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溝通能力 | 典型失敗案例集錦及思考
來自專欄丁酉年5 人贊了文章
作為一個資質一般,思維還算上道的職場半白,曾被種種問題困擾過。但最終決定將行業規劃換個方向的時候,思路卻愈發清晰起來。也發現了兩年工作中的大部分問題,竟然將矛頭直接指向了『溝通能力』。
這個詞兒出現頻率一直很高,小白期的自己一直覺得這很重要但又特別玄幻的話題。對於溝通能力也有一定的誤解,比如當個老好人,各類要求來者不拒還要有客服般標準的微笑;或者我是辯論王者,還有誰不服一起上。這種誤解直接導致了出現以下工作中的幾個場景,可以說是反面的典型了:
場景1. 大量需求需要與產品經理(PM)、研發人員(RD)對接。
運營:我這裡有!¥%@#¥……@¥……需求,需要儘快排期。
PM:哦,好的。一個月/周過去了……運營:上次講的需求為什麼還沒實現?PM:因為@#¥%@#¥%,還沒實現。我整理下排期給RD吧。
作為運營,這個場景可能火大到殺人的心都有了。但是這竟然是過去兩年工作的某個時間段經常性的場景。仔細想來實在汗顏,為何當時沒有現在這覺悟呢。
場景2. 因為研發的不作為導致數據延遲產出,生產有待工風險。
運營:當天日報標紅加粗,提醒RD按時導出數據,否則風險難控。
RD:郵件懟回,埋怨運營產出不足,日報所提風險非項目當前重點。
這個屬於誰都不開心的一件事了,並且是就在前段時間發生。而自己在這個事件進行期間,因為離職這件事,整個心態有了轉變,並且最終事情也朝著自己期待的方向發展。當然,這也促使了自己第一次真正意義的思考關於溝通這件事:
1. 明確溝通目的,採取有效方式,減少彼此信息溝通成本
場景1隨著自己的成熟,基本沒再出現,現階段會更聚焦於事件結果是否符合預期。
現在溝通需求這件事, 1. 會按照已經確認的固定的頻率匯總提出; 2.並且會跟PM在溝通過程中說明如下幾點:詳細需求、需求收益、風險層級、實現優先順序、預期時間等; 3.會在需求提出後周級跟進確認事項進展。
這樣,溝通目的清晰明了,有效的方式取決於問題的種類:緊急的當面對,常規的按時對,重要的郵件備份。並且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該需求或者事項的可行性。最終,PM能理解到運營明確的需求,RD不會沒有方向,涉及到的每個方向都會比較舒服,並且事情還能完成,何樂而不為。
2. 預留充足Buffer,降低運營風險,考慮足夠的協助資源,杜絕自亂陣腳
場景2應該有點自亂陣腳的意思,視角轉換之後,聯繫了對應項目的PM,一起梳理了數據獲取跟生產的流程。從此,數據流轉只跟PM需求方做對接,跟這個高T再無交集(高T:公司層級比較高的研發,可能也是由此有些恃才傲物)。當然,捋順之後整個項目的進展也基本正常。
這個摩擦的出現在於,作為運營方的我直接越過了需求方PM找到對應研發,如果對方脾氣好可能也是小事一樁直接幫忙做了,碰巧趕上個恃才傲物的主兒,只能從源頭考慮誰能繼續幫助我了。
還有一點是給項目計劃預留出足夠的Buffer(緩衝資源),不管是時間、人力、財力、風險預提等,並且在項目計划進展過程中有著隨時的風險預判。這樣,當意外來臨的時候會有一個比較好的狀態去解決問題。
3. 同業務對接方建立有效溝通機制
工作之後常見的需求對接方可能是固定的幾個方向,或者具體到幾個人。在業務趨於穩定之後,穩定有效的溝通機制也應該隨之建立。機制,也就是固定的方向、固定的頻次、固定的追蹤方式。比如,每兩周例行的需求對接會議,參會人員、會議紀要、事項進展、下周待做項此類關鍵詞。
運營是瑣碎的,需求是無盡的,溝通是一直需要的。本文會隨著自己的成長不斷做更新。^^
以下為抄錄的幾本關於溝通的書,已加入書單。爭取18年3月之前可以據此重新梳理本文,可以更具參考價值。
寺主人:什麼是「有效的溝通」?如何面對一個難以溝通的人?
【器】
關鍵對話
談話的力量
高難度談話
談判力
【術】
批判性思維
學會提問
【道】
溝通的藝術
心理學與生活
推薦閱讀:
※太會算計人,往往越不幸
※禮貌用語是人際交際的「通行證」
※60分的推進勝過沒有推進
※四張圖讓你正式的認識下你的領導
※034【提問】問問題的幾個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