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宮殿建築之美(上)

劉敦楨先生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中將中國古代建築藝術歸納為四個方面:

第一,組群建築的藝術處理。其中包括總體布局和規劃,建築的高低起伏的變化。大組群的建築形象,猶如一幅中國的手卷畫。

第二,單體建築的藝術加工。對單體建築從整個形體到各部分構件的藝術加工,達到建築的功能、結構與藝術的統一。

第三,建築的室內裝修。建築的室內裝修作為建築整體的一部分,或奢侈繁細,或質樸簡潔,亦成為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四,建築的色彩。中國古代建築的色彩,體現於牆體、屋面、柱、門窗,以及最能反映古代建築色彩特點的建築彩畫。

談中國宮殿建築之美,其內容不外乎以上四方面。我們今天選擇紫禁城作為範例來講,原因是:紫禁城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它集歷代宮殿建築之大成,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的典範;紫禁城還是中國古代皇宮的唯一完整實例。

  • 紫禁城在北京城的位置

  • 紫禁城位於北京城的中軸線上。北京城的中軸線,以紫禁城為中心向南北延伸,南至北京外城永定門4,600米,北至鐘樓北側城牆3,000米(北京城的北城牆),構成了近8公里的南北中軸線。南半部從紫禁城的正南門午門向南經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千步廊、大明門(清代名大清門),至內城正南門--正陽門,形成了一條長1,500米的天街。沿著南部軸線的兩側,在宮城南分別設置了祭祖的太廟和祭五穀的社稷壇。在天安門外千步廊兩側,設置了各部、院的衙署。

    紫禁城在北京城的位置

  • 紫禁城的布局

  • 紫禁城佔地72萬平方米,城牆高10米,四面各開一門,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環繞。總體布局以軸線為主,左右對稱;根據朝政活動和日常起居的需要,分為南北兩部分,形成了宮殿建築外朝、內廷的布局。

    外朝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和朝廷處理政務的地方,建築氣勢雄偉,體量宏大。外朝區域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周圍廊廡、門、閣、樓等合成寬廣開闊的庭院,佔地面積80000平方米。三大殿區的東邊設文華殿,西設武英殿,橫向排列。

    內廷區域以皇帝、皇后居住的乾清、坤寧宮為中心,妃嬪居住的東西六宮,皇子居住的乾東、西五所,皇太后居住的慈寧宮、壽康宮、壽安宮,太上皇居住的寧壽宮,形成多座院落的組合。另有花園、戲台、藏書樓等文化娛樂、宗教活動等設施。內廷建築布局嚴謹、封閉,建築形式多樣,裝飾華麗,體現了皇家建築的豪華而規整的風格。

    紫禁城建築布局

  • 禮在紫禁城建築中的體現

  • 禮是人們一切行為的規範,歷代帝王均尊崇禮教。禮在建築中的體現就是建築的等級制度。

    都城的規劃中最重要的是選擇中的方位。禮認為中為最尊貴的方位,「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禮也」。《呂氏春秋·慎勢篇》言「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周禮》言「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途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擇中立宮就成為歷代帝王規劃都城時所遵循的原則。紫禁城是北京城的中心。

    《周禮》有「三朝五門」的記載。三朝為外朝、治朝、燕朝;五門為皋門、雉門、庫門、應門、路門。紫禁城與「三朝五門」相對應的是大明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也有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乾清門之說)。

    《周禮》有「前朝後寢」、「六宮六寢」的記載。與此相應,紫禁城劃分為外朝、內廷兩大部分,內廷有東西六宮。

    《周禮》有「惟王建國,辨方正位」的記載,「國」指國都,「辨方」即以君面南臣面北為禮。紫禁城裡前三殿、後三宮以及各宮院的主體建築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

    單體建築也同樣受禮的制約和影響。三大殿庭院中共有二十六座建築,大致分為九個等級:

    第一等 太和殿

    第二等 保和殿、太和門

    第三等 中和殿

    第四等 三大殿庭院四角設置的祟樓

    第五等 體仁閣、弘義閣

    第六等 三大殿庭院中九座殿宇式大門

    第七等 三大殿庭院中的太和殿南廡,保和殿東西廡,中左、右門相鄰的小廂房

    第八等 體仁閣、弘義閣南值房

    第九等 左、右翼門

    下面解析前朝這組等級嚴整的宮廷建築:

    1.太和殿

    太和殿自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建成保存至今已有310年。太和殿作為中國宮殿建築的代表,是我國現存古建築中規模最大,建築形制、裝飾與陳設等級最高的殿宇。太和殿在明清時期是皇帝舉行大朝會的場所,「每歲元旦、冬至、萬壽三大節及國家有大慶典,則御殿受賀」,皇帝登極、命將出師也多在此殿舉行。

    太和殿是「九五之尊」的大殿,其形制從上到下,從裡到外,均採用最高等級的做法。面闊九間,在建築高度自庭院地平到正脊上皮,高35.05米,符合「以高為貴」的說法。屋頂是重檐廡殿頂,其檐角脊飾除按照清琉璃瓦的規定,檐角走獸九件,還破格增加了「行什」的脊飾。「行什」在《清式營造則例》中稱之為猴。「行什」位於屋頂上,身有雙翼,很似傳說中的雷公或雷震子,取消災免禍,用於防雷的涵義。因排行第十,故稱「行什」。真人領先,行什殿後,屬於「走九」的最高一級,是古建築屋頂的孤例。

