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黃山區域文化之一二 皖南古村落宏村攬勝吳浪風耕心堂不計辛勞白髮添, 悠悠歲月惜華年。「光前須種書中粟, 裕後還耕心上田。」 耕心堂,位於古村落月沼西畔。坐西朝東,3開間2進樓房。老徽州古民居楹聯:「光前須種書中粟,裕後還耕心上田。」「善為至寶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故名。 耕心堂近傍月沼,每當一輪紅日冉冉從東方升起,相映月沼,池內日月互輝,金光閃閃,反映射入耕心堂,煞是壯觀。承 志 堂繼古傳今攬壯圖, 游臨學海下功夫。「欲高門第須為善, 要好兒孫必讀書」。 承志堂,位於上水圳路北。宏村村中數百幢古民居,鱗次櫛比,其間以「承志堂」最為傑出。它是清代鹽商營造,佔地2000多平方米,為磚木結構樓房。此房氣勢恢宏,工藝精細,其正廳橫樑、斗拱、花門、窗欞上的木刻,層次繁複、人物眾多,人不同面,面不同神,堪稱徽派「三雕」藝術中的木雕精品。據史料記載,「承志堂」是黟縣境內保護最完美的古民居,到此參觀的國內外遊客,無不為之傾倒,被譽為民間故宮。德義堂利賴家風建業昌, 發揚光大即文章。長存韻律勤歌德, 義字當先百代芳。
德義堂,位於承志堂對街上首。系民國時南湖小學第二任校長汪錫光故居。此堂坐南朝北,建於清嘉慶二十年(1815),為3間2樓結構。一樓正廳前,一排16扇花隔扇門,2樓設觀景台。堂前庭院,有暗道與水圳相通方塘。方塘北向鋪設水榭,塘邊置魚缸、石几、花盆。院牆爬有獼猴桃藤蔓,院內還有兩株高大的百年枇杷樹,整個院落景物若隱若現,美不勝收。 樹人堂孕育賢才思不窮, 甘心勵志樹雄風。「襟懷曠達雲中鶴, 品德清高崖上松。」 樹人堂,位於上水圳路,與德義堂相鄰。系清代奉政大夫、誥贈朝儀大夫汪星聚於同治元年(1862)所建。宅基呈6邊形六合大順,院門為八字門樓。內置枋欄板,正廳、偏廳坐北朝南,背臨水圳。精美門罩,氣勢不凡。廳堂天花彩繪艷麗,門窗木雕尤為精緻。廳東側築有小塘,引水圳活水入內,清澈見底。「樹人堂」3字剛勁有力,高懸正堂,寓意深遠。樹人堂民藝收藏館風車運轉自風光, 訪古猶存老作坊。莫道手工長作業, 曾經輝耀樹人堂。 樹人堂民藝收藏館,位於樹人堂南。現主人在這偏廳處開設樹人堂民藝收藏館,再現了古代雕版活字印刷技術和礱稻、舂米、磨面、榨油等老作坊實景實物。並還布展出數百件瀕臨絕跡的民俗用品,以及清代巨幅版畫中堂《福祿壽考》等物品模具。懷 德 堂德溢芳馨意氣豪, 長懷嘉譽樂陶陶。為人知足心多愜, 處世無求品自高。 懷德堂,位於上水圳路北后街。建築3開間坐北朝南,近傍雷崗山。「看花尋徑遠,聽鳥入林深。」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懷仁懷德,充分表現出我國古代哲學思想之理念。十 三 樓尋源發脈十三樓, 決勝依然共計謀。汪氏子孫同著力, 隨成美景譽徽州。 十三樓,位於雷崗山畔。據汪氏宗譜記載,宏村汪氏祖先汪彥濟「遍閱山川,詳審脈絡」後,於南宋紹興元年(1131),選址舉家遷到這裡。「卜築數椽於雷崗山下,」始建十三樓,並應弘廣發達之意,取名宏村。老屋現仍保存一間,另有社屋,門上有石刻楹聯:「勝地鍾靈,長瞻松柏之茂;明神錫祉,永奠河山之寧。」樂 善 堂點滴何須口舌爭, 和諧社會頌文明。「善為至寶一生用, 心作良田百世耕。」 樂善堂,位於上水圳路,面對松鶴堂。此堂坐北朝南3開間,右側有石板道通往雷崗。徽州古民居楹聯:「善為至寶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所言善,所行善,所思善,善日積而不知;厥身慶,厥家慶,厥後慶,慶方來而未艾。」高度概括了樂善之妙用宗旨。 卷二黃山區域文化之一二 皖南古村落宏村攬勝吳浪風碧 園玲瓏水榭好憑欄, 半月池邊執釣竿。盡得碧園靈秀色, 吟成流韻譽新安。 碧園,位於上水圳路頂端。它背倚雷崗山,面對西溪,以其人工美與自然美渾然一體,堪稱古村落水園庭院的傑出代表。碧園建於清代道光十五年(1835),系3開間2樓結構。登樓放眼,廳堂窗扇規整明快,遠山近水美不勝收。樓前掘有半月形水池,引水圳活水而來,錦鯉來去自由。沿池設置花台盆景,鋪成卵石小徑曲折通幽。再通過門洞、漏窗透視,時隱時現。