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價值探析

以促進生產力發展為根本訴求

——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價值探析

鄧小平同志曾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當然包括社會科學。」因此,作為科學的組成部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應該承擔一些相應的與自然科學類似的功能,它應該通過努力揭示我國「社會人」的生存、生產、交往規律來促進生產力的進步。然而,近年來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評價導向似乎偏離了方向,例如,判斷一項研究是否成功、取得了多大成功的標準,是看它是否發表在國外的SCI、SSCI期刊上。儘管走向國際化也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應該追求的目標,但將此作為唯一「至高」目標,就忽視了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根本訴求,那就是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進步。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促成生產力解放有史可稽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要體現一種「問題導向」。也就是說,人文社會科學從業者在研究學問、實踐學問的過程中,需要考慮是否能夠解決現實中的問題,解決國家的難題。這本質上是一種生產力導向,因為解決國家問題特別是疑難問題的過程就是推進社會生產力進步的過程。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刊登了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系胡福明先生在集體創作基礎上形成的一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使得當時處於「兩個凡是」迷霧籠罩的我國社會撥雲見日,重樹了檢驗真理的標準。可以說,這篇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使得廣大人民群眾開始擺脫「兩個凡是」的羈絆,以踏踏實實的態度開始邁向社會主義建設新階段。胡福明等人的研究成果可謂有的放矢、對症下藥,有效地解決了當時我國社會上存在的重大問題,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此後,在新成立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復辦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個高校的推動下,我國進一步以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來廓清認識誤區和思想迷霧,有利於全國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之後不久,安徽小崗村的農民就開始了探索承包到戶的實踐,鑒於這種實事求是的分田到戶做法契合了當時我國生產力發展實際,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生產力的解放與發展。黨中央在深入調研了小崗村的做法之後,開始在全國進行包產到戶的改革,而全國範圍的包產到戶有效地推動了我國生產力的提升,改善了人民生活。可以說,這種生產力的提升,與胡福明等學者「眼睛向下」、追求以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造福社會、促進我國生產力發展的研究旨趣是分不開的。他們的學術追求對解決我國現實問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推動生產力進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SCI、SSCI導向的研究未必有助於洞察我國社會發展規律

當前,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不少從業者深受「以發表SCI、SSCI論文為科研目標」的評價導向影響。從積極意義上看,這種導向對促進國內外的學術交流具有重要價值,有利於國際社會了解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同時也是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走出去」的途徑之一。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符合國外標準的未必就是真正洞察、揭示中國社會發展規律、解決社會難題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這些成果可能只是滿足了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的研究偏好而已。美國政治學家、耶魯大學教授羅伯特·達爾曾以公共行政學為例指出,「我們不能假定公共行政學能夠擺脫背景條件的影響……」「公共行政學的研究不應將它束縛在一種狹窄地界定了的技術知識和過程之上,而必須擴展到變化著的歷史、社會、經濟和其他條件因素上(這些因素給每個國家的公共行政學打上特殊的印記)。」達爾強調的本質上是人文社會科學的特殊性,就是說,不同的國家,由於其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差異,必然有著與其他國家並不完全一致甚至完全相異的人文社會科學發展規律。從根本上說,每個國家的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將主要精力用於探索、發掘、廓清本國社會發展規律,從而使本國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為促進本國社會生產力進步的有力工具。就生產力進步的角度而言,我國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主要應該致力於揭示中國情境下獨有的或者與其他國家相同但作用機制不一樣的社會發展規律,這樣才能解決我國改革實踐中碰到的各種難題,才能有助於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屬於社會工程應努力開發社會工程「產品」

為了能夠對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有所幫助,筆者認為,我國的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應該多一些國家情懷,少一些私心雜念。既然選擇了研究人文社會科學,就應該有一些人文關懷,有促進中華民族「公共善」的情懷。對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當前最根本的「公共善」就是促進生產力的不斷解放和進步,在此基礎上推動國家的整體進步。為此,我們不僅要考慮發表那些可以為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本人帶來各種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的SCI、SSCI學術成果,而且要對國家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展開研究,在自己的崗位上為國家的進步作出貢獻。每個研究者都為國家和民族貢獻一點點力量,哪怕只是貢獻一個創新辭彙、一個創新性思路、一個政策工具、一個管理措施等,都會對改進我國社會發展現狀、推動我國生產力進步有所助益。「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相信通過每個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努力,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將迎來翻天覆地的變革與進步,並反作用於社會生產力,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進步,最終推動我國社會的發展。

眾所周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畏懼中國的進步,忌憚中國的發展,他們關注的著眼點主要是我國的工程技術領域,所以把中國一些著名的工程類大學列入了「黑名單」。為什麼美國會忌憚我國的工程技術?答案顯而易見。因為我國的工程技術給中國帶來了實實在在的進步。儘管從SCI、SSCI中期刊論文來看,我國工程領域在世界範圍內並非處於十分領先的地位,甚至要比我國生物學、物理學、數學、化學等基礎學科發表的論文少得多,但工程科學卻給我們帶來了國防、航空航天等相關領域的重大突破。這些突破性成果縮小了我們與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經處於領先水平。國家間的競爭本質上是彼此間生產力的競爭,作為「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進步無疑是最關鍵的競爭優勢。

