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高也不太低的目標,孩子才會有興趣

不太高也不太低的目標,孩子才會有興趣

文/沈萬臻 編輯/韓銘         

學習和所有遊戲一樣有趣,有挑戰性

  許多人堅信學習是一件苦差事,不相信學習可以給人帶來愉悅的感受。所以他們不願意在學習上花費時間。他們還有一種錯誤的觀念:只有不聰明的人才在學習上花費很多時間。

  其實成績好的孩子總會在學習上花費比別人更多的時間。但是他們常常否認這一點,有一個原因是不願意與別人分享自己成功的秘訣,還有一種可能是,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有足夠的愉悅感,所以用了很多時間在學習上都沒有覺察到。我們都知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時間總是過得飛快。

  當學習達到一種境界時,學習本身就是一種休息和娛樂。因為通過努力之後沒有偷懶時的內疚感,所以心情會輕鬆,同時努力了之後會有成就感,以及又朝著目標進了一步的愉悅感,這種喜悅會使身體處於一種興奮狀態。

  比如現在孩子們做的數獨作業,填九宮格里的空格,使任何一個3乘3的格子里都含有1-9這九個數字,很多人的手機上也有這種遊戲。對於一些愛學習的孩子,這個作業本身就是一種玩樂和休息,而這個遊戲不僅培養了耐心專心的心理素質,還能加強孩子對數字的敏感度。

  把做練習題當成玩,學習就像玩競技遊戲一樣有挑戰性和趣味性,有了這樣的心態,學習起來心情就特別舒暢,就不會覺得累。

  有些父母認為愛孩子就應該讓孩子快樂,要讓孩子快樂就應該不讓孩子有任何壓力。這其實是對快樂的誤解,努力堅持做完一件事情之後的成就感帶來的愉悅感和單純娛樂放鬆的愉悅感是不同的,長時間處於一種娛樂放鬆的狀態,孩子習以為常了,就不會再感到快樂。父母應該創造機會讓孩子去體驗更多的感受以及不同層次的愉悅感。  學習的愉悅感來自解決問題的過程

  學習是快樂的事,為什麼很多孩子在學習中卻沒有愉悅感呢?

  愉悅感源於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學習者自己的思考,耐心專心的運算,得到了答案,那會有多麼愉悅!如果沒有這樣一步一步的進展和過程,僅僅被告知答案,愉悅感就大打折扣了。而在一個要解決的問題上,如果總是毫無進展,那就不會有愉悅感。實際上,它還會讓學習者感到沮喪,懷疑自己的能力。

  所以,為了不損害孩子對學習的興趣,不要讓孩子去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許多,完全解決不了的難題,因為孩子在做這樣的習題時一直毫無進展,也就不想再繼續學習了。

  要讓孩子去努力解決一些難度適當的問題,讓孩子在能力範圍內稍做努力就可以解決它,這會讓孩子有成就感和幸福感,也有愉悅感。有了愉悅感,孩子就有興趣繼續去做,也容易堅持做下去。這樣的堅持會讓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升,對於原來很難的問題就會慢慢變得越來越簡單一點,容易一些。

  所以父母要想在學習上給於孩子幫助,首先要先了解自己孩子的實際學習能力,這樣才能為孩子提供最適合他的挑戰和鍛煉機會。這也是為什麼針對不同的孩子,應該採用不同的學習方法,不能學著別人家的方法照搬硬套的原因。

  不要把精力放在批評孩子犯的錯誤上

  在對孩子的學習能力有了比較清晰的了解之後,就開始幫助孩子吧。

  輔導孩子時,如果孩子面對的問題比較容易,只告訴對與不對,就能讓孩子修正自己的錯誤。當問題相對比較困難,孩子出現了一些錯誤,就只和孩子講解正確的方法,讓孩子在腦海中存儲正確的思路,不要揪住孩子出錯的地方不放。

  以前我們所做的很多努力,都集中在糾正差錯上面,父母每天上百次地提醒孩子不要出差錯,以至於可憐的孩子把注意力全放在了差錯上,最後滿腦子都是自己犯的錯,忽視了自己已經做出的努力,得到的成績,於是認定自己天生存在缺陷,即使付出再多努力,也無法避免差錯,對自己完全失望。

