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派三代經方病案解析思路 馮世綸教授案解析太陽病(表陽證)醫案

馮世綸教授案解析太陽病(表陽證)醫案

㈠桂枝湯、麻杏石甘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治反覆發熱案

張某,女,28歲,1967年8月3日初診。

由於心情不佳,疲勞受涼,出現感冒發熱,服A.P.C後,熱退而胸悶、汗出、惡風、身微痛,口中和,不思飲,舌苔薄白,脈沉細、左寸浮。

脈左寸浮,舌苔薄白,惡風、汗出、身微痛,太陽中風。脈沉細,左寸浮,胸悶,桂枝去芍藥證。口中和,不思飲,里無熱。

綜合分析:此為太陽中風表未解,為桂枝去芍藥湯方證。處方:

桂枝10g,生薑l0g,大棗4枚,甘草6g。

因家住山區,買葯不方便,問知家中有桂皮,即將桂枝改用桂皮1小片(1~2g),甘草由東山坡自挖筷子粗約20mm,又加生薑3大片,紅棗4枚合為1劑煎服。

結果:晚服1煎,眠中微汗出,諸症已。

㈡桂枝去芍藥治感冒熱退而胸悶案

安某,女,66歲,醫師,2007年2月26日初診。

反覆發熱2周。

患者於2月15日中午無明顯誘因自感發熱,測體溫37.5C。至晚上出現寒戰、發熱、無汗,體溫39.5℃,就近就診於某醫院急診科,除自感發熱口乾、乏力外,無咽痛、體痛、吐瀉、噴嚏、頭痛等症,血常規示:WBCl.5×1012/L。在留觀室靜滴先鋒黴素3天熱不退,後又合用清開靈3天,靜滴清開靈出現輸液反應,寒戰高熱,用激素急救後緩,但熱仍不退。停用清開靈,又用阿奇黴素及先鋒黴素靜滴3天,癥狀仍如上,遂收入風濕免疫科治療。

當時症見:上午有汗,晚上寒戰高熱無汗,體溫最高40.4℃,半夜汗出熱退,畏風,如此天天反覆,口乾,乏力,脈浮,舌苔白膩。各種西醫檢查除血常規示:WBCl.2×1012/L,小便常規(鏡檢):白細胞0~3個,余無異常。

綜合分析:此為「時發熱」——屬營衛不和,定時而作的太陽病桂枝湯證。處方:

桂枝l0g,白芍l0g,炙甘草6g,生薑12g,大棗4枚,需啜粥溫覆,1劑。

問:一診時寒戰高熱,隨後汗出熱退,如此天天反覆,是否屬寒熱往來之屬,何不用小柴胡湯?

答:屬寒熱往來。《傷寒論》第54條「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就是指這種熱型,胡老認為這種「先其時發汗」即「治未病」之法。小柴胡湯所治之寒熱往來,有心下痞硬、納差、噁心嘔吐等胃虛見證,除了這種,大部分的寒熱往來都屬桂枝湯證。惜今人受《傷寒論·傷寒例》「桂枝下咽,陽盛即斃」的影響,皆不敢用桂枝湯來退熱,當年胡老收治了很多頑固發熱病人,屬桂枝湯證者亦多見。

2007年2月27日二診。

服藥後汗出多,未再出現寒戰。微熱,體溫37.6℃,口乾,乏力,脈浮,舌苔白厚膩。

患者發熱,口乾,汗出多為太陽陽明合病,符合麻杏石甘湯。但屋內暖氣太熱,考慮口乾、汗出多可能與此有關,舌苔厚膩,因此,暫予麻杏苡甘湯以發表清熱化濕。處方:

麻黃l0g,杏仁10g,薏苡仁30g,炙甘草6g,1劑。

2007年2月28日三診。

服藥後汗出淋漓,晚上未再出現寒戰發熱,但全身濕冷、怕風,難以入睡。此汗多亡陽也,予溫化斂汗。

桂枝10g,炙甘草6g,生龍骨(同煎)15g,生牡蠣(同煎)15g,酸棗仁15g,3劑。

問:二診服藥後出現大汗出,是什麼原因?

答:當時考慮得多了點。考慮口乾、汗出多可能與屋內暖氣太熱有關外,又因其發熱較久,體力消耗大,怕其胃虛,不敢用石膏,致清熱之力不夠,現回過頭來想,還是用麻杏石甘湯貼切。此外,西藥用了較久的抗生素及激素,致體虛,這可能也是大汗出的原因。

問:三診大汗出,怕風,煩躁不得寐,是否與《傷寒論》第20條「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相似,診為少陰病,用桂枝加附子湯會不會更好?

答:正因為沒有「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等津液大虧之症,故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加味。

問:用酸棗仁何意?

答:斂汗、安神。葯後汗止,稍疲乏,末再發熱。

按:此病例較典型,一診可作《傷寒論》第54條「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的註腳。

二診可作《傷寒論》第63條「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的註腳。

三診可作《傷寒論》第112條「傷寒脈浮,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卧起不安」及第118條,「火逆下之,因燒針而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湯主之」的註腳。

並應與《傷寒論》第20條「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相鑒別。

有人說《傷寒雜病論》是為救逆而設,確實,臨床中病情瞬息萬變,一個病除了掌握常見方證,重要的是不可死執一方,而應靈活針對現證處理——「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方能處亂不驚。

㈢半夏散及湯治喉痹案

張某,男,51歲,1968年11月26日初診。

咽痛3個月,曾以清熱解毒、養陰清咽等法治療無效,醫院認為是喉癌。視其咽喉,雙側扁桃體及咽後壁皆有多處膿點,常頭痛,汗出,惡寒,口中和,不思飲,舌苔白膩,脈沉細,兩寸浮。

