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的學生會討厭語文,害怕語文考試
為什麼我們的學生會討厭語文,害怕語文考試
葉開
1.語文也不是一門「科學」,而是一門人文綜合學科
語文不是特殊行業或特種行業,語文也不是「科學」。語文是一門人文綜合學科,以語言文字為學習歸旨,以各種不同門類的古今中外文學和文化經典為學習根本。語文教材要以人為本,選入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經典名作。
「語文是一門科學」不是新鮮說法,而是一種陳腐的觀念。這種觀念以工具理性和功利主義為教條,認為語文的教、考、評各個方面都要標準化、定量化。標準化的結果是排他性,語文變得僵化無趣。而僵化無趣與語文的本質特點背道而馳。
2.現行的語文考試模式,根本無法檢測一名學生真正的語文能力
如果一名語文教師不尊重語文這門課程的人文性和綜合性特點,不能擺脫語文教材的束縛而帶領學生一起閱讀文學和文化經典,不培養閱讀習慣,不積累閱讀經驗,則無論怎麼給學生布置作業,無論做多少習題,考試成績總是上不去的。實際上,現行的考試,過分強調科學化,乏味無趣,並且狹隘呆板,無法真正測驗出一名學生真正的語文能力和水平。
把考試成績作為語文學習的一種絕對化評估,本身就是一種極大謬誤。而通過「科學化」的定位,把量化標準作為單一手段,更是對語文這門課程的破壞。即便從考試角度來看,語文成績也不能通過布置大量作業而得到提高。語文學習沒有捷徑,只能通過大量有效的經典閱讀來實現。
要測出一名學生語文水平的高低,只需請他們寫一二篇文章就行了。一名有經驗的專家學者閱讀了文章,就能判斷出這名學生的語文水平,用不著「標準化」、「量化」,更不必給出標準答案。
3.語文花的時間最多,卻收穫最小
很多語文教師非常敬業,佔用很多教學時間,布置大量語文作業,忙得團團轉,披星戴月多辛苦。他們忙得一年到頭難得讀一二本好書,教學成果卻很不如意——語文這門課程,花的時間最多,卻收穫最小。種下了西瓜,收穫了芝麻。種下了小貓,收穫了魚骨頭。孩子本來擁有的童真、幻想,孩子的人性養成,人文滋養,全都如水滲入沙地里一樣,消失了,剩下的只是「科學」的荒漠。
4.學生不愛學語文有語文教材的問題,也是教師自身的問題
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有一條十分荒謬的「讀透」「吃透」的觀念。對一篇重點課文必須「教到底」,作者想什麼,文章表達什麼中心思想,全都面面俱到地教給學生。而實際上,一篇真正的好作品,你是吃不透的,你只能吃到一點點,編教材和教學參考書的那些人,也只能吃到一些邊角料。一部《老子》兩千五百多年來,研究文章成千上萬,一部《紅樓夢》三百年來催生了無數的猜想,浩如煙海的研究專著,哪一位專家敢說自己「吃透」了?吃透是不科學的,語文本來就不是科學,吃不透。
比如你是一位餐館老闆,顧客進來點了一條松鼠桂魚,你端一盤魚骨頭上桌,還硬要顧客臉帶微笑、心情愉快地吃掉,還強迫他們違心地歌頌這盤垃圾。可憐的小顧客們即使是因為受到恐嚇,內心充滿恐懼,也很想把這些魚骨頭吃進去,但他們的身體會本能地產生「噁心」感,這種自然的排毒反應是無論如何也控制不住的。
語文也是一樣,如果把大量的垃圾作品硬塞給學生,學生雖然不敢直接反抗,但他們會本能地產生「噁心」以至於「嘔吐」的反應——他們會厭惡語文課本,厭惡語文課堂,厭惡語文教師,厭惡語文考試。
現在的學生不愛學。其實,學生不愛學,這不是學生的問題,而是教師自身的問題。同時,也是教材的問題,教法的問題,考試的問題。這些問題綜合起來,幾乎是語文的全部問題。
——摘自《中國教育報》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