  我在一個很好的小學見過一個老師輔導自己的孩子。下課後孩子興沖沖地來到媽媽面前,歡快地問媽媽:「媽媽,這道題怎麼做?」當老師的媽媽大概覺得自己的孩子來問問題很丟人,臉立即陰沉下來。再看看孩子問的題,在她看來太簡單了,於是她說:「這麼簡單的問題都不會回答,你上課怎麼沒有認真聽呢?怎麼在這麼簡單的事上還讓我操心!」媽媽一遍又一遍地批評孩子,還對孩子推推搡搡的,孩子臉上也沒有了笑容。

  媽媽的這種態度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消極,讓孩子因為沒有做好而垂頭喪氣。

  本來面對困難就可能信心不足,若再加以打擊,不斷指責孩子的錯誤,孩子更亂了方寸,最後印在腦海中的只剩下自己犯的錯,正確的思路反而沒有記住。所以要讚賞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為孩子指出正確的努力方向,這樣才會使孩子在學習時頭腦活躍起來。  自信來自解決問題之後的滿足和愉悅

  讓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從解決簡單的問題入手,不斷品嘗解決問題之後的滿足感和愉悅感,這也是獲得自信的重要來源。在小事上的成功,會造成一種成功的氣氛,它可以延伸到大事上去,我們便能做更困難的事,在成功之後就可以有資格去從事更富有挑戰性的事了。所以成功是建築在成功的基點上,一事成功,萬事順遂。

  孩子對於一些事沒有信心,大都因為父母沒有給孩子機會,沒有讓孩子體驗過解決問題的滿足和愉悅。天天對孩子說:「你真棒」 「你能行」並不能給孩子帶來信心,孩子雖然小,但是還沒有天真到聽到說幾句(甚至是幾萬句)「你真棒,你能行」就真的認為自己很棒。孩子是什麼能力,他們心裡比誰都明白。

  要培養孩子在學習上的自信,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嘗試做一些習題,根據自己對孩子學習能力的了解,選擇孩子稍微一努力就可以解決的那種題目讓孩子去做,去嘗試,讓孩子在解答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愉悅。切忌,題目不要太簡單,讓孩子感覺沒有挑戰性,也不要太難,讓孩子體驗不到進展。這需要家長對孩子的學習能力和習題難易程度都有很明晰的了解和把握。

  所以,做練習是很重要的,是讓孩子在學習上建立自信的基礎。當孩子通過努力把題目解答出來,並引以為榮時,信心就逐漸出現了。

  做練習能讓孩子發現自己的能力並提高已有的能力,以後可以更好地學習。  解決問題的熟練程度可以通過練習提高

  許多孩子在小學學習階段,對一些解題思路和技巧已經掌握了,父母對老師要求孩子做反覆練習很反感:「已經會了幹嗎還要練習?」經常聽到父母這樣的談論:「再練習也提高不了成績。更多的練習是沒有意義的。」這其實是不了解學習的規律。

  能力的增長不是台階式的,所有的質變都來自量變。一個職業乒乓球選手已經打得很熟練了,還會不停地練習,以提高球的速度、旋轉和落點的準確度。一位主持人評價乒乓隊陳志堅教練說,他的優點就是敢於嚴格要求隊員,對於這些已經頂級的隊員還要求達到一定的訓練度,要求隊員練得多。

  已經學會的知識技巧再進行練習有好處,能創造體驗成功愉悅的機會,加強基本技能,為學更高的技能打好基礎,為了更深層次的學習,也為了防止遺忘。正所謂熟能生巧、溫故知新。學生的自信建立在成功體驗的基礎上,建立在對這些體驗的反覆積累之上。同理,反覆失敗,自信就會慢慢流失。

反覆練習並不意味著很快就能有成果,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質變才會來到。但是如果不能每天堅持踏踏實實地練習,量變就永遠也無法積累起來。練習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我已經做過了」這樣的自信,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量變的積累,相信自己在通往質變的路上不斷前進。

實際上,考試的時候,心裡想到自己有過那麼多的練習,就不會心虛,會相信自己,心情會因此變得輕鬆起來,進而發揮出自己的真實水平。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孩子不好好吃飯?我來給你支個招!
有助於孩子長高的五大食品!!
用親子閱讀點亮孩子的童年

TAG:孩子 | 興趣 | 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