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現代和永遠
第十二章 現代和永遠
現今世界範圍的拍賣舞台,是繁忙而又多變。不論是大城市還是小城鎮,英國人都以拍賣商這個職業而自豪;通常,拍賣人也是當地的房地產代理人;有時他們還兼營或代售傢俱和財產。農產品市場一片興旺,常用拍賣方式廣泛進行家畜和家禽交易。拍品中不但有各式各樣的農產品,而且還有農機設備,通過拍賣成交的物資往往都是一些普通的日用品。設施完善的大公司,專門拍賣機動車輛。當前,面臨工業改革整頓,製造廠和設備拍賣商正通過拍賣進行大筆交易。
法國的立法制度嚴謹,但政策尚鬆動,僅管奧克塔夫·烏扎納確實願向特羅奧特飯店學習,注重形象方面的修飾,但這只是最近幾年的事。在荷蘭,園藝品拍賣依然居世界之最;因為,他們使用多種拍賣形式,所以荷蘭的叫價方式有漸增式和漸減式拍賣。
美國的拍賣行被稱作拍賣陳列室,主要城市如紐約、洛杉機等拍賣行經營著與蘇富比、佳士德公司類似的業務,其原因非常簡單,他們就是蘇富比、佳士德的下屬公司。但其它國家的子公司情況就不一樣,很可能美國的拍賣舞台有其特殊性,比世界其它各地的拍賣市場變化要大一些。一種典型的國家級拍賣市場是由馬薩諸塞的道格拉斯進行運作,銷售範圍大到藝術品小到家庭用品。他們出售的拍品既有房屋和傢具,也有農場設備和工具。公司每年大約經營60項拍品,拍賣毛利約2萬元,服務的責任落實到個人,不拘禮節,但又友善和好。
美國有一種不同凡俗的拍賣,那就是旅行銷售,也就是以旅行的形式進行拍賣。它在鄉下到處活動,特別是到那些沒有拍賣行,而渴求拍賣的地區,每年環遊鄉下各處。他們與大多數常規拍賣行不同之處是,陳列室內放滿了貨物,供客戶選擇後進行拍賣。這一點確實與眾不同。
參加競賣的主要對象是私人競價購買;這不屬於一般交易,而是一種非正式的特殊交易方式,這就是「應邀將拍品」進行拍賣。參與拍賣的競買方可以向拍賣人直接提出所需的拍品,並編製目錄,以免影響其他競買人的購買。這種拍賣方式對拍賣行是有利的,可以將更多的拍品編入目錄以供競買;並可確定哪些拍品需要單獨提出,哪些拍品是競買人申請過的項目。他們在大大小小的旅館內舉辦拍賣會。組織人查爾斯·加勤里斯的要求是,在高效的鐵路員工幫助下,八小時內要完成預展室的搭建或拆運。
對「傳統」拍賣方式的另一種改變是,美國某些拍賣行採取先到先賣的方式,優先接受最早登記參拍競買人的報價。每場拍賣會競買人必須在拍賣前繳付保證金,領取叫號牌,這種制度適用於拍品目錄中需添加額外說明的拍賣行。記載如下:
必須要領取叫號牌方能進行報價。競買人若不先從出納員那裡領取叫號牌,其所報價格無效;領取一塊叫號牌至少要付100美元的保證金。當拍賣會已經開始,需要參加特殊項目的競價時,保證金亦隨之增加,但保證金不得超過底價每件拍品的20%。保證金可在拍賣結束時沖抵貨款,也可在拍賣會結束後負責退還。
美國有一個「全國拍賣行業協會」,全國約估有25,000名拍賣師。有些州對從事拍賣工作的人員實行資質考試製,有些還要支付押金,保證遵守法規。如果只支付押金而就可設立拍賣行,手續就顯得簡單得多。全國拍賣行業協會要求在美國實行執業證書制,在二十或二十個以上州的拍賣會已實行培訓考試製。
近年來出現了許多拍賣行舉辦的學校,以註冊拍賣師為教員,學員要經過二周課程的訓練。按照美國的傳統教育,佛羅里達州的吉姆·格蘭哈姆學校開設了「拍賣技巧」、「怎樣確定拍品價格」、「競買人競買術語」和「真正的自信」等課程。馬薩諸塞的國際拍賣學校不但可以提供「秘書和出納」,而且還設有「遺產清理」和由《營銷藝術》一書增補的「拍賣管理」等課程,當然也有營銷心理課程。
