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東嶽觀道教音樂入選國家非遺

日前,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市新入選項目有2項,另有8項被列入「國遺」擴展項目,其中就有作為傳統音樂項目的平陽東嶽觀道教音樂。

東嶽觀,是溫州地區現存最古老的道觀,也是浙江省最有影響的全真派觀宇之一,原名宋志觀,宋紹興年間改名廣福宮,清光緒年間,因前殿崇祀東嶽大帝而改名東嶽觀。東嶽觀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1986年被列為平陽縣文物保護單位。

道教建築 精湛絕倫

東嶽觀創立於全國性崇道熱潮方興未艾的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平陽縣的官員和百姓在城南的壽桃山山麓擇地興建道觀,因此地有一口相傳當年葛洪煉過丹的水井。

道觀竣工時,已是兩年後的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了。花了兩年時間大興土木,道觀的規模自是不凡。為此,宋神宗專門為道觀的山門御筆題寫了「聖壽」二字匾額,道觀成了「聖壽祝厘」之所。皇帝的欽賜使道觀身價百增,道觀的山門也因此得名「聖門」,經過道觀前的文官要落轎,武官須下馬。有了如此的顯赫地位,道觀自然香火日盛,名望日高。至今,在東嶽觀大羅寶殿的正柱楹聯上,對道觀昔日的輝煌還津津樂道:「廣地隱真仙,丹井名傳遺晉代;福地褒聖壽,赤書帝賜自宋朝。」

據史料記載,原先在聖門前左右各安裝一個直徑約五十厘米的扁圓形青石鼓,上飾浮雕,為「雙獅搶珠」圖案,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石鼓底部伸出部分鑿有門臼,聖門的兩扇門軸就安放其上。門檻為「水閘」式,高過人腰,人要入內,必須先有侍門者將「水閘門」提起,方能進入。這在全國的道觀中是極為罕見的。可惜這獨特的結構現已遭到破壞,只剩下了一隻青石鼓,另一隻據說被埋在觀內的某一處地下,但至今未能尋找到。

步入「聖門」,便是一條通往東嶽殿的露天通道,長約80米,寬1.5米左右,用長方形的花崗岩鋪成,每隔七塊花崗岩即改鋪一塊雕刻有出水蓮花的青石,頗為清雅。當年的信徒進東嶽殿時極其虔誠,凡步至蓮花石即合掌跪拜,額貼青石,俗稱「七步一拜,拜進東嶽殿」。

1987年,經過近三年時間重建的大羅寶殿落成。大殿寬18米,深12米,高13.5米。其建築風格及裝飾仿明代北方格局,為重擔廩殿式,而在建築選材上則具有浙南地方特色,整個建築飛檐斗拱,雕樑畫棟,巍峨壯觀。叫人驚嘆的是,大殿每條高七米的石柱都安放在磉子上以支撐整個大廈,其磉盤為白石,磉子為青石,石柱為白石,柱上飾以蓮花,格外美觀。在中國建築史上,凡用磉子的,一般均為木結構,這一方面是為了防止底端腐爛,另一方面是為了美觀。而石柱一般都是直接栽植於地上,不用磉石。該大殿豎石柱而採用磉石,堪稱建築史上的一次成功之舉。

道教文化 傳承久遠

有宋一朝,東嶽觀備極興盛。南宋滅亡後,宋遺民林靈真歸隱故鄉平陽,研究水南家學和「三洞」等道教經典,並創立了以其為領袖的「水南派」。平陽東嶽觀成為水南派的發祥地。明代,水南派第十八代嗣師林任貞在平陽東嶽觀修鍊。明洪熙元年(1425),召天下道會赴京師修薦揚大齋,林仕貞代表東嶽觀應召赴會,受到皇帝的嘉獎。於是,東嶽觀的名聲再度大振。

清光緒年間,東嶽觀道人見初擅長墨畫,曾用手指潑墨繪就大幅墨水龍,頗有名氣。這幅潑墨水龍作為珍貴文物原存東嶽觀中,不幸在「文革」中被人抄走,至今不知去向。

民國十四年(1925),聞理朴任東嶽觀住持。聞理朴(1892-1935)為溫州梧田人,字達之,道號文素子。民國十三年(1924),聞理朴赴湖北長春觀受戒,當時參戒者達五千餘人,聞理朴經三場論文、道、經、律法考試,榮登魁首,稱「天仙妙道狀元」,長春觀方丈劉敬義律師讚歎道:「子真吾道柱石也。」乃親授大法。