尤其是正樓前設有美人靠欄,以便觀景,出樓廳即臨玲瓏水榭,賞景小憩,令人心曠神怡。松 鶴 堂鶴立松間沐彩霞, 松青鶴白著輕紗。蒼松挺直長迎鶴, 鶴舞松陰興倍佳。 松鶴堂,位於上水圳路,面對樂善堂,坐南朝北3開間建築。徽州古民居楹聯:「松雲護草堂,竹室依花檻。」「襟懷曠達雲中鶴,品德清高崖上松。」松之長青,鶴之長壽,松鶴互映,相得益彰。此詩句句皆含「松」、「鶴」2字,屬於連珠體詩。三 立 堂遨遊商海自橫篙, 莫弄錢塘八月潮。「處世無如為善樂, 傳家唯有讀書高。」 三立堂,位於古村落西茶行弄內。始建於清康熙十八年(1699),佔地600平方米。氣勢恢宏,為典型的清初徽派建築。為徽商汪授甲父親,在蘇杭經商發財後,回鄉建造的3處規模相當、5開間3樓3進建築群之一(另兩處為樂賢堂和宏福堂)。授甲兄弟3人,每人分得一處。桃 園 居月沼相牽入夢遊, 牛形村裡不勝收。沉迷古老清幽宅, 到此安居勝作侯。 桃園居,位於古村落茶行弄南端,西鄰慎餘堂。建於清咸豐十年(1699),佔地面積270平方米,前後3間結構。此民居木雕尤為精美完好,正廳廂房門扇分別雕有「太白醉酒」、「羲之觀鵝」等風景木刻;東側書房扇門雕有「孔融讓梨」、「季子掛劍」、「岳母刺字」木刻,圖案栩栩如生。後廳為觀景樓,格扇門窗,精雕細鏤,嵌有玻璃。樓上雕欄掛落,樓下長廊;樓前庭院,設有花壇、石几、盆景其間,綠蔭掩映,十分優雅。步入桃園居,領略感受桃花源風光,無不悠然而自得。慎 餘 堂洗罷風塵俗氣除, 居安誰不愛茲廬。「簾前花鳥皆詩句, 檻外溪橋盡畫圖。」
慎餘堂,位於茶行弄南端,毗鄰桃園居。老屋3開間坐北朝南,正廳中懸掛著「慎餘堂」之匾額,字體堅毅古樸,環境清幽。又因此處便得西溪之利,出入古村落便捷,近臨宏村的風水寶樹紅楊,慎餘風水,盡占天時地利。 樂 賢 堂熟讀詩書自樂天, 琴棋字畫莫求全。粗茶淡飯深諳足, 學到如愚乃是賢。 樂賢堂,位於古村落前街。始建於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佔地411平方米。坐北朝南,正門麻石門枋,面街而立。大門內設有儀門,「樂賢堂」匾額,高懸於正堂前。恢宏的正廳,一次可擺設20餘桌喜宴,方圓搭配的碩大青石漏窗,使得卷篷廳堂,更顯氣宇軒昂。第2進為反向5開間3樓,作起居之用。第3進5開間3樓,為長輩居所。整體設置,庭院寬敞亮麗,廳堂氣勢恢宏,盡將豪華富貴藏之於內。紅楊九虯夭矯向雲天, 護守牛村四百年。歷盡滄桑何所畏, 崢嶸歲月更無前。 紅楊,位於村口睢陽亭前。此為楓楊,樹高20米,圍達6米。每當春夏,樹冠形如一把巨大的綠傘,挺立於村口,被喻為牛形村的牽牛人。而至初冬,楓楊樹葉經霜落盡,巨大的樹枝向空間擴展,如同虯龍纏繞夭矯,分外壯觀。相傳清康熙年間,為慶賀村中一讀書人考中秀才而植,距今已有400多年。現已成為宏村的風水樹木。敦 厚 堂信是根基誠是因, 民心純樸世風惇。「傳家有道惟存厚, 愛世無奇但率真。」 敦厚堂,位於古村落月塘后街。此堂前後3進3間結構,佔地面積180平方米。前、中進為2樓,後進為3樓,側有廚房、花園,保存完好。門樓清秀雅緻,面街正門兩側建有拱卷門洞,門額為「穎川東里」等字樣。步入正廳,堂前懸「敦厚堂」匾額,楹柱上掛有凌霞的木刻楹聯:「二字箴言惟勤惟儉,兩條正路曰讀曰耕。」還掛有黟山派篆刻開宗大師黃士陵的木刻楹聯:「一家歡樂是享大年,百事精平惟有邑德。」這些木刻楹聯彌足珍貴,富含哲理。該堂整體布局考究,堂前除古匾、古聯外,窗扇、掛落、雀替等木雕精美,自成體系。卷二黃山區域文化之二一 牯牛降自然保護區頌歌吳浪風牯牛降自然保護區登臨赤嶺探明珠, 愛賞華東保護區。暢享自然生態美, 沉酣壯麗牯牛圖。 牯牛降,位於中國紅茶之鄉安徽省祁門縣境內。距市中心屯溪126公里,總面積達6700多公頃,主峰海拔1728米。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牯牛降,成為安徽第一個國家級的並以森林生態類型為主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景區已在市區設立牯牛降散客旅遊中心,開設牯牛降1、2日游旅遊線路,全力打造集休閑、娛樂、健身、文化、購物、科普、會議諸功能於一體的全方位生態休閑度假旅遊區。綠色自然博物館身披秀色儉梳妝, 姐妹松銜杉木王。