決定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因素是阿拉伯石油的稅收,拍賣業對此亦有感觸,姑且不論明顯的財富因素,阿拉伯商人單憑他們的自然資源就可以從世界藝術精品市場上得到所想要的拍品。一些很不平常的拍賣是在中東不穩定環境下舉行的。富產石油的阿拉伯統治者已找到一條捷徑,以宏大規模的建設和發展,把他們並不發達的國家帶進20世紀。現在,大項目已完成,建設速度放慢時,大量剩餘設備被棄置。《商業周刊》報導說:
對於處理多餘的機器,中東的承包商們正在試用一種成熟的方法來移走剩餘設備,即採用美國式的拍賣。派克斯·大衛拍賣有限公司是一家私營企業,以得克薩斯州的理查森為基礎,去年二月份在科威特舉行首場拍賣,一位加拿大承包商在拍賣會上獲毛利約400萬美元。由於初戰告捷,派克斯·大衛又有了二個更大的拍賣項目,一個在科威特,一個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拍賣會吸引了大量群眾,即使氣溫高達華氏110°以上,但參加1979年5月26日科威特拍賣會的人數竟達800人。
地球另一端——加拿大,1979年聖誕夜出版的《麥克利恩》雜誌登載了一則另一種色彩的拍賣故事。報道稱:
令人垂涎的遊戲,即使在魷魚儲量銳減和在經濟困難的日子裡,「捕撈大西洋鮭魚」依然如故。富裕的垂釣者憑著他們的小運氣,還在加拿大東部水域追捕鮭魚。那就足以說明,上星期天加拿大弗雷德里克頓市一群拍賣人、穿著黑長袍的律師以及身穿羊毛衫、手提捕魚籠的漁夫,為了最終的漁業所有權聚集在一起。為了一種排他性的捕魚特權,在鮭魚活動的最佳水域里尋找一個共同點,究竟是確定在加拿大新不倫瑞克的雷思蒂古克河,還是在米粒米契河作為捕魚特區。當最後木槌敲響時,新不倫瑞克政府年收入達155,900加元,1989年租賃期滿時,其收入將會增長到226,055加元。而1883年首次拍賣會上最高報價只有2,775加元。
同樣一種物品,拍賣銷售比其它形式的售賣都顯得有力,即使科學進步的年代,拍賣人採用了催眠術般的效果,在加拿大北部,寒冷的育空高原柯林頓·格里克小鎮,屈服於拍賣人的小木槌時,卻壓垮了人們的正常理智。這小鎮唯一的財政支持是石棉礦,但因經濟效益原因關閉時,全部居民只得向外遷移。只有一個具有冒險精神的拍賣行闖了進來,用討價還價的方法出售了這些被遺棄的資產和商用物品。
一位名叫斯蒂芬·赫爾羅的買主成交了兩幢四間屋、「馬拉馬特沙龍」、一間6跨度的車庫和一輛成套的拖車,正好化了正6,500加元,赫爾曼說:「我想,我只能用拍賣來刺繳我的異想天開」。他必須去找出一條死錢變活錢的路子,「假如我買下的價格比我想像中的高,那就該進地獄了?我買了一個便宜貨,卻又多了一個舞廳」。
坦率地講,大拍賣行像富豪一樣,也有自己的舞廳。《加拿大商報》報導稱:
世界上最大拍賣行之一的蘇富比公司,1978--1979年的營業額4.12億美元,去年秋季也建造了一所《多倫多美術陳列館》,按豪華的自由之夜式樣進行設計。蘇富比公司還在分駐世界各地40個分支機構中抽借金融專業人員和公共關係專家,飛到倫敦幫助管弦樂隊作首場演出。向各地著名收藏家、商人及社會名流發送2,000份雕刻的請貼。穿著芥末色服裝的服務員,托著銀酒杯,斟滿了閃光的白酒和香檳酒混合的飲料,在裝修一新的陳列室里來回送酒。琴師坐在一架三角鋼琴旁彈奏著科爾·波特的曲子,客人們盡情享受著煙薰鱘魚、四季蔬菜和最好的烤牛肉。