聞理朴住持東嶽觀期間,以提倡積功立德為宗旨,其終生不慕榮華勢利,自奉淡薄。嘗作楹聯以明志:「焚香靜坐,抱膝長吟,幽興閑情供我輩;擁資敵國,尊爵當朝,勛名事業讓他人。」當時,東嶽觀在太歲殿設立「育真私塾」,為無力上學的兒童免費施教,前來就學的約四五十人。聞理朴羽化後,當年的受學兒童追念師恩,於東嶽觀後山豎立「聞理朴道人紀念碑」以作紀念(今已毀)。

聞理朴天資聰穎,不但對道學有很深的造詣,在詩詞、書法、繪畫等方面也都有相當造詣,著有《煙霞吟草》《文素子詩文集》等,可惜原稿在「文革」期間遭劫後散失。現存東嶽觀內的遺墨,僅有手抄經文數本、寫意花鳥畫一幅及「東嶽殿」匾額一塊。在永嘉縣東蒙山天然觀虎踞岩上,尚留有聞理朴的字跡「虎踞」二字,其書法蘊藉溫厚,又瀟洒流麗,頗見功力。1997年,平陽道教協會搜集其殘存詩稿刊印《朴廬遺珠集》行世。

道教音樂 流韻四方

作為有著悠久歷史的千年道教叢林,東嶽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而其中最為世人矚目的是流傳在觀中以「十方板」為代表的道教科儀經韻音樂。

「十方板」,又稱「十方韻」或「全真正韻」,是東嶽觀道教音樂的主體,為觀內歷史較久,也是全真道樂典型的傳統曲目。東嶽觀的「十方板」傳自本省黃岩委羽山大有宮。大有宮是我省著名宮觀之一,唐代已是道教聖地,元代開始成為全真道場。清初,全真龍門派第十三代太律師楊來基任大有宮方丈之後,大有宮便成為龍門派的聖地。清末,第十九代宗師林圓丹、薛圓順從大有宮來平陽傳道,被尊為平陽全真龍門派的始祖,而「十方板」也因此在平陽流傳。

東嶽觀「十方板」音樂優美純凈,幽雅動聽,有如天籟仙音,令人聞之忘俗,演唱時則板眼清楚,莊嚴大氣,氣勢宏大。「十方板」用二胡為主要伴奏樂器,二胡的音色平和莊重,利於養身。道教養身主張「清靜無為」,但光靜不動亦不行,必須借唱曲以運氣,以達到動靜結合,而「十方板」道樂正是以平和的音樂,結合運氣演唱,達到身心動靜和諧的養身目的。

1983年,黃信陽等道人將平陽東嶽觀的「十方板」帶去北京白雲觀,1984年,中國道教協會又邀請東嶽觀馬誠起道長前往白雲觀傳授了一年多的「十方板」道教音樂及科儀。其後又有東嶽觀李誠松、董宗規等道長先後在白雲觀傳授,使「十方板」取代了白雲觀內已近流失的「北京韻」。此後,「十方板」作為全國全真派道觀的通用經韻音樂,開始在各地流傳,曾經在黃岩委羽山大有宮一度失傳的「十方板」原唱,又因此重新恢復起來。

歷史總是富有戲劇性,當年,東嶽觀是從大有宮學來的「十方板」,在經過百餘年的滄桑巨變後,又通過北京白雲觀輾轉回歸其發源地。與此同時,北京白雲觀還多次組團出國訪問並演出「十方板」道教音樂,從東嶽觀走出的「十方板」成了傳遞中華悠久文化和友誼的使者。

1998年,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教授曹本治和浙江省藝術研究所研究員徐宏圖,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撰寫了《溫州平陽東嶽觀道教音樂研究》專著,為搶救和挖掘東嶽觀道教音樂這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出了貢獻。

近些年來,東嶽觀已先後集資修復了東嶽殿、斗姥閣、東西廂樓等,重現千年道觀的原貌。如今,遊人來到東嶽觀,歲月在這裡留下的諸多痕迹,無不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2016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完全曲目試聽
老師,搞音樂是不是很難賺到錢???
【音樂盛宴】優美男聲歌曲精選33首
閑情聽茶音樂系列 - 《鐵觀音》
中國音樂民族志電影發展前景與展望 ——由國際傳統音樂學會(ICTM)第42屆世界大會放映的6場音樂民族志電影所引發的思考

TAG:音樂 | 國家 | 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