千年幽谷通仙境, 凈化心靈醉夢鄉。 綠色自然博物館,位於牯牛降自然保護區。景區內天然植被物種豐富,森林覆率達97%以上。而且自然景觀古樸原始,集「雄、險、奇、幽、奧」於一身,「佛光」更是堪稱牯牛降一絕。在保護區內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景區,氣候宜人,風光秀麗,古樹華蓋,松濤陣陣,茫茫林海,自然生態自成系統,構成了令人心曠神怡的人間仙境。著名的景點有仙女潭、黃龍潭、牯牛湖、潛龍谷、仙人聚會等數十處。另外牯牛降屬皖南徽州文化,景區內有豐富的人文旅遊資源。牯牛降生態王國谷壑吹來綠色風, 深藏神秘自然雄。珍奇險絕原生態, 踏破雲峰到碧空。 牯牛降生態王國,是對牯牛降的極高讚美。景區內動植物物種及其豐富而繁多,自然生態完好,是皖南山區極好的森林生態王國。在這裡,可聆聽松濤,可凝望落日的餘暉;也可走過晃悠的索橋,去踏水車汲水;可在清洌的溪水中嬉戲,或著粗瓷大壺,泡出的濃釅涼茶,品嘗山泉的甘美,分享大自然的賞賜。與那份難得的怡然自得,回歸自然,除去污垢,心靈自然澄明,方才深深體味到幸福竟然如此簡單。牯牛降,使你魂牽夢縈。國家地質公園峰林之上掛飛泉, 峽谷幽深藏洞天。矗立祁門欽造化, 猶存勁骨萬斯年。 國家地質公園,2004年2月,被國土資源部錄入國家地質公園名錄。牯牛降以其獨特的花崗岩地質地貌遺迹和地質景觀為依託,在保護開發利用中,將自然科學,融入風景旅遊之中。並以地質學旅遊為核心,緊密結合自然生態觀光為主體,已建設成為地質科學研究和普及的基地。華東物種基因庫腳踏衝天大曆峰, 搖青笑傲在華東。巡查物種基因庫, 內蘊資源十足豐。 華東物種基因庫,為牯牛降自然保護區的核心。此地屬亞熱帶北緣,氣侯溫暖而濕潤,山澗溪水常流不斷。由於地質悠久,水資源豐富,原始森林覆蓋率高,所以,此地蘊藏著極其豐富的生物物種資源。有國家珍稀瀕危保護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動物,空氣清新,含有大量的負氧離子和芬多精,高與正常值8倍以上,有清心洗肺的功效,被譽為「華東物種基因庫」。也是華東最大的自然保護區。徽州藝術館屯綠祁紅品味濃, 根雕竹趣俏玲瓏。新安藝術名天下, 數領風騷氣象雄。 徽州藝術館,位於觀音堂景區晃橋之東。坐北朝南全木製結構木屋。館藏古徽州書畫、竹藝、根雕,可觀賞古徽州木雕、石雕、磚雕、山石盆景。營銷竹木藝術製品及地方土特產物,以及相關連的旅遊產品。「祁紅」、「屯綠」安徽名茶,任你選購。一邊品賞古徽州文化藝術品,一邊還可購買你稱心如意的山貨和紀念品,值得一游。晃 橋平步青雲豈用愁, 橫穿峽谷盪悠悠。行吟酣暢休沉醉, 莫讓年華空自流。
晃橋,位於徽州藝術館之西南。晃橋為鋼絲懸索編織橫穿於峽谷,上面鋪設木條板連接兩岸。兩邊橋頭皆建有橋頭亭,十分壯觀。遊人踏上晃橋,悠悠蕩蕩,不斷晃動,使你心搖神盪。可領略森林大自然賦於你的心身健康洗禮,以增強旅遊無窮之魅力。 紅茶坊小憩依然溢暗香, 無窮樂趣醉茶坊。祁紅猶自香千里, 品味清淳韻味長。 紅茶坊,位於牯牛湖之北,坐落於大演坑與小演坑水系交匯處。茶坊以竹木仿古結構建築,廳堂寬敞明亮,透過門窗,可眺望牯牛湖美景。茶桌、茶几、茶具無不透出古色古香之風味,深藏著古徽州濃厚的文化底蘊。當你一邊品味著世界著名的祁門紅茶,一邊欣賞著靚麗的古徽州少女為你表演的茶道,分享著大自然無限厚賜,悠然而自得。使您的身心得到充分的放鬆,盡情地融入到大自然的懷抱當中,仙人也。善慶禪院探訪循沿澄碧溪, 還存古寺老牆基。燒磚自帶禪心碎, 歷盡滄桑也叫奇。 善慶禪院,位於紅茶坊之南。禪院坐北朝南,遺址猶存。牆基、礎石、拜台、覆缸、法雲禪師墓還在,門前那株高大的羅漢松,至今枝繁葉茂,那好象還傾訴著善慶禪院,當年的香火曾盛極一時而名滿祁門。步雲棧道虎嘯龍吟大演坑, 祁門岔上白雲生。尋幽峽谷心如醉, 送我丹霄未計程。 步雲棧道,位於牯牛降自然保護區大演坑。棧道始自牯牛湖,修建懸空木棧道,穿行於大演坑懸崖峭壁間。遊人可登步雲木製棧道,尋幽攬勝那秀麗的峽谷美景,陶醉在自然仙境之中,令人心曠神怡。卷二黃山區域文化之二一 牯牛降自然保護區頌歌吳浪風牯牛湖滲入心靈俗氣除, 森林浴罷百般舒。纖塵不染明珠麗, 竹浪松濤擁碧湖。 牯牛湖,位於牯牛山莊西北。象一塊綠翡翠,鑲嵌在牯牛降自然保護區。