這份報導充分證明,世界藝術品市場的倫敦拍賣行具有無限的力量和自信心。在藝術精品的領域內,倫敦不僅成為世界的拍賣中心,而且佳士德、蘇富比公司以及較小規模的菲利普也都按照最優良的英國式傳統拍賣,竭盡努力在世界範圍內開拓大片拍賣領地,以替代英帝國的統治地位。在國際藝術精品交易圈內,佳士德和蘇富比跟其他拍賣行相比,是在排名之首,他們都在獨立地工作,向縱深發展,而不侵入對方的領域。
在美國,蘇富比公司就按照下鄉尋寶的方式進行操作,他們像廣告上所宣傳的那樣,派遣專家小分隊在鄉間開展「傳家寶發現日」活動。這些鑒定評估工作,通常是由當地慈善團體保護下組織的。其目的是識別和估價藝術品,並予收購及帶回紐約。這種組織形式基本上與佳士德下屬的南肯辛頓拍賣行在英格蘭的活動方式相仿,當地稱為「探寶」活動。
蘇富比公司在英國地方上的工作,不同於他們在美國執行的政策。他們為了要把獵取的物品帶回家,因此,把目標瞄準在環繞這個國家的衛星國上。他們通過兼并方式,沽名釣譽地將當地的拍賣會貼上蘇富比的標箋,然後將可供選擇的拍品向邦德街報告,送到邦德街,留下殘羹剩飯給當地的拍賣行收拾。
就像上述那種地方拍賣行的組織形式,對蘇富比公司來說也是一支不可削弱的力量,蘇富比公司可以漠不關心地作出輕蔑而含糊的決定,但較小的拍賣行則無法做到。這種對地方拍賣行的政策,已引起整個歐州貿易報刊和雜誌界的一片驚慌。布魯塞爾定期出版的《古董藝術品拍品》1981年4月號報導說:
哈德羅古玩店的邁克爾·艾德勒、膝布里奇·韋爾、肯特等人聯名給《古董交易報》寫了一封信,這引起了一個小小的波浪。艾德勒先生簡述了他對蘇富比公司所作所為的看法,他在冬天極其惡劣的天氣里,駕車六個小時到英國托基(Torguay)進行實地查看,發現他以前看到過的一堆物品已被移走。艾德勒先生稱:「蘇富比總部的沃恩先生和米勒小姐當時在場,就是他們領我看過已經被他們轉移到邦德街的那批物品」。我說,轉移這批物品是否有強搶之嫌,因為在編製目錄之前就被拖走。米勒小姐對此表示同情和理解,但沃勒先生則勸我不要向蘇富比公司告發他們的經營之道。艾德勒先生抱怨拍賣行的行為,他們太不關心買家。蘇富比公司經營董事J.M萊因爾對此表示歉意,並解釋說:「我們的倆位專業人員在托基做業務,艾德勒先生來到之前,他們看到了這批拍品,並注意到其中有一批拍品已經登記在拍品目錄上,這是一些很少見的鐘錶,根據他的經驗,只有在具有競爭性的國際拍賣會上才能實現其真正的價值,我們將這種情況告訴了物主,只有將物品全部拉回去,別無其它協商的餘地」。
(英國)普利茅斯市(Plymouth)的顧客對此發表看法:「這不是孤立和偶然事件。蘇富比公司的回答似乎是:在托基拍賣場出現的事情是正常的,只有拍賣人宣布撤銷拍品目錄,當地才可以出售,否則是很難出售的。」
當然,這場小小的風波最終還是會被淡忘的,誰願意去否定倫敦拍賣行二個世紀以來所取得的拍賣成就。成績多大啊!最近兩個十年,每年營業額的增長,使蘇富比、佳士德公司鶴立雞群。拍賣業也出現了兩極分化。大拍賣行在某種程度上業務專一,逐漸脫離小額拍品,世界經濟有盛衰之時,他們置寒暑、風暴、危機於不顧,不屈不撓地為保持拍賣行業的統治地位而前進。
1980-1981年蘇富比帕克·伯內特公司在世界範圍的總成交額3.17億英鎊,比上年度增長34%,是1964年總成交額的二十倍,1964年該公司成交總額13,350,000英鎊。統計數字公布,佳士德公司最近的成交總額逾1.77億英鎊,比去年增長了16%,這是1957年的一百倍。1957年的營業額剛好是1,760,000英鎊。
這種令人詫異的增長,是通過謹慎設計,藉助國外的擴展計劃才得以實施的,而這種擴展計劃至今在全世界暢通無阻,世界各大城市的拍賣都無法阻止這種堅韌的步伐。當然,企業發展成為集團,且呈發展趨勢時,猶似一輛履帶式戰車。所向披靡,就像圖表上升的箭頭那樣,勢不可擋。
