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相親》投射出的養老問題丨光明時評
影評圈的輿論沒那麼容易被個別人士操縱。誇得太猛或踩得太狠反而可能刺激網友的逆反心理。觀點有分歧的人群,本身就形成了一道防浪堤。
顧嚴宏觀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金星的新節目又火了。這檔名為《中國式相親》的真人秀,採用女嘉賓VS男嘉賓及其家長的形式,把其他婚戀節目中隱藏在幕後的中國式父母,誇張地展現到了台前。一位高級營養師母親說,做她的兒媳,最重要的是,手不能冰涼,因為手涼就意味著宮寒,生的孩子容易得小腸疝氣。一位越俎代庖的二姨說,對兒媳婦的標準,最關鍵的是,要會幹活,「只有幹才能活,不幹不能活」……
《中國式相親》節目宣傳語
很多網友都認為,這樣的准公婆太過苛刻,甚至有些奇葩。人們總說,藝術源於生活,也比生活更加誇張。電視節目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肯定要以誇張的手法來表現生活。否則,怎麼吸引眼球,怎麼搏收視率啊。畢竟是個節目,嘉賓們也有表演的性質。所以,別太較真,一笑了之最好。可這個節目確實揭示出,與現實生活高度一致的一個情況。那就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婚姻決策,仍然不完全是兩人的自由決策,而是受到所在大家庭的決定性影響。
新中國成立以後,舊社會的餘毒之一,包辦婚姻,成了定點清除的對象。1950年版的《婚姻法》,第一條就規定:「廢除包辦強迫、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的封建主義婚姻制度」。
66年後的今天,中國的父母們,用包辦的形式來強迫子女結婚,可能沒有百分之百地為法律所禁止,但至少不敢那麼明目張胆了,這是好消息。壞消息是:家長們仍然擁有一票否決的權力。不會幹活、手涼、年齡偏大等,都是行使否決權的觸發條件。「包辦」不行了,但是「包砸」還可行。
(節目中某男嘉賓家長言論)
洞房花燭夜,是從宋代至今,被傳誦了近千年的人生四大喜事之一。家長為啥偏要敗壞子女的喜事兒呢?或者說,他們為啥會那麼挑剔、那麼多干預、那麼樂於動用否決權呢?其實,舊社會的包辦,與當今社會的包砸,有著共同的解釋,那就是養兒防老的無奈。
在包辦的時代,父母對子女婚姻的干預,一方面是出於傳宗接代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為自己養老的需要。沒有共濟性、互助性的社會保障制度,家庭是養老的唯一支柱。選兒媳,並不是給兒子找知音,更不是要討來一個賞心悅目的花瓶,而是為了讓她現在趕快給家裡生孫子,將來再連同子孫們一道,履行養老送終的家庭義務。
當今中國,養老保險、低保救助等制度已經覆蓋城鄉,為什麼還會有「封建主義」的父母?為什麼包辦之後又出現了在包砸?從養老的角度來解釋,就是「差錢」的問題初步解決了,可「差人」的問題遠遠沒有解決。
人到了中老年階段,經常會考慮的一個問題是,將來有一天,不能自理了,誰來照顧自己呢?都知道養老院一床難求,即便能擠進去,萬一護理員在數量上不充足、專業技能水平不夠高、責任心和愛心又不那麼強,可就要遭罪了。不進養老院的話,在家裡居住,子女上班的時候,或者子女根本就不在身邊的情況下,怎麼辦?社區能提供什麼幫助嗎?專業的機構能提供咱負擔得起的上門服務嗎?
思來想去,還是要靠子女,以及子女的配偶。中國式相親中的中國式父母,在顯意識里,是在幫助子女選擇配偶;在潛意識裡,是在為自己選擇未來的照護方式和照護質量。包砸的對象,一是貌似不會幹家務活兒的,二是疑似健康狀況不好的,三是看似年齡偏大的。她們共同的缺點,就是照顧不好家人特別是老人,將來需要的時候無法提供幫助。
(節目中某男嘉賓家長言論)
在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太完善,尤其是針對老年人的長期照護保障制度缺失的條件下,養兒防老儘管無奈,卻也依是必要的。做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如果把子女作為投資,那麼子女配偶的選擇,就對這項長期投資的回報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父母作為投資人,必然會對影響回報率的重要因素進行積極主動的干預。包辦為法律所禁止,包砸就成了替代的選項。一時選不到中意的,最起碼能把不合適的給排除掉吧。
我不是在為苛刻的男嘉賓家長們辯護,他們確有不當之處。我是想說,養老難題不解決,養兒防老始終是唯一選項的話,我們都有可能遭遇,甚至自己就是干預子女婚戀自由的中國式父母。
(文章來源:光明網時評頻道)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