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和他的教育思想
在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有兩個集大成的人物。如果說春秋時期的孔子是上古文化的集大成者,那麼宋代的朱熹就可以被稱為是中國近代古文化——宋代理學的一代宗師和偉大的教育家。
朱熹出生於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死於(宋寧宗慶元六年(1200年)祖籍是安徽徽州(今江西婺源)。他的父親朱松,是北宋著名理學家二程(程顥、程頤)的再傳弟子,羅從彥的學生。這位父親在朱熹還是個孩子時,就用正統的二程思想對他進行教育,這對於朱熹成年後的思想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朱熹18歲又考中了進士。從那時起,一直到他69歲徹底罷官還鄉的50年間,朱熹曾被5次任命在京外做官,但為官的時間加一起,也不足是年。在他66歲那一年,曾被任命為宋寧宗的侍講官,但也僅僅不過是40天的時間就被免去了職務。在剩下的40多年裡,朱熹幾乎一直是從事教育和著述的工作。
朱熹一生熱衷於教育事業。在他從政的10年中,每到一處,除了處理政務外,就是辦學校,並親自講學。例如,在他任知南康軍時,重修了北宋初年建立的白鹿洞書院。他自任山長,並親臨課堂為學生上課。他制定的「白鹿洞書院教條」,成了後世各代書院學規典範。他的教育思想,對宋代以至後世的文化教育,都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
朱熹把整個學校教育劃分為小學、大學兩個階段。提出按照不同的年齡分段,規定具體的教育內容。他認為,8歲到15歲是小學階段。學生在這個時期的主要任務是打好基礎。教育的內容重點是「學其事」。就是通過日常生活來體會倫理綱常的教育實質。在道德品質方面,要學習如何面對與國家、父母、兄弟、朋友等關係的問題。在文化知識方面,要學習禮、樂、射、御、書、數等知識。他還說:「兒童長到八歲,不論是王公貴族之子,還是黎民百姓的後代,都有進入小學,接受基礎的道德與文化知識的學習。」
15歲以後,學生應升入大學階段學習,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掌握「修己治人」之道。教育的內容主要是「明其理。」若按著朱熹《大學》一書中的講法,就是格物、致和、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朱熹認為個人的自我修養與自我更新,對社會變革有著重要意義。因為一個人只有首先尊重自己,然後才可能關心他人。
朱熹還認為,中國的教育包含有兩個方面的內涵。一方面是學校教育,它涉及到教師、學生、教材等內容;另一方面則是社會化的教化,這種教化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並且對人類的行為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因為這種教化不僅作用在家庭之中,而且學校里的教師、政府中的官員,都在有意無意之中採用這種方法。
朱熹還提出了許多教學上的原則和方法。例如,他強調在啟發學生的思維的過程中,一定選擇好的時機。他就好比是種莊稼,在種子即將發芽,只欠一點雨水時,幾時地澆上一些水,這棵小苗就能一點一點茁壯成長起來。教人也是一樣,要在日常生活中由小到大,由近到遠,由淺到深,讓學生逐漸領悟其中的道理。
一是循序漸進。是說讀書要有次序,方能見效。不能好高騖遠求速效,必須打好基礎;
二是熟讀精思。是說讀書必須反覆熟練。只有熟讀才能達到「精」的程度。也就說「讀書千遍,其意自見」的道理;
三是虛心涵泳。是說讀書時要胸懷若谷,精心思慮。要一字一句的平心去讀。只有這樣,才能如實地體會作者的原意。不能固執己見,牽強附會。
四是切己體察。是說讀書時不能只停留在看懂書中的意思。還要聯繫實際,聯繫自己。
五是著緊用力。是說讀書人要有一股頑強、刻苦和鍥而不捨的精神。就象救火治病一樣,勇猛奮發。只有這樣學問才能增進。
六是居敬持志。是說讀書時要收斂此心。應事時敬於應事;讀書時敬於讀書。不論何時,精神都要專一集中。
朱熹一生不喜歡做官,每次受到推薦和任命時,他都儘力推辭。他一生以學問為生命,在世時就被公認為天下第一大儒。但是,他的思想主張和學問在當時並不受皇帝和主政者的重視。晚年時,他的學術思想還被誣稱稱「偽學」,他自然也就成為「偽學頭子」。不僅被罷了職,還面臨著殺頭的危險。但是,朱熹卻仍然著書不止。直到去世前,他仍在修改《大學》的注釋,並在講台上為學生講論哲學,一直到古稀之年病逝。
在朱熹的倡導下,南宋的書院有了很大發展。除了白鹿洞書院外,還有嶽麓書院,鵝湖書院都辦得有聲有色。至今,坐落在湖南長沙嶽麓山下的嶽麓書院院里,牆壁還有朱熹親筆題寫的「忠孝廉節」四個大字。每個字有一人高,十分蒼勁有力。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