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優秀父母的「無為」和「有為」

優秀父母的「無為」和「有為」

劉翔平 2010年01月18日 18:32我要說兩句

為什麼許多家庭中親子關係緊張?為什麼一些孩子小時候溫順乖巧,長大後卻變得非常任性粗暴?為什麼一個學習不錯的孩子淪為一個整日沉迷於網路不回家的不良少年?為什麼有的孩子對父母的教養和付出不僅不感激,反而牢騷滿腹?這些都可以從家庭教育中的不合理想法中找到原因。想法一:家長努力了,孩子的成績就「必須」得跟上心理不健康的家長主要是認知不健康,即用以偏賅全式的、主觀的思維方式強加於客觀現實。很多焦慮的家長腦中都有這樣一個不合理的信念,這就是:我努力了,所以我的孩子的成績就「必須」得跟上。當孩子成績落後時,家長努力想辦法幫助孩子補課,或者批評教育孩子,要求其努力改正身上的不良行為,這都是正確的。但是,要求孩子「必須」得跟上就值得商榷了。一天,一個婦女前來諮詢,她的孩子有腦癱病史,直到七八歲才能說簡單的話。她本人曾因為政治問題被勞教,孩子被送到專門機構收養。現在,孩子在語言記憶方面稍有進步,能表達自己的想法,也認識了一些簡單的字,但在精細動作和簡單的推理方面嚴重落後,不能理解稍微複雜和抽象一點兒的問題,尤其是數量關係方面的能力最為落後。可是,這位婦女似乎過於樂觀,堅持認為自己的孩子有能力上正常學校,並一再重申孩子一上午就學會了10以內的計算,她問孩子五加三等於幾,孩子脫口而出等於八。我當場問孩子:「如果你有兩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一共有幾個蘋果?」孩子回答說是一個。我告訴孩子的母親,孩子是用記憶來計算的,他還沒有能力理解數量關係,是因為條件反應和死記硬背使孩子記住了語言,所以,他知道10以內的加法。我建議孩子去特殊學校,但這位婦女堅決不同意。問題不在於孩子是否去特殊學校,而是母親有偏見,不肯正視現實問題,她固執地相信,經過努力,孩子的智力和學習能夠跟上正常人。她還一再問我:這樣的孩子是不是得出國,接受國外的教育就好了?她的這種相信孩子有希望、有機會和正常人一樣生活和學習的願望令我佩服,但它是主觀的,是一廂情願的,也不符合實際情況。孩子是特殊的個體,也是世界上唯一的個體,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有些孩子在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方面就是與同年齡人有差異,甚至出現嚴重的落後,無論你如何努力提供教育的機會,他的成績還是不及格,還是和同年齡人有明顯的差距。落後永遠是存在的,不及格也是必然要存在的,總有一些人成為不及格的人,如果這個人正是你家的孩子,你儘管可以努力地幫助他學習,為他找家教,為他補課,但是,你不能保證你的努力必然有效,也不能保證孩子一定會有大的改變。學習本身有其規律,人的能力的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你只能希望你的孩子學習有進步,但不能認為只要我付出了,那個美好的願望就必須實現,而且一定要實現。其實,作為家長,你只能改變自己,你能做的只是給孩子提供最佳的教育環境,給孩子找家教,報學習班,鼓勵孩子戰勝困難,但是即便做了這一切,仍然不能保證孩子一定學習成績好。學習成績取決於孩子自身的努力和基礎,取決於大腦的成熟和發育程度,取決於注意力的專註與否,取決於邏輯思維能力和閱讀能力,這麼多複雜的因素不是家長可以控制的。面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家長的力量是有限的,雖然有無數家教成功的例子,但更多的是無人問津的家教失敗個案。所以,家長在努力想辦法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的同時,最好要降低姿態,不妨希望自己的努力取得成效,期望付出得到回報,而不要走極端地認為自己的努力必須得到回報,孩子的成績必須跟上班級的進度。其實,只要孩子有一些進步,家長就應當滿足。想法二:孩子成績不好,這輩子就完了家長對孩子學習成績的一切焦慮和擔憂都是因為有一個大前提,即在這個競爭的社會,如果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前途就註定完了,這輩子就完了。這句話是未經檢驗和認真分析的,看上去合理,但實際上卻是許多消極情緒的來源。首先,其不合理性在於,「這一輩子」和「前途」這兩個字眼實在很難說得清楚。