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革命風雲番外1:美國人坑慘巴列維

伊朗革命風雲番外1:美國人坑慘巴列維

13 人贊了文章

前段時間,寫了個伊朗革命風雲錄,主要寫了巴列維國王和霍梅尼,這兩位伊朗革命風雲中的兩位核心人物。

遠古善良自由黨:伊朗革命風雲(上)政治蠢材巴列維?

zhuanlan.zhihu.com圖標

伊朗革命風雲(上)政治蠢材巴列維

遠古善良自由黨:伊朗革命風雲(上)政治蠢材巴列維?

zhuanlan.zhihu.com圖標

伊朗革命風雲(下)大政治家霍梅尼

但是總覺得還有一些問題,沒有談到,所以會有一些番外文章。這是第一篇。關於美國人和巴列維的關係。

雖然美國人是巴列維的支持者,提供了各種經濟和軍事的援助。但是客觀的說,在巴列維國王倒台的過程中,美國人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土地改革:不合時宜的改革建議1

在二戰之後,美國依仗其強大的國力,經常向第三世界國家推銷各種改革政策建議。但問題是,其中很多政策,根本就不符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甚至有些是根本不會在美國國內被接受的。

具體到巴列維國王來說,美國第一個嚴重不合適的建議就是,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也就是剝奪地主和清真寺的土地給佃農。在美國是根本不會通過的,因為它嚴重違背了美國人珍視財產權利的傳統。如果那個美國總統,敢在國內提出要進行土地改革。恐怕立刻就會被彈劾。

但是美國對外的政策顧問,卻非常喜歡向第三世界國家,推銷這種政策。甚至視其為靈丹妙藥。他們認為這種政策能夠吸引農民的支持,避免共產主義的影響。

因此肯尼迪總統,也強烈的向巴列維國王推銷這一政策。

但是他嚴重忽視了伊朗的客觀情況。

土地改革,確實能夠讓農民們暫時滿足於得到土地,而提高對於國王的支持率。

但問題在於,在經濟高速發展,工商業成為主流產業的時候,獲得土地的價值就顯得大大的降低了。分配土地對於提高支持率和合法性的作用,被當時的這些美國政治專家大大高估了。

而且農民的一大特點就在於他們的分散性。在民主國家,他們可能會可以動員起來成為票倉。但在當時伊朗那樣的威權國家,一團散沙的農民根本難以成為保衛國王的力量。

後來伊朗伊斯蘭革命中,農民確實是比較支持巴列維的。但是這種支持,根本就沒有多大的政治意義。

在政治上,農民往往是一團散沙

而土地改革,特別是分配清真寺土地,更是嚴重得罪了伊朗宗教勢力。從教義來看,伊斯蘭教在財產問題上本來就比較保守。而觸動清真寺土地,更是讓伊斯蘭教士們非常惱火。而他們的動員組織能力,要大大的超過普通農民。

這樣,土地改革,本來就沒有獲得多少支持者,反而大大得罪了伊斯蘭教士集團,培養了大批反對者。從政治上來看,可以說是一筆完全不合算的買賣。

宗教集團在伊朗具有大的多的動員力

自由化:不合時宜的改革建議2

1977年卡特總統上台之後,積極往巴列維方面推銷自由化改革。

自由化改革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那個啟動時機,則實在是不合適。

因為在此之前的1975年開始,伊朗經濟就出現了危機。因為巴列維國王的好大喜功,製造了財政赤字。伊朗經濟出現了嚴重的過熱現象,物價出現了大幅上漲。一些地區出現了拉閘限電現象。

巴列維國王應對物價上漲是政府經常的老一套,限制價格,打擊所謂的投機商人。結果招致了資本家和商人的嚴重不滿。

而正在這個時候,突然又出現了油價的大幅下跌。伊朗國王政府不得不執行緊縮計劃,而緊縮計劃導致城市的工人大量失業。

人所共知的事實是,在經濟困難的時候,人們對政府會有更多的怨氣。在這樣的經濟困頓的時刻,驟然進行自由化的改革。只是給了反國王政府的人大大的出氣筒。

而在1978年,自由化改革已經明顯失控之後。美國方面在很長時間裡,依然執著的向巴列維建議維持自由化改革。這其中,尤其以美國大使沙利文最為積極。直到後來事態日益擴大,才開始掉頭。