湖水,近看淺處清澄見底,深處濃綠,俯瞰碧綠如玉。青松修竹映入湖中,綠得流油。四周雲峰倒映湖內,湖天一體。若泛舟湖上,心靈自然澄明,自覺融入大自然的懷抱,感受湖山之魅力,妙不可言。牯牛山莊人棲木屋鳥窺簾, 秀色佳肴皆可餐。偶作牯牛湖畔客, 沉迷仙境幾時還。 牯牛山莊,位於牯牛降觀音堂景區。酒店設施齊全,擁有標準客房、套間、竹木度假屋,會議中心、浴療中心、紅茶房。自2002年開發以來,已成為黃山大旅遊的創新元素和重要板塊,旅遊人次和旅遊收入呈快速上升趨勢。特別是大新線公路改造竣工後,牯牛降景區的可進入性大為改善。2007年,景區繼續以做強做大生態旅遊,實行轉型升級,是森林生態旅遊考查的勝地。親水平台結得牯牛山水緣, 神怡心曠自陶然。謳歌佤族風情舞, 逸出森林響九天。 親水平台,位於牯牛湖東北角。此台採用木柱打樁,設橫樑再鋪墊木板建築而成。因其貼近湖面,故名。在這人跡罕見的大森林之中,登臨可觀賞極富地方特色的目連戲,特別奉獻由佤族表演團,傾情打造演出原始粗獷的民族風情民歌舞蹈。她們舞姿翩翩於親水平台之上,又映入湖水中,如臨仙境。豪放的歌聲回蕩於大森林之中,一洗旅途風塵,遊人無不沉醉其間。竹竿舞佤族人民雀躍歡, 妝紅孕秀頌蒼山。鍾情生態歌民俗, 踏步翩翩跳竹竿。 竹竿舞,是佤族舞的一種舞種。當你登上親水平台,沉醉於佤族風情舞蹈之後,入夜還可品賞別具風味的燒烤大餐,參加激情喧鬧的篝火晚會。繼而還可觀賞佤族人民的竹竿舞,那竹竿擊地聲聲,那舞步踏地敏捷而歡快,別具情趣。忽兒佤族少女象仙女一樣飄落你的身前,盛情相邀入陣,親身跳一跳竹竿,有幸領略一下少數民族風情,魂牽而夢縈。情趣木屋澄湖碧綠結知音, 拂面春風伴麗人。一曲風情民俗調, 吟歌回蕩大森林。 情趣木屋,位於水上娛樂中心親水平台西側。兩小間並排純竹木製屋,背倚修竹,浮於湖面。這裡是供親水平台演出,提供節目道具、音響,主持人策劃,演員化妝之所。伴隨著佤族風情歡快歌舞陣陣回蕩,情趣盎然,木屋也。牯牛瀑布濺浪噴珠出九天, 飛流直下盪雲煙。為民日夜飛流下, 潤澤祁門不肯閑。 牯牛瀑布,位於牯牛湖西南端。牯牛降自然保區南坡諸水,匯聚牯牛湖。湖壩攔峽谷高高而聳立,高山出平湖。晴日,湖水越過牯牛壩飄然而下,形成一道寬闊的瀑布,懸掛在牯牛湖,煞是壯觀。雨時,千溝萬壑諸水下注,虎嘯龍吟至壩頭,又騰空飛起,聲震山谷。正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噴珠濺玉,響徹雲天,分外壯觀。仙女潭浴場靜寂空山月影篩, 牛郎依戀久徘徊。偷觀仙女風流事, 引誘遊人接踵來。 仙女潭,位於牯牛湖下方。一泓泓湛綠的潭水倒映著藍天,搖曳著婀娜的樹影,潭水變化多端。有霧的清晨,煙雲縹渺,潭水彷彿抹上了一層輕紗,看不清真面目。霧中傳來鳥的啼鳴,使潭顯得神秘空靈。晨風吹來,猶如迷濛的 「女神」伸出纖纖玉手,挽起一縷縷輕紗。眨眼,太陽便從雲霧中突圍,射出一支支金箭,瞬時雲消霧散,一片金光照得潭水熠熠發光,綠得純潔明凈,不沾半點微瑕,好一個剔透的世界!潭上那纖塵不染的潔凈,那幽邃的寧靜,自然融入心胸,自然滲入靈魂,讓人渾然忘卻了都市的喧囂與生存的競爭,只覺得自己像一片羽毛,又像一朵出岫的白雲,在水面上迴旋,在山巔上飄遊。黃龍潭潭深流玉自娛親, 半勺清泉可洗心。脫俗超凡君莫計, 登臨一笑絕纖塵。 黃龍潭,位於大演坑溪口。由於此處泉水,急流直下沖涮漸成深潭。晴日,泉水潺孱注入潭內,潭周岩壁和上空濃陰倒映入潭中,蒼黃之中自帶深綠,相映成趣。雨天,山洪揚威,噴珠濺玉,咆嘯而下,震耳欲聾。潛龍谷龍潛雲谷被沉埋, 瀑布飛泉出澗來。尚帶雄風抒浩氣, 騰空直下響驚雷。 潛龍谷,位於大演坑黃龍潭之上的轉彎之處。這裡瀑布流泉,似白龍驟下,水自天上來,撞擊著嶙嶙山石激起片片水珠,似雪如玉,響徹天地,一瀉入潭。幽谷向北、向上直通雲霄之中的祁門岔。兩邊絕壁摩天,中隔峽谷,故名。從祁門岔始,山泉一路虎嘯龍吟,奔騰直瀉十餘里,直至潛龍谷口,似白龍驟下,轉個小彎向東南而去。潛龍谷深幽險絕,藏龍卧虎,是探奇尋幽的勝地。仙人聚會風光秀麗聚群仙, 出入深山醉可眠。福地清幽堪養性, 悠然自得頌堯天。 仙人聚會,位於大演坑服務站之上方。這裡東西兩崖壁上摩青天。溪泉由高入雲端的祁門岔,奔騰而下。只有步雲棧道,沿潛龍谷東壁穿行其間。而絕壁的底部,形成一個天然的平台。遊人登台可俯瞰溪泉奔流,抬頭雲崖上的松杉蔥鬱,環境十分清幽,人跡罕至。