦導彈超音速突防,奔襲數千公里殺向美軍艦隊的 Tu-22M。為了將 Tu-22M 堵截在導彈釋放陣位之外,艦隊防空戰鬥機必須擁有足夠大的作戰半徑,足夠強的對空截擊雷達,足夠多且具備多目標交戰能力的遠程空空導彈,重型機是唯一的答案。然而 F-14 還需要執行掩護打擊飛機突破對手空中防禦體系的任務,必須能夠在空戰中壓倒蘇制戰機,這就要求足夠的空戰推重比,其最大重量因此受到發動機推力的限制而低於艦隊防空任務的最優解。

滿載起飛重量 39.9 噸的 F-111B 是遠比 F-14 強悍的艦隊防空戰鬥機,但平台適裝性存在疑問,空戰機動性更是蠢笨如豬,被美國海軍放棄一點也不奇怪。

但研製 F-111B 的努力並未白費,F-14A 繼承了 F-111B 的雷達,任務航電,TF30 加力渦扇,AIM-54 不死鳥遠程空空導彈,本質上是 F-111B 重新打包的產物,整個項目真正由海軍獨自全新研發的,只有飛機基本平台而已 (計劃中全狀態版 F-14B 的 F401 渦扇是 F100 的鹽水版,而 F100 是空軍 F-15 的配套發動機,研製費用的絕大部分自然有空軍方面慷慨解囊)。

利用現成子系統再包裝的研製思路極大地節省了時間和精力。F-14A 的航電-武器系統複雜程度遠遠超過同時期的空軍 F-15A,卻以大致相同的速度完成了研發工作 (從原型機首飛到服役的時間分別是 45 個月和 42 個月)。

在 A-12 與 AFX 接踵涼涼之後,作為 A-6 入侵者最廉價換代機型而非 F-14 後續產品研製的 F/A-18E/F 超級大黃蜂,再次採用了 F-14 的現有型號重新打包思路。早期批次超級大黃蜂的雷達和任務航電與同時期的 F/A-18C/D 完全相同,有源電掃描陣列雷達從 2005 年下線的批次起才開始交付。F414 發動機既是經典版大黃蜂 F404 發動機的魔改版,也是 A-12 安裝的 F412 非加力渦扇的加力版,本質上是 F404 利用 F120 下放的技術深度升級的結果。

最大限度利用現成子系統,使得超級大黃蜂成為冷戰結束後,美軍重大裝備研製項目的成功典範。1995 年 F/A-18E 實現首飛,1999 年第一批超級大黃蜂就交付海軍使用,並於次年 2 月通過評估形成初始戰鬥力。作為一款冷戰結束後研製的西方戰術飛機,這樣的效率簡直能把天空捅個大窟窿。與之相比,F-35A 首飛 12 年後的今天,基本平台與絕大部分子系統均需全新研製的 F-35C 仍未形成初始作戰能力。

美軍六代機長成什麼樣子不重要,重要的是,在 J-20 列裝後啟動研製的六代機,必將是碾壓四代機的存在。解放軍海四的技術保鮮期因此將極為有限。一般認為六代機可能在 2035 年前後出現。要避免裝備部隊幾年之內就面臨淘汰的尷尬局面,解放軍海四必須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研製成功。

參考部分軍迷極度崇拜的美軍的經驗,以現有機型的子系統重新打包是最為快捷也最節省成本的技術路線。若以成飛 J-20 的現成子系統為基礎重新打包,則雷達,任務航電,彈艙結構,大推力發動機,高波段隱形矢量噴管皆可直接拿來主義。甚至連飛控系統很大程度上都能直接粘貼。

洛馬-波音 AFX 方案就準備使用 F-22 的電傳飛控,任務航電指令集的 2/3。大部分任務航電及其冷卻系統,彈艙機構等也將來自 F-22。

作為三代半戰鬥機,彈射版 J-15 所能提供的子系統要比 J-20 少些,但 1 米孔徑級有源電掃描陣列雷達,重型戰鬥機級別的任務航電及其供電與冷卻系統,國產大推力發動機等仍然是現成的。

北所的發財31號只是個驗證設計概念的空殼子,整合任務航電這麼燒錢的事情沒有軍方投資是幹不成的。中型海四在原型機試飛後,仍需要針對其支持能力全新設計研發雷達與任務航電,且雷達功率孔徑縮水,飛機供電能力下降,冷卻容量下降,保證起碼作戰半徑前提下任務航電重量大幅度下降,達成最基本性能的難度實際上遠高於重型機,研製成本與研發周期卻都將急劇上升。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幻想著祭出中型二字就能得到所謂價廉物美的作戰飛機純屬痴人說夢。

WS-15 的研製進度令人失望,但起碼 WS-10 已經大批量服役了,而技術水平與推重比達到 WS-10 級別的中推則連影子都沒有。同時 WS-10 與 WS-15 外形尺寸相似,適裝 WS-10 的機型可以在 WS-15 到位後迅速實現動力升級。大推力渦扇覆蓋 J-10 系列,J-11/15/16 系列,J-20 系列的我軍核心戰鬥力,是航空發動機研發的重中之重。

先進中推的適裝型號則只有發財1號 (我軍無裝備),發財31號,MiG-29 家族 (為人作嫁真的好嗎),單發布局的高級教練機 (我軍無裝備計劃),特定噸位的無人機等。只有在 WS-15 研製定型之後,先進中推才有可能依靠 WS-15 的技術下放成為現實。指望中等推力先進渦扇能夠比大推力版本更早交付完全不切實際。


推薦閱讀:

我是頭豬?沒聽同學大校爸爸的話,當年考了軍校!
發兩張圖
中國未來軍事發展方向論文
美國X系列驗證機概述:貝爾X-2(一)

TAG: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