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雜想1:對逐利的思考
封面:The Three Shades in the Legion of Honor, 站在它們下面仰拍的照片。好似自己已站在地獄之門前,被他們審視著。
在我發出《三個關於風險投資的問題(一)》後,我收到了一些同學的鼓勵和分享的資料,受益良多。在那篇文章中,我遺留了兩個問題沒有回答:
- What companies or trends interest you? 你對什麼樣的公司、什麼樣的趨勢感興趣?
- If you see or read anything interesting, let us know.
如果你觀察到、讀到什麼感興趣的內容,請告知我們。
我本想在實習結束後,結合自己的經歷回答這兩個問題。但事與願違,我的實習內容中與風險投資有關的很少,我的更多時間花在supervisor投資的兩家創業公司上,加上我本人心理狀態不大好,我並未學到很多東西。而上述兩個問題的難度很大,我不敢妄言。
因此,我只能把自己看到和思考的一些東西,試著總結成一個個小主題,和你交流。這段時間會比較忙,我打算每三天寫一個主題。今天的主題為:逐利。
我記得第一份實習中,leader問我對平台的看法,我大概說了些連接供需、提供就業崗位、共享資源之類的很理想的概念,leader有點無語:你要記得,平台要考慮的第一件事是盈利。
到美國後,我和supervisor聊天,看supervisor和來爭取投資的創業者聊天,和創業公司的CEO聊天,我才試著從投資人的角度理解「逐利」背後的邏輯:對於GP(general partner)而言,他們最大的責任和義務是保障LP(limited partner)的利益,因此GP會有自己的策略去選擇公司,所有的評估指標,都圍繞「盈利」兩個字設立,比如:
- CEO的市場營銷能力、個人魅力:證明公司能掙錢
- 創業團隊成員的工作經驗:證明能做成產品賣錢
- CEO及團隊成員的快速學習能力:證明能在市場競爭中存活下來,能為GP掙錢
- 創業公司所處行業:證明公司的revenue可觀、穩定
而對應的,創業者為了能從GP手中拿到錢,必須拿出漂亮的營業數據給GP看。資本驅動公司不斷擴張市場,因為越大的市場意味著將來越大的營業收入;因為市場總體是有限的,先佔者為王。即使公司產品尚未做好,攻佔的市場擺在那兒,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如果公司運轉失敗,這家公司連同搶佔的市場資源,仍然可以被轉賣,從中獲利。
(Q:市場總是有限的嗎?如果人的慾望是無窮的,那麼總有未被發掘的市場)
逐漸體會到這個角度後,我再和小夥伴討論產品時,心情就不大一樣了——我會去想:這個商業模式是否可行?能不能拓寬市場?我能不能用它說服我的投資人?
舉個例子,我和另一個實習生討論AI輔助醫療產品的盈利模式,我們從簡單的toB模式出發:A公司尋找願意購買該服務的醫院,收取軟體費及年費——
我:做過訪談後,我發現給這項服務開拓市場挺困難的,諸多顧忌讓醫院不願意購買服務:
- 該服務用公開的醫療數據訓練模型,而公開數據與醫院自己的數據存在格式差異,訓練好的模型在醫療實踐中的表現很差(準確率低)。
- 該類服務中的部分產品,因為和PACS系統整合不佳,反而增加了醫生工作量。
- 該類服務對醫生誤診率的影響有限,對於經驗不足的醫生,有可能受到AI錯誤提示的影響,反而提高誤診率。
A:那有沒有可能換種商業模式:醫院可將該服務作為備選項提供給患者,患者可選擇是否使用該服務?
我:兩個問題:
- 醫院憑什麼讓你的服務作為備選項,呈現給患者?
- 公司原本的商業模式是toB, 你相當於改成了toC,只是經過了「醫院」這一中介者而已。而C端需求比B端更複雜、不穩定,進而影響公司的revenue。公司的投資人本身偏好穩定的revenue,你這樣改只怕難以通過(P.S. 一般而言GP不會幹涉公司具體運營方式)。
寫到這兒,莫名想到母親和我的一次閑聊:「我做了個夢,夢見你在泥水裡撿硬幣,把硬幣上的泥水擦乾淨了一個個放進口袋。我要提醒你,你不能去碰髒錢。」
我現在更認為,資本只是資源,臟不臟無關乎資源本身,而是獲取方式與資源用途;逐利也不可恥,它是刺激人行動的強大動機。只是直覺先行,我內心有些不舒服。我花了段時間去想不舒服在哪兒:
- 如果單純以搶佔市場為目標,在中國很簡單:低價。我可以用投資人的錢不斷補貼搶佔市場,但這能持久嗎?我把江山打下來了,怎麼守呢?
- 人都是要掙錢的,可創業者融資的初衷真的只是為了掙錢嗎?如果這個創業者的初心是想做出一款好產品,那風險投資的用途,應該是讓ta沒有後顧之憂,安心、快速地打磨產品,用產品質量吸引用戶——這是公司能夠長久、持續發展的壁壘。
- 而安心打磨產品,不是說說那麼簡單,它意味著讓風投人、創業者選擇一條更長期、難度更大的發展道路,這期間他們要扛過競爭對手施加的壓力、短期獲利的誘惑,選擇當下不利但利於長期發展的道路。
大概這是讓我不舒服的原因:若只受逐利驅使,人容易急功近利,逃避選擇更難、更有利於個體長期發展的道路。
接著上一節的討論,我和小夥伴開始討論逐利以外的話題:
A:那能不能這樣:
- 患者為該項服務付費,醫院從中抽成,剩餘的給公司,這樣醫院就能獲利,也願意幫你推廣產品。
- 我不認為所有C端需求都是複雜、不穩定的。舉個例子,如果我被醫生診斷出肺癌,我完全不介意再花點錢做個AI複查,畢竟關乎性命。
我:嗯……我沒想過你提到的這種C端需求,不過這也說明了C端需求的多樣性,需要投入成本進行研究和拆分。 而針對你提出的商業模式,我有新的問題,我給你畫張圖:
在這兩對關係中,醫院和滴滴平台作為中介,從中抽成。
假設一個病患在醫院拍CT片,被發現肺部有惡性腫瘤,這位患者以防萬一,用AI再篩查了一次,發現沒有問題,醫生也採納了AI的建議,後來發現是誤診,嚴重耽誤患者治療。這時候,我們作為服務提供方是否需要承擔責任?醫院是否要為這次診斷錯誤承擔責任?
換到滴滴上,平台將空閑的司機與需要出行的乘客匹配上,結果乘客被司機殺害了。滴滴是否要為這次匹配承擔責任?
A:讓我想想……我認為,醫院那個例子里,我們的服務只提供參考意見,患者和醫師是否採納我們的意見,取決於他們,換言之,醫師是最終決策者。如果出現診斷錯誤,責任應在診斷醫師身上。
與醫院例子不同的是,是滴滴把那位司機同乘客匹配上的,換言之,滴滴是最終決策者。它有責任和義務篩查司機。我們當時只討論到這兒。如今回想,我認為這是」逐利「,或者是設計商業模式時必須考慮的問題:我為客戶提供了什麼服務以換取revenue?提供的這項服務中,我與客戶的權利、義務界限在哪兒?我是否就這些界限與客戶達成共識……理順這些問題很難、很耗時,但更利於企業應對突髮狀況。
逐利是必須的,但不能為了逐利而急功近利。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要長記心中,要去一點點做,不能忘掉,不能拖延。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