    太和殿脊獸

    太和殿的斗栱也是明清斗栱的最高形制--溜金斗栱,在清代建築中屬一種特殊的斗栱:下檐為單翹重昂七跴斗栱,上檐為單翹三昂九跴斗栱。

    太和殿的外檐別具特色。正面七間和背面中三間滿裝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門,朝會大典時,前後檐的十間大槅扇全部敞開,使殿庭之間形成既有區分又融為一體的氣氛。該殿門窗上,邊挺和抹頭的縱橫搭接處,除用榫卯結合外,並加釘銅製鎏金的角葉,角葉上鐫刻雲龍,金碧輝煌,十分壯麗。它既是木材交接處的加固構件,又富有裝飾藝術,稱為金扉、金瑣窗。前檐的盡間和梢間安裝四抹菱花窗,龜背錦琉璃檻牆。

    其他,如殿內藻井、坐龍天花、金龍和璽彩畫、三層漢白玉石須彌座形式的台基以及台基周圍的龍鳳紋飾望柱等等,也都是最高等級的裝飾形制。太和殿廣場御路兩側嵌有石質儀仗墩也與眾不同。

    三大殿三台下層須彌座雙層上下枋

    2.太和門與保和殿比太和殿略低一級。保和殿採用減柱造的做法,面闊九間,殿內減柱為四間。斗栱上檐為單翹重昂七跴斗栱,下檐為重昂五跴斗栱。建築高度(從庭院地平到屋脊)29.5米,比太和殿低5.55米,屋頂為重檐歇山頂,比太和殿略低一級。清代殿試在這裡舉行。

    太和門由於是外朝正門,形制與保和殿略同,重檐歇山頂,突出了太和殿的最高形制。《周禮·冬官·考工記》很重視門阿之制,即宮門屋脊的高度。太和門台基是單層漢白玉須彌座,高3.44米,高台上環以白石欄杆,雲龍望柱頭。門前青銅獅子一對,高4.36米,體現出朝門的氣魄。

    太和門

    3.中和殿

    中和殿位於太和殿、保和殿之間,明初始建始時稱華蓋殿。《晉書·天文志》載:「大帝上九星曰華蓋,所以覆蔽大帝之座也。」華蓋殿布置在奉天殿之後就是根據星辰位置而定的。明嘉靖四十一年,改華蓋殿為中極殿,清順治二年定名為中和殿。

    為了避免三座大殿的雷同,中和殿採取了亭式做法。根據《大戴禮記》所述的明堂輪廓,做成正方形平面,殿身縱橫各三間,這就是所謂的「明堂九室」。周圍設迴廊,屋頂用四角攢尖頂,頂上安裝銅質鐫花鎏金圓寶頂。四面不砌牆,滿設門窗,以利採光,以附「向明而治」之意。中和殿四面明間都裝槅扇,惟南面為了配合太和殿的需要,滿裝槅扇,但只在明間安裝簾架,以體現「明堂九室而有八牖,宮室之飾,圓者像天,方者則地也。明堂者,上圓下方」的理論。

    4.崇樓

    中國古代宮廷建築講究「四隅之制」。「四隅之制」是《周禮·考工記》中高等級建築的一種作法,後為帝王之家使用。古代稱四隅為「地維」或「四維」,即「東南巽,東北艮,西南坤,西北乾」,其理論依據是 「天圓地方,天有九柱支持,地有四維繫綴」。

    古代建築運用四隅的形制不多見。據記載,唐代大明宮麟德殿、北宋東京汴梁宮城、宋代山西汾陰后土廟是有角樓的。現存的山東泰安岱廟、北京紫禁城有角樓。紫禁城不僅城隅有角樓,在外朝三大殿院四角的還設有祟樓,其建築形制很高。崇樓屋頂為重檐歇山式,裝修為三交六椀菱花窗,在勘查其隱蔽部位時還發現,該建築在早期為龍草和璽彩畫。

    故宮崇樓

    5.體仁閣、弘義閣

    體仁閣、弘義閣是太和殿的兩廂,始建時稱文樓、武樓,嘉靖四十一年更名文昭閣、武成閣,清順治二年稱體仁閣、弘義閣。

    該閣為青磚台基,用二十四氣望柱,御路雕飾雲紋,裝修為直欞窗,彩畫為龍草和璽(與崇樓一致)。由於它是太和殿的兩廂,在形體上與太和殿既要有主從,又不能相差太大,因此做成樓閣形式:中腰設腰檐,出平座,屋頂為單檐廡殿頂。這種做法既增加了兩閣的建築高度,又不越制,其高度達到23.8米,比太和殿低11.5米,相當於太和殿高度的68%,兩閣高度與庭院寬度之比為12%,達到了庭院寬闊,兩廂又不渺小的效果。

    體仁閣

    弘義閣

    九種依次遞減的建築形制,不僅符合君臣、上下之禮,而且還取得多樣統一的藝術效果。從中可見「禮」紫禁城建築總體設計思想的理論基礎。建築布局、規劃思想、裝飾藝術等因素與「禮」是形和神的關係。所謂取其形易,得其神難,建築也是這個道理。

    弘義閣

    未完待續 ... ...

    了解更多中國古建知識歡迎關注「哲匠之家」微信公眾訂閱號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中國在利益爭奪戰中的驚人智慧
    專家:特朗普或揭開美軍封印 中國將遭重兵圍堵

    TAG:建築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