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 美國文學中的的精神邊疆(上)
導入
「邊疆」是美國思想的核心之一,在向西部拓展的過程中形成的邊疆精神已融入美國精神與文化中,美國著名歷史學家特納對「邊疆理論」有重要闡述。
而當今社會,「邊疆」的內涵在不斷延伸,包括政治邊疆、經濟邊疆、文化邊疆、科技邊疆等多重意義。而精神邊疆則是從全新的視角,審視人類對自身潛能的發掘,對於自我認知的深入探索,對於自然的敬畏與親近以及對於自由的無限渴望等,是純凈而本真的精神的「世外桃源」。
本文將從精神邊疆的角度出發,通過分析美國文學史上具有典型意義的三部著作《紅字》、《白鯨》和《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的三種意象,即森林、海洋與河流,來深入闡述美國文化中的人們對於精神家園的追求和對於精神邊疆的探索。
第一章關於精神邊疆的界定
一.關於邊疆的理論
追溯美國兩百多年歷史,「邊疆」是美國文化思維的關鍵因素。1776年7月4日美利堅宣布獨立時,只有北美東部的一塊面積約80萬平方公里的狹長土地。幾年以後,通過鐵與血的搏殺,美利堅文明不僅贏得了戰爭,還從前宗主國英國那裡奪得了密西西比河以東、從五大湖到墨西哥灣的大片肥美土地。
此後,美國的擴張一發不可收拾。在一百多年的時間裡,美國的版圖逐漸擴展到900多萬平方公里,成為當今世界幅員最大的五個國家之一。它的自然資源、宜居面積、地緣環境更遠遠優於其他國家。
邊疆(frontier)一詞通常指毗鄰國界的連續地域。著名的邊疆假說(Frontier Thesis)由美國歷史學家弗雷得里克·J·特納 (Frederick. J. Turner, 1861-1932)在1893發表的《邊疆在美國歷史上的意義》一文中提出。
這一假說認為 「直到現在為止,一部美國史在很大程度上可說是對於大西部的拓殖史。一個自由土地區域的存在,及其不斷的收縮,以及美國定居的向西推進,可以說明美國的發展」
以及「美國的民主制度基本上是美國人民處理西部的經驗的產物……它來自美國大森林,每開拓一片新邊疆,它就增加一分新力量。美國這種已有三個世紀歷史的民主社會並不是憲法造成的,而是自有土地,是向能適應這種環境的人們開放的、富饒的天然資源造成的」。
特納的假說強調了邊疆對於美國獨特文化與性格形成過程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美國對於新邊疆的開拓,本質上是對於生存需求的自然資源的探索,因為真正的民主正是基於每個人對於資源有明確的掌控權,尤其是對於土地資源的擁有意識。
而一群群前往西部邊疆地區殖民、開拓的拓荒者們更為美利堅文明注入了進取、求實、熱愛冒險、講求速度與效率的精神特質,「民主」的理念也在北美大地上茁壯成長。
雷·艾倫·比林頓在其著作《向西部擴張------美國邊疆史》也進一步提到:
「邊疆對於好動的人、活動家和敢於冒險的人比對於生活穩定的、好深思的和謹慎從事的人有更大的吸引力。願意放棄東部的人所共知的舒適條件而到前途未卜的西部去碰運氣的人們,是那些甘冒自然界的風險去爭取自我改善的機會的男男女女。」
比林頓在此提到了邊疆精神所包含的重要內涵之一,即個人的「自我改善」。敢於向未知的西部進發的人本質是是為了追尋更多的發展空間與自我改善的機會,這與美國夢本質上是不謀而合的。隨著邊疆的向西推進,美國人一次次地進入荒野,將其征服,並建立文明的國度,這給美國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活力。
與此同時,在經常遷移的拓荒環境中養大的兒童會有更強好動傾向,他們又會感染他們的子女要求變革。因此邊疆對於美國民主精神的強化與傳承有著重要作用,正是因為每個人都能夠大聲表達內心的真實訴求,通過變革來促進社會的進步,才促使自由民主與開放的風氣一代代繼承與發展。
可以說,邊疆特性至今仍在影響著美國人的行為與社會環境,而這個社會環境的關鍵特徵是保證人們的社會地位與經濟地位存在流動的可能性。
因為在拓邊的過程中,人人都有可能變得富有,並通過經濟地位的提升來改變社會地位,所以原有的階級界限並沒有太大意義,社會的流動性得以大大加強。正是因為人人都有「翻身」的可能性,故而人人都有平等對待的權利,這也是對於《獨立宣言》最好的實踐。
二.對精神邊疆的界定
邊疆並非隨著美國西進運動的結束而告一段落,相反,邊疆的理念仍然在不斷發展與延伸。在特納的「邊疆理論」之後,許多歷史學家深受影響並進一步研究這一理論的價值。
有歷史學家指出在1960年,美國總統肯尼迪提出了「新邊疆」的概念,他在接受提名演說中指出,「我們今天站在新邊疆的邊緣。這是60年代的邊疆,充滿吉凶難卜的機會和危險的邊疆,充滿希望而又遍布威脅的邊疆」。
肯尼迪此處提到的「新邊疆」可以理解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太空與科技發展的新機遇。阿切爾·赫伯特在《邊疆:美國國民性的靈感》中指出邊疆精神一直是鮮活的,因為美國人在不斷探索人工智慧、社會和政治的新邊疆。
因此,關於西部的定義還在不斷變化中,往往跨越國界,擴展到其他大陸,甚至第三世界和所有不發達的國家與地區都被看作美國的西部,以及外太空或虛擬空間都被視為待開墾的邊疆。
總之,邊疆的精神內涵不斷被延伸,也不僅僅局限於領土的擴展,甚至可以進行文化邊疆、科技邊疆、政治邊疆的多重解,而作為人類內心精神層面的探索,「精神邊疆」的概念很少被提及。
「美國作家的想像是在廣闊的空間里形成的,因此在美國的經典文學作品中,這種想像將一再回歸廣闊的空間(埃利奧特19)」,正是對這片不可知的精神荒原的探索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美國文學。
羅小雲在《美國文學研究》中指出「梭羅在題為『行走』(Walking)的演講中認為西部象徵著『絕對的自由和荒野』,『是我們穿越內心世界和理想王國的所愛之路』」。
美國神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種西部神話,它將整個西部邊疆看做上帝恩賜的希望之鄉,給人提供逃避文明世界和舊文化傳統的約束,開始新生活的機會。神秘的美國賜予人們的遠不止這些自由和平等的理念,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
精神邊疆本質的內涵包括對於自身潛能的發掘,對於自我認知的深入探索,對於自然的敬畏與親近以及對於自由的無限渴望與追求。
接下來的兩部分將通過研究美國文學作品中最典型的作品《紅字》、《白鯨》和《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森林、海洋與河流所代表的精神邊疆,探尋美國文化中人們心靈的凈土與依靠以及內心深處自我價值的實現,解讀不受污染的「精神的世外桃源」。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