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臧氏家族的興衰
在魯國的世族中,臧氏家族是一個著名的家庭,在春秋中期,其家族成員在政界世居要職,具有重要的影響力。臧氏家族的興衰,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魯國社會的變遷。 臧氏家族屬於魯國的公族。臧氏家族的始祖臧僖伯是魯孝公的兒子,名驅,字子臧,謚曰僖。臧氏家族以臧為氏大概開始臧僖伯的孫子。據《左傳》隱公五年孔穎達的疏說:「諸侯之子稱公子,公子之子稱公孫。公孫之子不得祖諸侯,乃以王父之字為氏。計僖伯之孫始得以臧為氏。今於僖伯之上已加臧者,以僖伯為臧氏之祖,傳家追言之也。」也就是說依當時的姓氏制度,魯國國君的兒、孫尚可以隨其父、祖之姓,至其曾孫,須改氏,其氏應以祖父的字為之。臧僖伯字子臧,其後人故以臧為氏。而臧僖伯之臧,乃是後人所追加。 臧僖伯是魯隱公時的重臣,以知書達禮而著稱。《左傳》說:魯隱公五年(前718年),隱公準備去棠(今山東魚台西南)捕魚為樂。臧僖伯勸諫說:國君要關注大事,凡物不足以講大事,其材不足以備器用,不要去干。君主應為民眾的典範,帶頭遵行各項制度,否則就是亂政。捕魚不符合禮制,請君不要去。但魯隱公卻不聽勸阻,堅持前去。臧僖伯「稱疾不從」,以示抗議。同年12月,臧僖伯去世。回想臧僖伯的忠誠嚴正,魯隱公頗為後悔,下令將其喪禮「加一等」,以示褒獎。 臧僖伯的兒子是臧哀伯,其秉性與其父相似,以直言敢諫見稱。魯桓公二年(前710年),宋國大臣華督弒君而自立為相,把持了宋國的政權。為獲得魯國的支持,華督把宋國傳世的寶鼎「郜大鼎」送給魯國。魯桓公不僅接受了賄賂,而且還把「郜大鼎」放在太廟裡來展示。臧哀伯對這一做法提出批評說:「國家的統治者應該宣揚道德嚴守禮制,以此為百官表率子孫作則。今將賄賂之寶鼎公然陳列於太廟,將會產生多少惡劣的影響?」臧哀伯的意見雖然未被採納,卻獲得了世人的讚許。周內史聽說後稱讚說:「臧孫達其有後於魯乎!君違,不忘諫之以德。」 臧文仲是臧氏家族最有名的一位代表人物。他是臧哀伯的孫子,因世官制度出任魯國的大夫,先後輔佐了庄公、閔公、僖公、文公四代魯國國君。由於他的政治能力和道德聲望,對當時魯國的政治與外交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魯庄公時,臧文仲始任魯國的卿。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66年),魯國出現了饑荒,「無麥禾」,臧文仲主動請求去齊國求糧救災,攜寶玉赴齊。他的隨從說:「國君並沒有派您去,您卻自告奮勇,這不是自己找事幹麼?」臧文仲說:「有道德的人要急人之難,做官的人要勇於承擔責任。我為魯卿,在國家有危難時不挺身而出,是尸位素餐。」他到了齊國,施展其出眾的外交才能,最終說服了齊國的統治者,使「齊人歸其玉而予之」,很好地完成了任務,贏得了魯國上下的信賴。臧文仲是一位恪守禮儀、崇尚道義的人。僖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39年)魯國大旱。僖公為人迷信,聽從別人建議,準備實行焚燒巫尫以求雨的宗教儀式。巫尫是魯國的女巫,作為所謂溝通天人關係的宗教使者,她應該通過祈禱向天求雨。但久旱不雨,魯僖公認為巫尫失職,要燒死她以引起上天的注意,達到下雨的目的。但臧文仲認為這種舉動不合適。他說:「這不是解決天旱不雨的方法。我們應該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維修城廓,減少開支,鼓勵農業生產和相互救濟。若不抓住這些要務而在一些宗教儀式上做文章,只能違背天意而造成嚴重的後果。」魯僖公接受了臧文仲的批評,放棄了焚巫的計劃,積極著手救荒,度過了旱災造成的危局。尊禮尚德重民是魯國政治文化的傳統,臧文仲在自己執掌魯國國政期間繼承了這一文化傳統並使之發揚光大。他主張統治者在位「恤民」,主要是為政以德,體恤下情,關心民生,否則「德之不建」,則「民之無援」,國家就不會得到民眾的支持。又要以德「訓民」,引導人民遵守道德,提高道德素養。而要做到這些,就要遵守「禮」,「禮」是外在的制度規範,而「德」則是內在的良知自覺。只有在「禮」與「德」的規範下君民一致,才能保證社稷江山的穩固。從臧文仲的言論主張看,他應該是魯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並對以後孔子的思想有著重要的影響。臧文仲死後,他的言論仍廣為流傳,並被魯國的統治者奉為圭臬。如魯襄公時期執政的叔孫豹曾對人說:「魯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沒,其言立,其是之謂乎!