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安倍勝選有可能對中國做正式道歉嗎?

文/張殿成

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隆重舉行。這也是首個中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儀式上發表講話時強調,歷史不會因時代變遷而改變,事實也不會因巧舌抵賴而消失。南京大屠殺慘案鐵證如山、不容篡改。

不過,對於中國高調舉行首個國家公祭日儀式,日媒對此反應冷淡。日本政府至今尚未正式表態。遍尋日本媒體,僅《東京新聞》網站在相關消息中間接提到一句:對於在大屠殺中死難者的具體數字,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稱「有各種看法,尚未斷定」。

實際上,對於日本發動的那場戰爭的侵略性質和它應負的責任,歷史早就作出了結論。但日本長期以來的做法是,承認這種行為的存在;否認政府與之有任何干係。中曾根康弘時期的日本穩步大臣藤尾正行,就公開宣稱「1910年日本吞併韓國,責任在韓方,並對南京大屠殺和東京審判提出質疑」。否認侵略歷史,讓日本與鄰國交往時陷入孤立。歷屆韓國領導人都指出,正是由於日本刻意美化殖民戰爭史,才阻礙了兩國關係走向信任與和解。中國政府也多次表示,日本只有正視歷史,以史為鑒,才能面向未來。

為何鄰國如此在乎日本的悔改?其實道理非常的簡單,因為日本對他們的傷害實在太過刻骨銘心。從1895年到1945年,50年間,日本推行殖民掠奪政策,並殘酷鎮壓當地民眾。當時的日本帝國極其野蠻、兇殘:大批女性遭矇騙或綁架,被迫充當日軍「慰安婦」。而對外國戰俘,日軍不僅施以虐待,還將其作為奴工使用。在中國,臭名昭著的731部隊拿戰俘和平民做人體試驗,在南京更是慘無人道的進行屠城,這些歷史事實和傷痛長久地存留於幾代人的記憶里。

然而,對於這段歷史,日本的解讀卻大相徑庭。戰後初期,就有日本政客公然讚美他們的「大東亞共榮圈」,視其侵略活動為「解放亞洲的壯舉」。隨著日本經濟快速發展,這種否認和美化侵略歷史的行為也越來越離譜。尤其是安倍晉三再次執政後,日本國內颳起參拜靖國神社的「拜鬼」風潮、修改歷史教科書的「翻案」風潮和「修憲」風潮。這些荒謬的右翼言行,既是安倍個人右傾保守政治理念的自然流露,也是日本政治生態和社會環境日趨保守化、右傾化的反映。右傾化的社會環境,又成為滋生保守政治勢力的土壤。

日本第47屆眾院選舉自民黨再一次勝利,安倍有了新的四年任期。對安倍而言,要推動政治右傾化、解除憲法束縛、擺脫戰後體制、實現軍事大國夢,就需要從精神上喚起日本社會對昔日「帝國輝煌」的鄉愁,激發民眾的「民族自豪感」。為此,否認和美化侵略歷史,卸掉歷史包袱將繼續成為安倍式「正常國家化」戰略的必由之路。不能不擔心的是,安倍會以選舉民意為後盾,再度參拜靖國神社,藉此強化與周邊國家的對抗力度,把日本與鄰國的矛盾拉升到國家意志較量的層次。

然而,安倍如果這樣做又必然踩到國際社會劃定的紅線,關於「安倍經濟學」的推進問題也是無法迴避的,這是安倍必須面對的客觀現實。「安倍經濟學」的短期效果大於長期效果,且具有負作用。數據顯示,日本GDP已經連續兩個月呈現負增長,出口幾無增長且消費疲弱,而日本央行購買的資產價值超過了經濟規模的10%。英國媒體指出,通過大量印鈔和舉債以拉抬日本走出長達20年通縮與停滯的「安倍經濟學」不但毫無成效,反而正在走向災難,其結局恐怕是通脹性蕭條。

「重政治、輕經濟」是導致2007年安倍黯然下台的重要原因。不過,安倍在過去二年時間裡並沒有真正汲取教訓,把施政重點置於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上。而是全力以赴以安保戰略、防衛政策為突破口推動「正常國家化」,對鄰國採取強硬的對抗政策。日本國內雖然也有反對的聲音,認為安倍政權沒有與亞洲國家搞好關係,但目前來講,這種聲音比較弱。

可以預見的是,安倍勝選後將繼續採取強硬的對華政策。除在安全、歷史問題上繼續挑釁外,安倍還將圍繞釣魚島爭端進一步加大投入。據悉,2015年度日本防衛預算總額將超過5萬億日元,創歷史新高,這是日本防衛預算連續第三年增加。增加的防衛預算將用於強化日本的海上監視和離島防衛能力。安倍內閣將繼續通過加強美日同盟關係,同時緩和日韓兩國間緊張局勢,強化對中國的戰略牽制。由此可見,在安倍執政期間,在歷史問題上向中國作出正式的道歉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佛教引進到中國之後,中國教育就分成兩個系統
手把手教你8塊錢喝遍全中國
當今中國十大城市
新中國三大獨臂將軍,潰爛生蛆不用麻藥鋸手臂,官至副總理

TAG:中國 | 道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