革命期間,首鼠兩端的華盛頓

在伊朗局勢逐漸混亂之後,美國高層內部的意見也發生了分歧。

以國務卿萬斯和駐伊朗的大使沙利文為代表的一方,主張國王應該容納反對派。而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和國防部長則主張強力鎮壓。卡特總統夾在這兩方之中,做不出一個決定。

強硬派布熱津斯基

伊朗國王曾經詢問美國,如果實行鐵腕政策,美國會如何反應。結果美國大使的回答是典型的折中。他說,文職政府更可取。但是如果它不能恢復秩序,國王應該堅定的建立起一個軍政府。這可能會結束混亂。這種兩面派這種的回答,只會讓本來就優柔寡斷的國王更加猶豫不定。

當伊朗局勢的發展證明,巴列維國王越來越難以控制伊朗局勢的時候,美國高層並不明白形勢可能完全倒向反美的宗教勢力一方。他們想要兩面下注。準備跟反對派搞好關係。

在他們的設想中,霍梅尼會是一個溫和的、退居後台的宗教領袖。因此,美國決定跟反對派接觸。而逐漸抽回對巴列維國王的支持。

1978年12月7日,卡特總統在新聞發布會中,回答關於伊朗國王倖存時候的問題上說。「我不知道……答案掌握在伊朗人民手中」這個表態進一步的打擊了巴列維國王和伊朗軍政高層的士氣。讓他們更加束手束腳。

在這個時候,美國認為,伊朗軍隊的穩定是必要的。他們不希望將軍們發動軍事政變。而當時伊朗軍隊中,確實存在著一些高級將領想要發動軍事政變。

於是,美國派駐歐洲部隊副司令休塞將軍訪問伊朗,探查伊朗軍方高層動態,以及保持伊朗軍隊的穩定。他帶去的美國並不支持政變的打算,阻礙了伊朗軍隊的政變企圖。

而本來就是傾向反對派的沙利文大使則更進一步。他積極的為反對派拉動軍方支持。為反對派人士引見軍方高層。希望軍方支持反對派。

在美國的策動下,伊朗軍方高層最終沒有發生政變,也因此失去了最後一個可能避免伊朗進入神權統治的機會。

在完成了這一切之後,美國安心的讓伊朗國王離開了伊朗。指望之後會是一個文官的世俗反對派政府。

然而他們的算盤很快就落空了。很快伊朗軍隊,就在霍梅尼的煽動下,發生了分裂。一些傾向伊斯蘭革命的軍人發動暴動,大批軍隊轉入到霍梅尼手中。

而霍梅尼很快在文官政府之外,建立起了一整套黨政軍班子,組建了強度大而狂熱的革命衛隊,並開始對伊朗軍政高層的大清洗。與之同時的進行的,還有引入伊斯蘭教法。實踐證明,霍梅尼根本不是如美國人想的一樣是一個想退居幕後的宗教領袖。他要當的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宗教王。

但當時美國已經完全沒有影響伊朗的能力,只能坐視自己的勢力被逐漸清楚。

到1979年11月,霍梅尼更是直接鼓動伊朗大學生和革命衛隊成員攻進美國大使館。扣押美使館人員作為人質。之後,伊朗一直煽動伊斯蘭世界的革命,處處跟美國作對。

伊朗人質危機

可以這麼說,美國坑慘巴列維國王,到最後真可謂一點好處都沒撈著。

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本身的政治文化就帶有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很多時候不能夠理解那些與自己文化和政治傳統存在差異之處。再加上二十世紀左派意識形態的擴張,讓美國更加的對外政策經常有脫離它國實際之處。

歡迎關注公眾號:遠古善良

以新中華輝格主義視角看世界


推薦閱讀:

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心得體會
行政令是如何運作的?
希臘移民成「輕投資」移民之王!

TAG:美國 | 歷史 | 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