豹聞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把臧文仲看做是「立言」而「不朽」的典範。 值得注意的是,臧文仲雖然以尊禮尚德而著稱,但也表現出變通的一面。如後代的孔子曾對他的「廢六關,妾織蒲」的行為提出批評。所謂「廢六關」,即撤除了魯國的6個徵收商稅的關卡。魯國以農耕立國,其傳統政策是抑制工商,重視農業,所以設立關卡對工商課稅。而所謂「妾織蒲」,蒲為蒲席,臧文仲家中搞織蒲席等副業以營利。孔子認為臧文仲的行為違背了魯國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所以提出批評。但從中也可以看出臧文仲思想的開放,他認為工商業的發展有利於魯國經濟實力的增長,試圖進行一些經濟方面的改革,但從魯國的歷史看,這種小改革似乎並沒有觸動魯國傳統的體制與觀念。 臧文仲死後,其子臧宣叔繼承父官,擔任掌管外交事務的卿,同時又擔任魯國的司寇,兼管內政。司寇一官是負責國家治安的官員。因魯國尤其重視「親親」的關係,所以當時的重要職官由公族擔任。其時魯國政權內部矛盾重重,各公族貴族佔據要津,爭權奪利,彼此之間關係日趨緊張,尤其是東門氏與「三桓」之間的矛盾鬥爭進入白熱化。「三桓」即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他們是桓公的後代,故稱「三桓」。「三桓」在春秋中後期逐漸執掌了魯國的政權,成為魯國的三大權門。東門氏則是魯庄公的後代,因世居魯城的東門,故以東門為氏。東門氏的始祖為庄公的兒子東門襄仲。襄仲自魯僖公時為執政上卿,先後在僖公、文公、宣公三世掌握政權。但這時「三桓」勢力崛起,逐漸形成東門氏與「三桓」分庭抗禮的局面。 魯宣公十八年(前591年),迫於「三桓」咄咄逼人的進攻,東門氏打算聯合晉國的力量消滅「三桓」的勢力。但「三桓」的勢力已根深蒂固,臧宣叔也投靠了「三桓」陣營。在這場權力鬥爭中,臧宣叔利用司寇的權力將東門氏驅逐出魯國。臧宣叔因驅逐東門氏有功,受到新執政季文子的信任,成為魯國政治舞台上頗有影響的人物,尤其以熟悉外交事務受到魯國統治者的倚重。臧宣叔死後,其幼子臧武仲繼位為魯司寇,封邑於防(今山東泗水)。臧武仲為人多聞多智,據說能預測將來之事,時人稱之為「聖人」。但臧武仲自恃己能,到處插手,反而敗壞了自己的名聲。臧氏以明禮節、善外交名世。但臧武仲卻對國事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魯襄公四年(前569年),邾國與莒國聯兵攻打鄫國(今山東蒼山),臧武仲率軍伐邾以救,結果慘敗於狐駘(今山東滕州),魯軍損失慘重,惹得國人皆怨,到處都能聽到「朱儒朱儒,使我敗於邾」的風謠。所謂「朱儒」即指身材矮小的臧武仲,臧氏的聲望由此大挫。臧武仲自以為是的秉性不改,又參與了季氏家族內部的權力之爭,還與孟孫氏結下怨仇。魯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年),孟孫氏誣告臧武仲謀反,執政的季武子信以為真,下令攻打臧氏,臧武仲出逃,逃亡於邾、齊等國,死在國外。之後留在魯國的臧氏家族與執政的季孫氏徹底決裂,不斷受到打壓,從此一蹶不振。 臧氏家族是魯國公族中的著名代表。魯國因是周公世子伯禽的封國,接受周朝禮器最多,周禮的影響最深,加之魯國特有的地理條件特別適於農耕,所以成為西周以來各諸侯國中最典型的周文化的代表,周文化的特點,諸如尊禮、尚德、重農、右文,最完整地體現在魯國的傳統中。而臧氏家族又是魯國這種文化的傳承人和典型代表。臧氏家族世代以博學多智見長,對「禮」和「德」的知識尤其熟悉,而臧文仲的「立言」,其內容也多為此類。作為魯國文化傳統的代表,在春秋的中期,自然獲得了統治者上層和下層民眾的普遍尊重,臧氏家族的興旺發達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進入春秋末葉後,魯國公室的地位不斷衰落,而作為革新派的「三桓」勢力不斷增長。臧氏家族作為魯國傳統勢力的代表自然受到「三桓」勢力的打壓,也就逐漸走向末途。臧氏家族的興衰史,是一面歷史的鏡子,折射出了魯國的興衰和春秋中後期整個社會的變遷。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看一個家族是否興旺,就看他子孫幾點起床
※司馬家族:為什麼三撥人都沒能幹掉這家子?
※曾國藩家族為什麼長盛不衰?
※家族的字派
※上甘棠村:一個家族千年的守候
TAG:家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