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一清官,只因得罪王安石,死後家人沒錢埋葬靈柩停放廟裡十年

鄭獬,字毅夫,安州安陸人。少負俊材,詞章豪偉峭整,流輩莫敢望。進士第一。就是說,打小學霸,一直學霸,從小學到進士都是學霸,還是第一名那種學霸。學霸當然會被重用,基層州縣鍛煉了幾年,到了文化部,又到了財政部,檔案史志局,最後給皇帝當了秘書。通判陳州,入直集賢院、度支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誥。

宋英宗當了皇帝,給宋仁宗修建陵墓,用的還是宋仁宗給宋真宗修建陵墓的制度。小鄭說,這事不妥。現在國家財政緊張,最近犒賞有功將士都出現了橫徵暴斂的行為,有錢人紛紛抱怨,沒錢人流離失所。先帝宋仁宗節儉愛民,那是出自天性。他老人家所有穿的用的,也都非常簡樸,這是天下共知的事情。現在給他修建陵墓,您卻要仿效我們大宋朝財政最寬裕的時候,您不覺得有點傷害仁宗他老人家節儉的品德嗎。希望您讓相關部門減少預算。

他還說,您現在初登帝位,多聽少說,跟你議論朝政的也就是七八個大臣,這怎麼能夠把天下人的聰明才智調動起來呢。希望您下個詔令,天下才智之士都可向朝廷進言,如果有可行的意見和建議,可以面試該人。至於臣子們給您提意見,您應該虛心接受,這樣就會有利於國家的治理。宋英宗對此表示滿意,聽了。

又上疏言:"陛下初臨御,恭默不言,所與共政者七八大臣而已,焉能盡天下之聰明哉?願申詔中外,許令盡言,有可採錄,召與之對。至於臣下進見,訪以得失,虛心求之,必能有益治道。"帝嘉納之。

於是一幫沒有經過正規考試但是還有兩把刷子的傢伙就被以這種舉隱逸的名義召入京師,經過包括皇帝在內的各位大佬的面試,合格之後都弄到了官。這樣一來就讓那些辛辛苦苦勤學備考的學子們不待見了,憑啥。說好的凡進必考呢。照這麼下去誰還起五更睡半夜的學習啊,每天想辦法往朝廷投簡歷走捷徑得了。於是大佬們一商量,這還真不可行,於是立馬廢掉了。

時詔諸郡敦遣遺逸之士,至則試之秘閣,命以官。頗有謬舉者,眾論喧嘩,旋即廢罷。

但是小鄭不幹了,再次上言,古代的舉薦制度,面試十個錄取五個都是損失,何況現在還沒有這麼高的比例。怎麼能外界傳點風言風語就把政策廢掉了呢。希望國家能夠恢復這門考試,讓那些民間有本事的人不至於有懷才不遇之嘆。這個建議還沒來得及討論,他就被調到地方當知州去了。

獬言:"古之薦士,以謂拔十得五,猶得其半;況今所失未至十五,而遽以浮言廢之,可乎?願復此科,使豪俊無遺滯之嘆。"未及行,出知荊南。

這事應該解釋一下,要不好多朋友不清楚。我國曆來的人才選拔制度,說穿了就兩種,一種舉薦制,一種科舉制。舉薦制從三皇五帝時期就有了,兩漢時期成熟完備,魏晉時期達到巔峰。顧名思義就是說,你是一個人才,再由有影響力的大佬舉薦,得到朝廷認可,然後得到官職。當然了大家都知道,這麼做有很多弊端,容易導致任人唯親,所謂舉賢不避親,其實舉的就是親。

當然了如果有本事,舉親也是好事啊。可是舉來舉去,就舉出一個門閥政治來,魏晉時期的舉薦制完全靠門閥支撐,所謂上品無寒流,下品無士族。於是隋唐搞起了考試,凡進必考,所有人只要你有本事把考題做到一百分就給官。宋朝時候考試製度已經成熟完備,但是考試也有個缺點,就是容易造成高分低能。好多學子除了會考試啥都不會,給個官幹不了咋整。而且會有好多考不了試的人才被埋沒。所以小鄭提出了這個問題。

考不了試的人才被埋沒有多嚴重,唐朝看黃巢,明朝看范文程,清朝看洪秀全。宋朝也有個傢伙,名字不想查,屢考不中一氣之下跑到西夏當了宋奸,結果造成宋朝連年邊患,間接導致宋朝滅亡。史家都說宋朝是被西夏給拖垮的。

所以說小鄭這個建議還是蠻有預見性的,可惜沒有被採納。但是也不能被採納,一旦採納了,就會破壞科舉制度的公平性,走回舉薦制的老路。

小鄭是個主和派,畢竟文人么,見不得打仗。種諤奪取西夏綏州,小鄭受不了了,跟宋神宗說,我曾建看見過您給邊境將領寫的手詔,您讓他們千萬不要隨便生事。可是這幫傢伙不聽,偏要建功立業,這是戰國時代的做法。希望您把老種殺了。人們一聽這都啥事啊,您的書看多了吧。

已而種諤取綏州,獬言:"臣竊見手詔,深戒邊臣無得生事。今乃特尊用變詐之士,務為掩襲,如戰國暴君之所尚,豈帝王大略哉!諤擅興,當誅。"識者韙之。

老鄭理所當然得罪了王安石。因為從他的性格和舉措來看一看就是守舊派,而王安石是革新派,肯定不受王安石待見。到了開封府斷案,有個名叫喻興的老百姓夥同老婆把小三殺了,老鄭不肯按照王安石的新法斷案,王安石很生氣,把他打發到杭州做知州去了。眼不見心不煩。

民喻興與妻謀殺一婦人,獬不肯用按問新法,為王安石所惡,出為侍讀學士、知杭州。

不久又打發到青州,正好趕上發放青苗錢,老鄭說,我只看見這個政策的害民之處,不忍心看到他們到了秋天還不了貸款而吃官司。於是給朝廷上書,希望弄個閑職養老,王安石打發他去南京給趙匡胤看了陵園。不久去世,年僅五十一歲。

方散青苗錢,獬言:"但見其害,不忍民無罪而陷憲網。"引疾祈閑,提舉鴻慶宮,卒,年五十一。

死去之後,由於為官清廉,孩子還小,家裡連給他辦喪事的錢都沒有,靈柩放在寺廟裡十多年,直到他的同科進士第三名滕甫來到安州做知州,方才入土為安。

家貧子弱,其柩藁殯僧屋十餘年,滕甫為安州,乃克葬。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我們六十年來都丟掉什麼了?震驚!
二十年,十評委:我親歷的「魯獎」評獎
茶行業的春天在哪?(四):十年茶市的起落【圖】
十年丨寫盡人世滄桑,只需兩個字

TAG:家人 | 十年 | 王安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