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來自一項經典心理研究,動動嘴皮,孩子壞毛病主動改

它,來自一項經典心理研究,動動嘴皮,孩子壞毛病主動改

來自專欄幼兒說7 人贊了文章

「懂」孩子,才有更省心的教育。

話說有一天晚上,爸爸起床上廁所,客廳里撞見「早已睡著」的兒子,正坐在地上、打開糖果罐,若無其事地大吃糖果。爸爸正想開腔,突然看見孩子身上貼著幾個字:「夢遊,打斷會死。」爸爸默默地走進洗手間,然後默默地回卧室。

第二天下午,爸爸下班回到家,小男孩從房間衝出來,興奮地問爸爸:「變形金剛玩具買了沒?」這時爸爸指了指自己胸前貼的幾個字:「患失憶症,再問會失常。」

這時小男孩「哈哈」大笑起來,兩父子笑成一團。

笑完後,小男孩主動跟爸爸「講和」:「我的『夢遊症』好了,不會晚上吃糖了;爸爸,你的『失憶症』好了沒?」

爸爸一本正經地說:「好了,我明天也會記得買玩具了。」

兩父子又繼續笑作一團。

這個真實故事,來自我一位老師。

▲一項經典研究,思考:如何才有省心一點點的教育?

在一個環境中,A,B兩方是合作友好的關係,並遵守一定的承諾;但有一天,A違背了承諾,B見此也違背了承諾;沒多久,A發現違背承諾對自己不利,便遵守承諾,B見此也遵守承諾……如此歷經多次後,A發現永遠遵守承諾會有更多好處,所以便一直遵守下去。這個研究,來自美國心理學家阿納托·拉普伯特(Anatol Rapoport)的「投桃報李(以牙還牙)」實驗。沒多久,不少教育學者發現,這種關係也存在於家庭的教育關係中。

家庭中,如果父母與孩子也有「承諾關係」,大部分情況下,孩子會如何選?

親子關係中,如果有一定的「契約」或「承諾」,是有助於父母更好地教育孩子的。當家庭中的父母,在養育孩子時,也採取「以牙還牙」的做法:即「孩子不合作」——「父母也不合作」;「孩子合作」——「父母也合作」,能對孩子的行為起到糾正作用。

從另一個角度分析,這其實也是行為心理上的「負強化」與「正強化」的關係。

舉個例子,一位小男孩一開始承諾「晚上閱讀繪本」,而媽媽也承諾「周末陪孩子到公園划船」。到了晚上,孩子卻打開電視看動畫片,媽媽說:「你沒遵守承諾,媽媽也將違背承諾。「不利的後果,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心理刺激,繼而會促進孩子自我糾正,變得「遵守承諾」,即發生了負強化的作用;當孩子遵守承諾「晚上閱讀繪本」,媽媽也遵守承諾「周末陪孩子到公園划船」,這樣的正向承諾經常發生後,便會促進孩子遵守更多的承諾,這便是正強化的作用。

▲為什麼很多親子溝通,效果總是不好?

一位小女孩在玩她的芭比玩具時,把玩具拆成了一個個小零件後,再也拼不回去了。小女孩的這種做法,被媽媽當成「搞破壞、不珍惜玩具」,還被媽媽嚴厲批評。沒多久,當小女孩玩一個新的布偶玩具時,她不由自主地又把玩具拆散了。這時她為了不讓媽媽批評,便撒謊說:「是弟弟拆壞的,弟弟才是一個壞小孩。」難怪兒童心理學家南希·達林認為,孩子有時撒謊,是被父母「逼」的。看!這就是親子溝通效果不好的典型例子。

看看下面的親子日常場景,你一定能找到熟悉的影子:

場景1:

飯前,大人發現孩子的手還是髒兮兮的,質問孩子:「你為什麼撒謊說你已經洗手?」

熊小孩:我就是洗了,又髒了。

大人:又撒謊,我明明看見你沒離開過客廳。

熊小孩:我變成蚊子飛去洗的。

場景2:

大人:你為什麼這麼壞?打其他小朋友?

熊小孩:我沒打他,我們在練武術。

大人:他當時吃著冰淇淋,不可能跟你練武術。

熊小孩:我們練的是搶冰淇淋的武術。

場景3:

大人:你為什麼罵陳阿姨是臭東西?真沒禮貌。

熊小孩:臭東西不是罵人,就像「臭豆腐」也不是罵豆腐。

看到了吧,當孩子被批評,會下意識地為自己找「看似合理」的借口,父母的教育也沒能實現。相比之下,通過親子間的「承諾關係」,可能會讓教育更有效果。

▲警惕:別把親子間的「承諾關係」與「條件交換」混淆。

「承諾關係」其實相當於一份「行為合同」,而「條件交換」往往發生在孩子表現糟糕時,臨時給孩子的好處。

舉個例子:一位媽媽與女兒一大早做了約定,女兒早上畫畫,下午去公園玩。這是承諾關係;而「條件交換」是,當女兒沒畫畫時,媽媽為了驅促女兒畫畫,便說:「趕緊畫畫,畫完媽媽帶你去公園。」。第一種做法,給孩子帶來的是做事情的好習慣;第二種做法,可能會給孩子帶來貪婪。

▲面對育兒困境,爸媽們可以試試這樣做

以場景1為例:

「你剛才答應媽媽,吃飯前要洗手,現在你沒洗,你破壞承諾在先,那麼,媽媽在飯後也不會做甜品給你吃;你看,你是不是現在去洗手遵守承諾,媽媽在飯後也遵守承諾給你做甜品?」

大多數情況下,孩子會選擇乖乖洗手,因為甜品很吸引人。倘若孩子選擇不遵守承諾,在多次嘗到破壞承諾後的「苦頭」後,也會慢慢回歸——因為「趨利避害」是最大的人性。

有媽媽說,養孩子不輕鬆,如果有一種養孩子機器,一按鍵孩子就很優秀該多好!心理學或許是這部機器的最佳材料!

關鍵字:親子溝通、親子互動、培養習慣、幼兒心理、早期教育

幼兒說,(親子)心理諮詢師黃杏貞,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有趣、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推薦閱讀:

父母總是貶低孩子 是一種什麼心理?怎樣才能改變?
忠誠與背叛
姥姥帶2歲孩子,居然毀掉孩子這些?父母知道後悔不已!
如何培養寶寶的高情商?關鍵在這裡
引導孩子應對信息時代

TAG:心理學 | 兒童教育 | 育兒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