我們知道,人的前途是很長遠的和不確定的事情,作為家長很難預料孩子的前途。我有一個朋友,他的孩子上了中學後就開始迷戀電腦遊戲,注意力不能集中,雖然智力優秀,但就是不往學習上用。星期天大家都補習功課,只有他獨自一個人騎著自行車逛遍整個城市。每次玩兒籃球,其他人都回家了,球場上只有他一個人,在昏暗的燈光下繼續玩兒。他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為這個獨生兒子費盡了心思,與學校配合做工作,向各種專家求助,但這些努力似乎只是家長的一廂情願,對孩子一點兒作用都沒有。後來,孩子又迷上了網路遊戲,開始整夜不回家。打罵不管用,表揚與鼓勵還是不管用,最後,家長不得已只好放棄了努力。多年過去了,我偶然在地鐵站遇到了這個朋友,不經意地聊起了他的兒子。他告訴我,他的兒子變化很大,與從前判若兩人,初中畢業後在家待了有兩三年左右,後來,無事可做,便出去打工,在一家電腦公司賣電腦,因為他的電子遊戲玩得好,各種遊戲都精通,銷售業績非常突出。老闆非常重用他,現在讓他當一家電子遊戲軟體店的經理。他還神秘地告訴我說,兒子現在掙的錢比老兩口工資加在一起還多。這些年來,兒子的性格也變得溫和了許多,待人接物都很有禮貌。他到現在為止也不明白,兒子為什麼就開始懂事了?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就是客觀成長的力量,孩子自己是會成長的,他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本能。有時,我們越是著急,越是恨鐵不成鋼,就越是適得其反。所以,作為家長,我們有無數理由對於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進行說教和幫助,有權力批評一個不那麼用功的孩子,但是,我們不能對孩子的前途進行所謂的預言,因為這種預言是不保險的,一個人的前途是無法預測的。當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時,我們甚至也不能預測說,這個孩子將來也不可能學習好了。我們知道,一個人是不斷變化的,一個人年輕時不愛學習,可能成年後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性,並且知道了為什麼學習,可能會選擇新的學習道路。退一步說,即便是孩子從事了一個平凡的職業,難道就真的那麼可怕嗎?當一個普通工人就是世界末日的來臨嗎?如果這個邏輯成立的話,天下凡是從事普通工作的人都應當無法活下去。其實,沒有上大學,沒有所謂的好工作,並沒有那麼可怕。無數人辛苦地勞動,幸福平凡地生活著,沒有抱怨,沒有牢騷。我們的現實社會鼓勵人人都要成功,這種成功教育有其好的一面,能激勵人們去奮鬥,努力進取,但是它也有其消極、不利於心理健康的一面。因為社會資源是有限的,由於現實條件的制約,不可能人人都有機會成功。一個人當了冠軍,意味著其他人只能得到亞軍。所謂成功就是以人際間的比較,以其他人的失敗來襯托成才者的光環。如果大家都成功了,成功就不再是人人追求的目標了。一味地追求成功,就會使人害怕失敗。一個以成功為生活唯一目標的人,一定會過著索然無味、焦慮不安的生活,因為他害怕丟掉這個好不容易才到手的位置。所以,我們看到一些成功者並不快樂,而是疲憊不堪,有的甚至有嚴重的心理障礙。在此,我們並不是提倡家長不要讓孩子成功,或者是說成功有害,而是主張家長不要盲目地相信所謂成功教育的理念。成功可以是我們力求的目標,但不能作為人生的唯一目標,人生是多彩的,需要成功,但也需要其他的內容。想法三:大人的話,孩子「一定」要聽一天,一個父親帶著孩子前來諮詢,他談到孩子的問題時,慷慨激昂,剋制不了自己的情緒。他說:「我是部隊的營長,全營那麼多的人,我能管得服服帖帖,無數個不聽話的戰士,都讓我教育過來了,我怎麼就管不了一個10歲的兒子?我不信我就制服不了他!」他的孩子不愛學習,經常不完成作業,有時還曠課,老師經常找家長,這讓他這個當家長的覺得很沒面子。測驗發現,孩子的智力優秀,學習能力優秀,但是具有強烈的逆反心理。孩子對我說:「最恨的就是爸爸和奶奶,因為他們倆只知道批評我。我上課時經常不聽講,畫小人,小人拿武器對奶奶進行射擊。」他還跟我說:「我就不怕他(父親)打我,有時,我明明做了作業,在放學的路上,就撕下扔掉,我故意氣他們,讓他們打我。」看來,這個孩子現在已經有了一種強烈的、變態的報復心理,只要看見家長生氣,他的心裡就會非常痛快,哪怕是以身體的懲罰為代價。家長的行為來自一個邏輯前提,即「我是父親(母親),我就是權威。我就是說了算,你必須聽我的」。可事實上,家長的這種權威是值得懷疑的。