遊人若至此,如同仙人聚會,充分享受和領略著牯牛降大自然的所賜,不是仙人也入仙籍。卷二黃山區域文化之二一 牯牛降自然保護區頌歌吳浪風鬼門關大演坑深隱激湍, 攸關生死鬼門關。晴空依舊雷聲震, 險絕塵寰心自寒。 鬼門關,位於大演坑驛站舊址下方。這裡崖壁接天,忽然擋住登山之道的去路,猿鳥也難以逾越。就在這絕壁之上,一條掛壁羊腸小道懸浮其上。人登絕壁之上,如同行走在鬼門關一樣,驚心而動魄。神牛峰昂首丹霄氣勢雄, 雲中初露牯牛峰。朝天一吼神威壯, 守立祁門傲太空。 神牛峰,位於主峰大曆峰的西邊偏南。峰體突起於雲表,象一頭從天而降的青牛,醉卧在祁門牯牛降自然保護區內,悠悠萬年,依然如故。峰之北面,高大的駱駝峰相伴著神牛,相映成趣。好漢坡奮力攀登好漢坡, 艱難險阻又如何。殊途磨礪英雄氣, 直上危峰吟頌歌。 好漢坡,位於大、小演坑之間登主峰之下端。山脊中間隆起的脊樑,且雄又險,下臨深淵。人行其上,即要有膽識,又要有健強的體魄,非好漢莫屬,故名。好漢坡,是從龍背澗攀登大曆主峰的起點。杉木王巍然挺拔入雲霞, 鬱鬱蔥蔥仰老杉。自愛牯牛生態美, 歡欣擁翠綻奇葩。 杉木王,位於登主峰之登道古松林之上方。登道西側,一株高大的杉木,直衝雲天。主幹滾圓通直,兩人合抱有餘;高約八丈,上部塔形,枝繁而葉茂,生機盎然。仍表現出王者之風,被譽為牯牛降自然保護區的巨人和驕子。姐妹松悠然自得沐春風, 喜探蔥蘢巾幗松。仰止高山相擁翠, 雪飛俏扮白頭翁。 姐妹松,位於登山之道杉木王之上部東側。有兩株高大挺拔的松樹,聳立在岩石間。姐妹兩松,枝繁針密,相互依偎,特別在山風的輕拂下,如同姐妹翩翩起舞,煞是好看。若遇雲濤鋪滿壑谷,又瀰漫松身。兩松在雲海之中,英姿美妙,忽隱忽現,分外壯觀。鯉魚跳龍門習已為常魚水親, 謀生日日總含辛。遨遊乘興騰空起, 跳入龍門始稱心。 鯉魚跳龍門,位於姐妹松之上方東邊雲岩。有一塊岩石,形如一尾鯉魚,惟妙惟肖,並躍躍欲試,騰空欲起跳去。崖頭狀若龍門之門檻,故名。遊人攀登至此,一面沉浸在大自然懷抱,一面欣賞鯉魚跳龍門美景,無不心神歡悅。迎客松心誠迎接總含情, 客至如歸重客卿。久歷滄桑珍自愛, 傳揚四海樹文明。 迎客松,位於登山之道鯉魚跳龍門之上方,接近鴛鴦石和聚音石。此松高大挺拔,如同黃山迎客松一樣,聳立在登山之道旁。伸出熱情奔放的手,似好客的牯牛降主人,恭迎四海佳賓。遊人至此,在主人的問侯中,可小憩片刻,攀登主峰,已行程過半。千年松谷捲起松濤逐浪高, 蒼茫林海涌春潮。千年蔥鬱春常在, 點綴神牛分外嬌。 千年松谷,位於登山之道石猴望月之上方的東面。谷內風起雲湧,松濤陣陣。其中布滿著天然的原始松林,尚無人涉足。古樹華蓋,林海蒼茫。空氣清新,含有大量的負氧離子和芬多精,具有清心洗肺之功效,是一塊天然的森林浴場。雙龍吐翠小演坑中畫境開, 蒼龍戲水欲何為。騰挪夭矯飛奔下, 共結同心吐翠來。 雙龍吐翠,位於龍脊澗之上。此處山泉沿著小演坑溪潺潺奔騰而下,在歡快的溪流中,透過泉水映出兩條翠綠的綢帶,彷彿象兩條龍身在溪中遊動,故名。遊人到此,可觀賞雙龍夭矯飛奔下,共結同心吐翠來。龍脊澗碧澗通幽溝壑深, 潛藏谷底隱其身。依然披露蒼龍脊, 驟起雄風尚可聞。 龍脊澗,位於小演坑中的黃龍墳與雙龍吐翠之間。澗底花崗岩石,經水蝕分化後,顯現出極象一條潛龍,深藏在小演坑裡,向下遊動。其龍脊時隱時現於幽澗之中,伴隨著潺潺溪水歡騰而下,故名。卷二黃山區域文化之二二 齊雲山探幽吳浪風望仙台登封拾級換新天,不是仙人亦半仙。莫問玄天何處是,玉虛勝境絕塵煙。 望仙台,位於望仙亭之處。遊人通過登封橋、步仙亭後,步步登高,經凌風、松月、海天一望諸亭,即登望仙台。至此可眺望齊雲山群峰,入雲競秀。懸崖峭岩壁立,怪石嶙峋,丹霞如錦。四周可眺飛瀑、奇石、幽洞、怪岩,層出不窮,向以幽、麗、奇、險稱著。構成了一幅又一幅********的天然山水畫卷,怎不令人神往!羅漢洞直入丹崖洞更幽, 深藏奧秘數風流。修行欽佩金羅漢, 已破玄機得自由。 羅漢洞,位於一天門至二天門之間的崖壁下。此處有許多洞穴,供奉各路神仙塑像,依次是八仙洞、圓通洞、羅漢洞、雨君洞、文昌洞,以前修行的道士就居在洞中,它是齊雲山風景精粹之一。羅漢洞供奉著真武帝君,兩旁卻又供奉著十八羅漢。應當說,這都是道士們富有想像力的創作。從齊雲山真仙洞府中,可以感受到濃厚的儒、道、佛合璧的氣息,頗有特色。