人文社會科學在一定程度上屬於社會工程領域,與工程科學提供產品一樣,它提供的是一項項社會產品,比如促進信息產業發展的規劃、農村失地農民再就業培訓、發放義務教育教材等。社會工程應該與工程科學一樣追求促進生產力的進步,科研人員也要有做「無名英雄」的境界。實際上,我國工程學科要按照當前國內通行的比拼SCI、SSCI的評價標準來看,是舉步維艱的,很多工程學科的研究人員都面臨年終評價中「缺乏國外論文」的壓力,儘管如此,他們仍以扎紮實實的工作為我國生產力的發展、科技進步作出了自己的努力。而國內有些學科領域的SCI、SSCI論文可謂處於「領先水平」,它們並未開發出有利於生產力進步的理論和工具,在很大程度上還存在滿足和實現研究者私人利益的研究動機。從已經公開披露的信息來看,有一些科研工作者,在本單位每篇國外SCI、SSCI論文上萬甚至十多萬元的物質獎勵的驅動下,其主要精力都集中於產出這類論文,有的甚至每年就有動輒十幾篇甚至幾十篇的SCI、SSCI論文產出。於是,一些人成為了擁有各種學術頭銜的「科研富翁」,但他們的研究成果卻極少涉及或根本無益於促進我國生產力的進步。這其實是一種典型的「科研利己主義」現象,當然,它在一定程度上與不健全的科研評價體系有很大關聯,並非這些科研人員天生就是如此。相對而言,在工程科學領域,有很多研究者雖然沒有因為發表數量眾多的SCI、SSCI論文出名,但他們卻在很多崗位上做出了實實在在的研究成果。

科研評價政策須轉型到促進生產力進步上來

既然是科學的一部分,那麼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也應該以促進生產力發展為根本訴求,因此,我國在科研評價政策的制定上就要以促進生產力進步為根本導向。實際上,黨的十八大前夕的全國科技工作會議就已經提出了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黨的十八大更是明確指出要「完善科技創新評價標準、激勵機制、轉化機制」,這是要求我國科學研究服務於經濟社會綜合發展,改變評價方式的先聲。2013年11月12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出台了我國今後改革的頂層設計《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它專辟一個部分闡述了我國科學研究改革需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主要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項目和經費分配、評價成果的機制」。無論是全國科技工作會議、黨的十八大還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它們對科學研究的導向都是讓「市場起決定作用」,讓科學技術服務於社會經濟發展,這本質上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只有符合生產力發展方向,有利於促進生產力進步的科學技術研究,最終才是社會需要的。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新形勢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地位更加重要、任務更加繁重。……面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國際發展環境深刻變化的新形勢,如何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更好發揮作用。」同時,他還提出了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具體要求,「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就此而言,國家從頂層設計的角度扭轉我國科學研究的評價導向,使其從重視國外SCI、SSCI論文轉變到促進我國生產力發展方向上來,這契合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觀。未來,我們需要將這些頂層設計落到實處,特別要細化到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推出新的以促進生產力進步為根本目標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標準體系。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1&ZD057)、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14BGL115)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江蘇省地方政府與社會治理協同創新中心)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鏈 接

2012年11月8日,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完善知識創新體系,強化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技術研究,提高科學研究水平和成果轉化能力,搶佔科技發展戰略制高點。完善科技創新評價標準、激勵機制、轉化機制。

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提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健全鼓勵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體制機制,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大型企業創新骨幹作用,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推進應用型技術研發機構市場化、企業化改革,建設國家創新體系。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新形勢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地位更加重要、任務更加繁重。面對社會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日趨活躍、主流和非主流同時並存、社會思潮紛紜激蕩的新形勢,如何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更好發揮作用。面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國際發展環境深刻變化的新形勢,如何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更好發揮作用。面對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各種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不斷呈現、各類風險和挑戰不斷增多的新形勢,如何提高改革決策水平、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更好發揮作用。面對世界範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新形勢,如何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文化軟實力、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更好發揮作用。面對全面從嚴治党進入重要階段、黨面臨的風險和考驗集中顯現的新形勢,如何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增強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使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更好發揮作用。總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可以也應該大有作為。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戰略還不十分明確,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水平總體不高,學術原創能力還不強;哲學社會科學訓練培養教育體系不健全,學術評價體系不夠科學,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還不完善;人才隊伍總體素質亟待提高,學風方面問題還比較突出,等等。總的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還處於有數量缺質量、有專家缺大師的狀況,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改變這個狀況,需要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加倍努力,不斷在解決影響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上取得明顯進展。

(來源:新華網)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解讀:優質男的愛情價值觀
2012全球品牌價值排行榜
再論價格與價值(片語 丁敏 v2018.6.12)
【聖喜長老】降低執取的價值
你的禮儀價值百萬【掃描版】

TAG:社會 | 科學 | 人文 | 社會科學 | 價值 | 解讀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