蘇富比成功地接收了帕克·伯內特後,鼓勵公司向海外擴展。1967年就全面開花,首次常規拍賣會在格尼埃格爾斯拍賣廳舉行,這是五場系列拍賣會中的首場拍賣。1967年巴黎辦事處成立,1968年墨爾本、貝魯特、佛羅倫薩和加拿大的辦事處相繼開業。1969年又依次在約翰內斯堡、蘇黎世和慕尼黑成立辦事處。1973年在香港成立一所辦事處和一家拍賣行。1974年從阿姆斯特丹的荷蘭拍賣商馬克·范·韋手中買下一所拍賣行;同年在米蘭和斯德哥爾摩相繼成立辦事處。1975年在布魯塞爾、1976年在愛爾蘭的都柏林、1978年在羅馬、法蘭克夫和日內瓦成立了辦事處。
在國內,蘇富比公司也沒敢偷懶,1967年他們從霍奇森家族手中租下了位於錢塞瑞大道的霍奇森大廳,1863年起,這裡就成為特別登記拍賣師的活動場所,也就是從那時起,成了預約登記處。1971年貝爾格萊維亞拍賣行開業,成為處理十九世紀、二十世紀藝術品的專業輔助拍賣中心。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他們下鄉尋寶,結果是以蘇富比名義向托基的巴納斯公司、普巴勒的金漢和蔡斯摩公司、(美國)切斯特市的貝雷斯福特·亞當斯公司以及(美國)湯頓市享伯特公司進行摻股。
半個世紀以來,佳士德總是比競爭對手慢一、二個節拍,亦步亦趨地忙於國外多樣化試驗,他們最近搬進阿姆斯特丹馬里湯姆博物館內新改建的拍賣廳。佳士德目前在海外的辦事處有:紐約、洛杉磯、佛羅里達墨西哥城、布宜諾斯艾利斯、溫哥華、巴黎、日內瓦、蘇黎世、杜塞爾多夫、慕尼黑、漢堡、羅馬、米蘭、都靈、馬德里、維也納、阿姆斯特丹、奧斯陸、斯德哥爾摩、布魯塞爾、悉尼、墨爾本、威尼斯、東京和里約熱內盧。
1979年起,佳士德接管了埃德米斯頓的國內老企業格拉斯哥公司。他們在南肯辛頓的倫敦輔助拍賣廳(原先是德布南·科)的工作,取得很大的成績和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就是從南肯辛頓出發,定期進行「探寶」。這些居住舒適旅館的掠奪專業小分隊深入到農村,向當地鄉下人提供鑒定評估,對他們的金銀財寶的處置提出建議,這種探寶式活動,好像是一隻龐大的吸塵器,把地方上已被人們遺忘的藝術品吸進來,並予修復。在倫敦拍賣師的木槌下,把他們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上。
這種探寶活動有三重利益。當然,最終目的是創造效益,但通常貨主並不在乎出售,而更在乎於知道了所持物品的應有價值,這種喜悅程度遠比在倫敦出售其物品還要高興。其次,通過鑒定小分隊在當地群眾中造成的印象和探寶活動本身的宣傳作用,使他們刻骨銘心地記住,只有倫敦才有這樣的專家鑒定。最後,正是由於佳士德探寶活動的節節勝利,而使探寶區當地為數不少拍賣商的業務受挫。迫使他們參加國外軍團,否則連進入修道院的自由也被限止。
拍賣作為一種交易制度的基礎在於競爭。未來的買主在每筆業務成交前允許同其他人進行挑逗;當拍品屬於特別稀有,而競買人志在必得時,這種購買慾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不可壓制的,而且把自己作為交易因素中的主要因素。拍賣作為一種基本經營方法,已被精明的從業者採用了很長一段時間,並適應社會的發展。拍賣充當過古羅馬戰爭機器的角色,並幫助南非完成了奴隸交易。它激怒了十九世紀的美國商人,而鼓勵二十世紀的蘇富比股東去得到另一份杜松子酒和滋補藥。