真仙洞府崖壁上有很多摩崖石刻,其中最為醒目的是崖壁上的「天開神秀」4個大字,氣勢不凡,為真仙洞府的顯著標志。珍珠簾剔透晶瑩賞碧泉, 凌空搖曳盪輕煙。噴珠吐玉飛垂下, 掛在雲崖縹緲間。 珍珠簾,位於二天門之下方的碧蓮池上。此泉從半空之中飄飄洒洒,如綢似帶不斷垂下,濺珠跳玉。又宛若晶瑩剔透的水簾一樣,高高懸掛在碧蓮池上。珍珠水簾與碧蓮相映成趣,妙不可言。月華街躍上齊雲勝境開, 清幽靈秀月華街。天開美景如陶醉, 就此安居亦壯哉。 月華街,位於齊雲山腰。是道士與山上居民雜居之所,也是山上的街市,又是香客及遊人住宿之地。月華街現有古道觀房屋8座,還有許多徽派民居,它們與宮觀、院房組成一個密集建築群,撒落在齊雲山腰,猶顯奇特而清幽。太素宮登峰身近玉屏峰, 學道推崇太素宮。勝似蓬萊美如畫, 青雲平步駕長虹。 太素宮,位於玉屏峰下。此宮佔地1600平方米,十分壯觀。清乾隆皇帝曾稱齊雲山為「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太素宮在文革中被毀,1994年已按原樣重建,1997年神像開光,相繼向香客和遊人開放。小壺天欲煉霞丹甚有緣, 安居養性小壺天。靈犀一點心齋結, 道出非常更自然。 小壺天,位於月華街長生樓下,它是明代一個石坊構成。石坊上有「小壺天」3字,石坊門洞呈葫蘆形。進門後,便是一個長20米、寬3.3米,高2.5米的石窟。石窟的一側為萬丈深淵,站在窟側,有「無限風光在險峰」之感。當遊人想後退一步,便見崖壁上有「思退崖」、「石上流泉」、「一線泉」、「飛升所」等石刻,據傳這是道士飛升成仙的地方。玉虛宮登雲直向紫霄峰,莫辨雲天第幾重。暗訪玉虛尋大道,分明大道有無中。 玉虛宮,位於長生樓西不遠處。此宮在紫霄崖下,由「太乙真慶宮」、「五虛闕」、「治世仁威宮」3個石坊組成。石坊上有神鳥異獸圖案的浮雕,宮內便是石洞。洞內供奉的每一尊神像,都有一個有關神仙的傳說。如今,玉虛宮是善男信女燒香求神、祈禱福壽的聖潔之地。 紫霄崖浣洗齊雲雨後佳, 遨遊最愛紫霄崖。靈光孕育非常道, 揭示神奇掩面紗。 紫霄崖,位於玉虛宮北。此崖拔地而起,上接雲霄,就象一道高大無朋的屏障,給玉虛宮擋住北面冬天的寒風。崖由紫紅色礫岩或暗紫紅色鈣質含礫硬砂岩和紫紅色鈣質細砂岩組成,秀冠群峰。更為奇特的是飛雨泉,從紫霄崖頂流注太乙池,終年如雨。唐寅碑久別功名始得寧,吟懷此去一身輕。神遊山水林泉下,興寄詩書勒石銘。 唐寅碑,位於玉虛宮東面。高大的石刻詩碑,樹立在紫霄崖之下,分外醒目。唐寅(1471—1523),明代吳中四才子之首,名寅,字伯虎。明弘治十一年(1498),他29歲舉應天府鄉試第一,隨後科場受牽涉,遭革黜。自號「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後又終於擺脫叛臣寧王之糾纏,一生雖才高氣雄,佯狂傲世,只得寄情于丹青詩詞,難以實現其雄圖大志。附唐寅《齊雲山縱目》:「搖落郊原九月餘,秋山今日喜登初。霖林著色皆成畫,雁學排空半草書。麴櫱才交情誼厚,孔方兄與往來疏。塞翁得失渾無累,胸次悠然覺靜虛。」此詩讚美了齊雲山秋之麗景,頓感由衷的輕鬆。方臘寨故壘蕭蕭風雨侵,自然湮沒自消沉。尋究獨聳驚天地,威震東南豪氣存。 方臘寨,位於獨聳峰上。這裡居高臨下,有一人守關,萬夫莫開之險,是安營紮寨的好出處。方臘(?—1121),北宋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歙縣人。出身貧苦,為反抗壓迫,1120年10月率眾在歙縣七賢村起義,後迅速移師睦州,舉行「漆園誓師」,痛斥黑暗朝政,改元「永樂」,自號「聖公」,建立農民政權。義軍戰火曾襲卷江浙皖贛6州52縣,影響很大,1121年夏,被俘遇害。《宋史》有傳。卷二黃山區域文化之二三 歙縣攬勝吳浪風瞻大學士許國石坊根根石柱對長空, 八角牌樓氣勢雄。力輔三朝勤政事, 將身許國樹高風。 許國石坊,位於歙縣縣城內南大街。建於明代萬曆十二年(1584),石坊南北長11.5米,東西寬6.7米,高11.4米。由前後兩座三間四柱三樓和左右兩座單間雙柱三樓式的石坊組成。石料質地堅硬,全部採用青色茶園石。石坊雕飾藝術更是巧奪天工。12隻石獅子,雄踞於石礎之上,形態各異,栩栩如生。許國(1527—1596)字維禎,號穎陽,歙縣城內人。