在許多情況下,大人的話是正確的,因為孩子不成熟,所以必須接受成年人的看護和教誨。但是,如果我們認為孩子必須聽大人的話,一定是我說什麼,他就要做什麼,則是走極端的思維方式。首先,孩子是有自己的願望和想法的獨立個體。我們不能強迫孩子做他不願意的事情,也許你認為孩子不願意做的事情是應當做的,是對孩子有益的,但這只是你自己的想法,孩子未必這樣看問題。所以,你最好是說服孩子接受你的觀點,而不是強迫他。如果你具備了這種大度和豁達,當孩子有時不聽你的話時,你就不會感覺到傷害了自尊,你就不會大發雷霆了,因為你沒想控制孩子。如果你抱著「孩子是我養的,必須聽我話」這個不合理的想法要求孩子,你很容易受到挫折,你會經常因為控制與反控制、虛假的自尊而糾纏於服從和反抗的怪圈中,反而離要解決的問題越來越遠。就上面我們介紹的個案來說,家長要解決孩子的作業問題的初衷是正確的,但由於採取高壓政策,結果事與願違。其次,有些孩子逆反心理較強,存在著反控制心態。這種反控制體現了控制的慾望:「你想控制我,沒門,我還想控制你呢,看誰能斗過誰?!」如果一個專制的家長面對一個怯懦的孩子,似乎麻煩少一些,但更大的麻煩是培養了一個無主見和怯懦的人。而一旦專制的家長面對一個有主見的、意志同樣堅定的孩子,一個不服從管教的孩子,則會形成一個權力的爭奪。不是每個孩子都有自覺順從大人的個性,對於這種個性,家長要有充分的認識。事實上,一個強硬的家長往往遺傳了一個強硬的孩子,家長越是專制,孩子反控制的可能性越大。所以,要求孩子必須無條件服從家長,是不現實的,因為它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了防止家長自身因為孩子不聽話受到自尊心的打擊,為了防止孩子反抗而導致家長情緒失控,作為家長,我們最好冷靜地告訴自己:「是的,作為家長,我希望我的孩子聽從於我,按照我的意見去辦,我甚至十分願意孩子處處聽我的話,我說東他不能往西,但是,我知道,這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要求孩子聽話的同時,我也作好了準備,他有時會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做事情。對於這個現象,我並不感到意外。」家長的「無為」與「有為」天下太多的家長平時不管孩子,只忙於自己的事情。確切地說,是為自己的事情而焦慮不安,失去了愛的能力。當孩子學習成績正常、行為正常時,他們無憂無慮,可一旦孩子出現學習的波動和不良行為時,他們就會驚恐萬分,產生過度反應。他們恨不得一下子解決所有的問題,充當一個救火隊員,或者是一個靈魂的改造師,以情緒化對待孩子的問題。其實,在這個時候,家長經常是無能為力的。當孩子已經犯錯誤時,矯正與教育是很困難的,而且要花費很大的代價。家長這個時候的「有為」恰恰有可能起到反向的作用。此時,不妨無為一些,反應不要過激。如果一個孩子已經學會了吸煙,再去矯正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這意味著孩子已經接觸不良朋友,並受其影響。這時候,過分批評和責備,反而有可能使孩子自暴自棄。而當孩子沒接觸不良朋友,沒有學會吸煙時,家長的教育和以身作則是非常有用的,可以起到預防的作用。那麼,哪些方面家長是大有可為的呢?第一,在家庭氣氛的調節方面,是大有可為的。家長平時要善於為家庭製造歡樂和幽默,給家庭帶來歡歌笑語,創造祥和安逸的家庭氣氛,夫妻和睦,鄰里和諧。第二,在塑造自身的積極品質方面,家長是大有可為的。創造良好的家庭氣氛,家長首先自身要快樂,要積極樂觀地度過每一天。家長要具備樂觀的能力和積極的個性,要熱情、慷慨、仁慈、公正、善良、輕鬆、幽默、主動、寬容,總之,具備的優秀品質越多越好。第三,在具體的學習任務和課外活動上,家長是大有可為的。如讓孩子參加游泳班,練習踢足球,幫助孩子提高學習能力,制定閱讀計劃,鼓勵孩子參加奧林匹克數學競賽,指導孩子寫周記等。總之,在各種課外學習上,家長可以投入精力和物力,盡最大力量幫助孩子學習,豐富孩子的視野。家長的這三個大有可為,可以預防矯正他們的「無為「。因為家長在「有為」之後,孩子出現問題的可能性會少一些,教育中出現消極情緒的機會也會少一些。來源: 原載於《心理與健康》2008年第6期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離婚女其實很優秀
優秀的人,都是與眾不同的
[原創]優秀家長感悟:最好的教育,其實是放棄教育

TAG:父母 | 優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