拍賣的特殊力量在於它能在逆境中成長,能在經濟相對穩定的時期中發展壯大。拍賣在經濟危機時期也能起到作用,並可被用來迅速清理大量的剩餘物資、廢棄物資以及設備、財產。競買人買進的物品猶如一筆投資,可能在某次爭鬥中將所購物資很快被拋棄,以保存船只能浮出水面。可是對拍賣行來說,他們總是受益者。
英國經濟曾遭受困難,也緊縮過基礎工業的投資。由於削減工廠後,經濟蕭條的景況趨於結束。這種經濟形勢,使專營設備拍賣的成交額戲劇性地增加,而且每次證明,拍賣行可在逆境中獲取好處。1981年10月25日《星期日泰晤士》報以「蘇格蘭寄希望於小木槌」為題作如下報導:
拍賣師的小木槌將於下月在林伍德的塔爾伯特轎車廠敲響,這個廠曾有僱員8000多人,這個廠是復興蘇格蘭西部經濟的希望所在。「十年拍賣的槌聲」已經敲響,英聯邦的塔爾伯特希望將所有東西都賣掉,大到英國的雙向壓機,小到縫紉機、辦公桌和成捆的板手。這些物品可以值1000萬英鎊左右。組織這次拍賣的是彼德·哈里曼以及享利·布徹小分隊的同事們。享利·布徹小分隊的基地在倫敦。這次林伍德售賣的難點是為期6個月的拍賣。布徹小分隊有人說,「要把這個工廠變為商店的營業窗口」……彼德·哈里曼在操作該項目時帶有某種職業性的自傲,他說:「從來沒有賣過這麼大的工廠,比門特摩還要大。」
如果所有物資都能出售,或許「比門特摩還要大」。「每個公司都有他最大的單項成交額」,這種說法是不確切的,那是一種誇大其詞、自圓其說的做法。當然,許多人就是栽倒在這種好大喜功的宣傳上。不能說沒有警告過他們。1813年紐約出版了一本小冊子,標題是:「拍賣師的危險傾向以及預防的必要性」,明確指出:
如果將政府對人民充分信任的這種美德,去勸阻人們不要受拍賣市場的誘惑,勸阻他們及其子孫後代不要進入競買場所,這種努力是徒勞的。假如拍賣只是採用一種模式,而沒有其它內容,只是將物品從這個人手裡換到另外一個人手裡,這就不必要為此而作出嚴肅的反映了。拍賣不是一種交易模式,事實上它是一種破壞交易的模式。它是一種遊戲,而這種遊戲除了流氓和白痴以外沒有人會玩。在那裡最小的一點誠實,也會成為不方便的障礙。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萊斯利·海厄姆斯出任帕克·伯納特經營董事時,據說他說過這樣一段話,他說:「我們賺錢太老實。我們有聲望,但我們這些人中沒有錢」。經銷商和批發商都會對此提出爭議,他們認為,所有的拍賣行都是富有的,他們的工作不但輕鬆,而且拿了買受人的錢去偏袒和保護賣方利益。當然,大多數拍賣行會感到工作難做,交易中的底價要設法放低,因此賣方肯定認為拍賣行在偏護買家,理由很簡單,拍賣中就是要靠這些買主來捧場。
這種不同觀點,直接對拍賣工作提出了不同要求。這些要求,有的是真摯的,也不排除別有用心的人。對交易活動有益也有害。既有利於買家,對賣主也有好處。但總的來說,有利於平民百姓和善於抓住機遇的人,也有利於懶漢和富裕的拍賣人。從另一方面講(假設有另一方面),參加拍賣活動的人都知道,拍賣是一項抓不到、摸不著的艱苦工作,因為拍賣行之中像佳士德、蘇富比公司及一些大的省級拍賣行究競是少數,百分之九十九的拍賣商感到日子並不好過,以微薄收入為生。
所有這些說法都是真實的。拍賣既是所述內容的全部,又不是所述內容的全部,甚至還要多一點。事實必須像眾人所說,拍賣的歷史就是其自身存在的歷史。它具有欣欣向榮的現在,毫無疑問,也會有一個誘人陶醉的將來……但後人對此自有評說。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TAG:現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