明神宗時,官至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卒贈太子太保。嘉靖乙丑年(1565)進士,是嘉靖、隆慶、萬曆三朝重臣。萬曆十一年(1583),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成為內閣成員,後又加封太子太保,授文淵閣大學士,又晉陞為少保,封武英殿大學士。許國石坊,至今還矗立歙縣南大街,如此規模宏大、呈八腳結構的牌坊舉世無雙。此坊給古城增添了重重的一筆,分外壯觀。當代沈味廉《有感於許國牌坊》:「許國牌坊豈等閑,能工巧匠可非凡。高精技藝知多少,石刻淋漓匯壯觀。」太平橋吟歌一棹世塵拋, 十六飛虹盪玉簫。碎月灘頭河漢近, 月明長夜戀州橋。 太平橋,又稱河西橋,建於練江之上。宋端平元年(1234),在此處設木浮橋,名「慶豐」。明弘治末(1504前後),改為石拱橋。明萬曆、清康熙、乾隆、道光各朝都曾大修。橋拱16孔,長268米,寬7.1米,是新安江上游,也是安徽省境內最大的古石橋。橋心,原有亭。現橋面、橋欄是經1969年7月5日洪水後改建而成。新安碑園試墨迷離墨妙廊, 行書沉醉兩清堂。飽嘗至寶民風正, 裝點徽城百世芳。 新安碑園,位於太平橋西端太白樓之後的西干山坡上。是一座典型的徽州私家園林式建築,它憑太白樓,背靠披雲峰,借練江水,面臨太平橋,以曲折有致而又含蓄豐富的借景表現手法,使這座在彈丸之地依山而築的園林,顯得幽深而又奇巧。它因陳列了兩套著名帖刻《余清齋》和《清鑒堂》而馳名。整個碑園由真賞亭庭院、歙池、小天都庭院、兩清堂庭院、披雲小築庭院等部分組成。門上方「古墨衍芬」4字,系當代上海著名建築學家兼書法家陳從周所題。歙縣歷來崇碑善帖,尤是宋元以後,匯刻集帖成風。在這條200餘米長廊里,陳列了晉至明各個朝代書法家真跡200餘方,最精彩的碑是《余清齋帖》和《清鑒堂帖》。《余清齋帖》,刻自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明代歙人西溪收藏家吳庭珍藏晉、唐名家墨本甚豐,經當時大收藏畫家董其昌、陳繼儒鑒定評判,並請邑人、名書畫家楊明時雙鉤上石,將其所藏書法名作匯刻成帖。這套碑帖由董其昌題籤,分正篇6冊,續篇2冊,選了王羲之、王獻之、孫過庭、顏真卿、蘇軾、米芾、東方朔、謝太傅等十多位大家的珍品,現存共61塊碑面,皆屬稀世珍寶。謁漸江墓獨樹新安一幟擎, 聲揚華夏永留名。高僧倘若逢今世, 豈負春風拂古城。 漸江墓,位於西干山東麓五明寺傍。漸江(1610—1664),歙縣人。俗姓江,名滔,字六奇。入佛門後,號漸江,又號弘仁,明代諸生。少孤貧,後成為著名畫家。明亡後,游武夷為僧,歸黃山往返於雲谷、慈光兩寺間。深愛黃山之勝,足跡遍全山。深得松、石、雲、岩、壑之精髓,工山水,作品多「層巒陡壑,偉峻沉厚」。與查士標、汪之瑞、孫逸合稱海陽四家,創立黃山畫派。所作《黃山真景冊》,寫山中名勝50處。為新安畫派重要領袖之一,卓然自成一家。清康熙二年(1664)54歲卒,葬於五明寺後山坡上。因其生前酷愛梅花,號梅花古衲。死後墓周廣植梅樹,常年有海內外書畫家和遊人前來瞻仰憑弔。當代呂秋山《謁漸江大師墓》:「藝骨常眠練江旁,披雲峰下百花香。眼前風物無窮美,一幅新安畫卷長。」 其二:「時逢末運景蕭條,削髮為僧志亦豪。缽里煙霞騰浩氣,袈裟勝似紫羅袍。」吊汪采白小小孤丘何處尋, 幸和古納結為鄰。新安山水猶如畫, 賴有梅花永駐春。 汪采白(1887—1940),名孔祁,號洗梧居士。近代畫家,歙縣鄭村西溪人。由於受近代美術教育,又師承古典美術傳統,所以他的山水畫,雖用傳統筆法,但清爽雋秀,用色鮮明凈潔,別具一格,甚得人們喜愛。卒後,葬於西干山。墓門碑上「山高水長」4個字,是抗日戰爭時,第23集團軍副司令陶廣書寫。靠山碑上「洗梧居士汪采白先生之墓」數字,為當時皖南行署主任張宗良所書。墓前,原建有采白亭,內有勒石,今不存。漁梁壩攬勝漁梁勘壩基, 橫銷豎插壘成堤。攔江經歷千餘載, 未損分毫更叫奇。 漁梁壩,位於歙縣之東的漁梁古街。是徽商興盛數百年的重要水路碼頭,至今還保存著古代街衢、水埠和碼頭的原始風貌,是徽商外出經商往返的必經之路。漁梁壩,始建於唐代,長138米,寬27米,用條石壘砌而成,是新安江上最大的石質滾水壩。滾水壩上下層之間用豎石墩插釘,每層各條石間,用石銷連鎖。中段開水門,用於平時排水,遊人可上壩觀賞。江上還有明代紫陽橋,為新安第一關。漁梁壩祠和巴慰祖紀念館,以及李白問津處等人文景點,集中體現出徽州的古建築風格,以及古文化的博大精深。讓遊客無不感受旅遊之樂趣,展現了徽文化的無窮魅力。游棠樾古牌坊群柱石成坊見匠心, 名垂桑梓藝超群。東南鄒魯徽文化, 直使遊人嘆絕倫。 棠樾牌坊群,位於歙縣西鄉棠樾村。明代3座,清代4座,共有7座牌坊依次排列,勾勒出封建社會「忠孝節義」倫理道理的概貌。其中一座明代牌坊,橫匾上鐫刻「御制慈孝里」幾個大字,皇帝為表彰徽商鮑壽遜父子而建。清乾隆皇帝也曾為鮑氏宗祠題聯曰:「慈孝天下無雙里,錦秀江南第一鄉。」又據傳,棠樾鮑氏家族當時已有「忠」「孝」「節」牌坊,獨缺「義」字坊。其村鮑氏世家,至鮑漱芳時,官至兩淮鹽運使司,掌握江南鹽業命脈。他欲求皇帝恩准賜建「義」字坊,以光宗耀祖,便捐糧10萬擔,輸銀3萬兩,修築河堤800里,發放3省軍餉,此舉獲得朝廷恩准。於是,在棠樾村頭又多了一座「好善樂施」的義字牌坊。在歙縣眾多的牌坊之中,這種「以商入仕,以仕保商」,政治與經濟互為融貫的密切關係屢屢可見。棠樾牌坊群雄偉壯觀,全國罕見,1981年9月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代沈味廉《參觀徽州石牌坊群》:「游車緩緩越徽城,直抵西郊棠樾村。七座牌坊資教化,千秋石刻鑒文明。」陶行知紀念館敬業犁宮不肯休, 畢生精力解民憂。功高可與仲尼並, 譽滿中華數一流。 陶行知紀念館,位於古城歙縣東大街。館藏陶行知的生平事迹,以及被他所用過的珍貴遺物。陶行知(1891—1946),著名教育家。原名文浚,曾改名知行,再改名行知,歙縣人。1927年創辦南京曉庄師範,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體系。後又相繼創辦浙江省湘湖師範,江蘇淮安新安小學,以及山海工學團,並支持新安小學生組成新安旅行團。「1 ?29」運動後,與沈鈞儒等發起組織上海文化界救國聯合會,任聯合會執行委員和常務委員。1946年與李公僕、史良等在重慶創辦大學,任校長。後回上海從事反內戰、反獨裁民主運動,1946年7月25日,因勞累過度,患腦溢血逝世,毛澤東稱讚他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宋慶齡尊稱他為「萬世師表」。主要著作有《中國教育改造》、《古廟敲鐘錄》、《齋夫自由談》、《行知詩歌集》等。當代沈味廉《參觀陶行知先生紀念館》:「久仰先生識卓群,嘔心瀝血育真人。不教孔子專前美,一幟高擎萬世欽。」南譙樓始建隋唐到至今, 重檐高脊歷風塵。當初見說吳王府, 再現輝煌仰正門。 南譙樓,位於歙縣政府南面60米處。樓3重3開間,高脊重檐,紫牆青瓦。前後通間開窗,下為門闕。樓高20米,系古城內最高古建築,始建於隋末。當時,歙縣人汪華起義,反隋自稱吳王。在此地吳王府樓(即王府子城)正門按唐宋以前,城台都是用土夯築的,要建門樓,非得在門闕內靠壁立柱不可。所以,這兒才有26根柱子。從前門闕中間,還裝有門扇,隱去2根柱子。明裡處只有24根,因此,人們稱此樓為24根柱。由於樣式奇特,名聲遠播,所以歷代重修時,都保留這些木柱。譙樓原本是用於望敵,後來上置報時設備,用於報時。今以譙樓為中軸線,譙樓外修建成古城瓮城堡,更顯得古代神韻猶存。斗山街深幽老宅斗山街, 仕宦徽商齊聚來。欲啟塵封古文化, 名揚天下壯吟懷。 斗山街,系文化歷史名城一級保護區,因其側靠斗山而得名。全長500米左右,多為清代徽商仕宦的深宅大院。街道南北,延伸房屋,座北朝南臨街,都是側面山牆。牆上馬頭,高低錯落,加上門罩和石板路面,具有徽派街巷獨特的幽雅風貌。巷內著名的建築,有葉氏貞節門,建於明初,表彰一位尊老愛幼的女性。楊家大院,建於清中期,為官宦宅第。許家廳,建於清初,屬私塾建築。黃氏孝烈門坊,建於清初,表彰一位為未婚夫殉節的姑娘。汪中怡宅,建於清末,5開間有精製的隔屏窗欄。潘婉香宅,建於民國初年,3進串聯,布局上形象地體現了三世同堂的觀念。王世傑宅,建於民國前期,有小院、敞廊、花榭,呈現書香門第氣派。蝦蟆井,建於唐代,是在岩石中鑿出的深井,水質異常清洌。步行在斗山街中,猶如步行在2000餘年歷史的長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