脈兩寸浮,惡寒,汗出,頭痛,太陽中風。雙側扁桃體及咽後壁皆有多處膿點,外邪內飲之喉痹。脈沉細,舌苔白膩,口中和,不思飲,里寒太陰病。

綜合分析:此為太陽中風表不解入里,津傷痰滯,呈太陽太陰合病,為半夏散及湯加桔梗訶子方證。處方:

清半夏12g,桂枝l0g,炙甘草l0g,桔梗6g,訶子6g。

結果:服藥當天即感咽痛減輕,原方服半月,諸症消,咽及雙側扁桃體已無膿點。

㈣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化裁治心悸案

萬某,女,32歲,2007年2月26日初診。

心慌7天余。患者7天前由於勞累出現心慌,並伴有心前區不適,全身乏力,ECG示:偶有室性期前收縮。近日心慌及早搏明顯加重,故前來就診。

現症見:汗出心慌,全身乏力,口乾不欲飲,手心熱,無口苦,眠差易醒,食納差,大便偏干,2~3日一行,小便調,舌質淡,舌苔薄白,脈細。

虛汗出,手心熱,為營衛不和的太陽病。患者坐著出汗,現代醫學認為是自主神經功能紊亂,馮老認為是一種營衛不和的一種感冒狀態。脈細,舌苔白,舌質淡,口乾不欲飲,眠差,全身乏力,為血虛水盛之太陰病。心慌,心前區不適,水飲凌心故也。大便干,2~3日一行,此為太陰里寒,水飲內停,津傷所致,而非陽明腑實。

綜合分析:辨證屬太陽太陰合病兼有血虛水盛。擬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和營衛以調氣血,鎮動悸而斂心神,又重用定志丸(菖蒲、遠志、炒酸棗仁)加強鎮靜安神之效。同時用當歸芍藥散養血利水飲,以除太陰之里寒。因「大便干,2~3日一行」,此為太陰里寒,水飲內停,津傷所致,而非陽明腑實。故方中重用白朮,溫陽升津液而通便,宜注意。處方:

桂枝l0g,炙甘草6g,生龍骨(同煎)15g,生牡蠣(同煎)15g,茯苓15g,白朮18g,當歸l0g,白芍10g,遠志l0g,菖蒲l0g,酸棗仁15g。

3劑,水煎服。

結果:患者服用3劑後,心慌、期前收縮未再出現,大便、食納、睡眠均正常,隨訪至今亦未複發。

按:全方共奏調和營衛、鎮靜安神、養血利水之效,切合病機,而收效甚捷。

㈤桂枝麻黃各半湯加減治皮膚瘙癢

案一、身癢

王某,女,13歲,2003年3月6日初診。

自感身癢1周多,自服阿司咪唑(息斯敏)效不明顯,白天癢輕,晚上癢較重,用手撓之起小丘疹,白天卻看不到,有時感面熱,無汗出,口中和,別無所苦,舌苔薄白,脈細寸微浮。

脈細寸微浮,舌苔薄白,面熱,無汗出,表證。

口中和,別無所苦,未傳陽明。身癢,水濕在表。

綜合分析:證屬外邪客表,營衛不和,與麻黃桂枝各半湯加白蒺藜、赤小豆。處方:

桂枝5g,麻黃3g,杏仁5g,白芍3g,生薑2片,炙甘草3g,赤小豆10g,白蒺藜6g,大棗2枚。

結果:上藥晚上服1劑,身見微汗,身癢未再發作。

案二、面癢

李某,女,40歲,2007年4月5日初診。

反覆面部瘙癢5年,發作4天。每年到這個季節則作,颳風天更甚,皮膚每因瘙癢而鮮紅成片,乾燥疼痛,曾被確診為季節性皮炎。納可,寐安,口中和,二便調。舌體瘦,舌淡紅苔薄白,脈不浮。

《傷寒論》第23條中言: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正與此病病機符合。

此為濕氣鬱於皮下不得解,微汗之,濕除則癢解。屬太陽病,以桂枝麻黃各半湯加減。處方:

桂枝10g白芍l0g,炙甘草6g,生薑12g.大棗4枚,荊芥l0g,防風10g,白蒺藜12g,生龍骨(同煎)10g,生牡蠣(同煎)10g,炒槐花l0g,生薏苡仁30g,敗醬草30g,赤小豆15g,當歸l0g。

3劑。囑禁食羊肉、魚蝦、辣椒等辛辣炙熱之品。

問:此例脈不浮,為何辨證屬太陽病而用發汗法?

答:桂枝麻黃各半湯證因無汗則邪仍未盡去,而在表的津液已有所虧,故脈必不浮。既不能單用麻黃湯大發汗以虛其表,單用桂枝湯解肌力量又不夠,故用二方複合而小其劑。

問:癢不是屬風嗎?為何日發汗除濕止癢?

答:這是經方體系的概念,取類比象日「風」為《內經》體系的概念。邪氣不得隨汗而出則津液郁於肌表而為濕為飲為水,如麻黃湯證之體痛亦為體液充盈於人體體表,壓迫肌肉、關節而成,膚癢亦屬此類,仲景書中統稱為「陽」,涵蓋了津血、濕、飲、水、邪氣等,這也是有別於《內經》體系的重要概念。

問:為何不直接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答:這有兩方面原因,一來是個人經驗積累及用藥習慣,荊芥和防風辛溫發汗有似麻黃,而有祛風止癢特長,故以之代麻黃,又加點生薏苡仁、敗醬草、赤小豆、當歸以養血以利濕;二來與經方在臨床運用中遇到的阻力有關:經方葯少而力專,便宜、高效為其特色,但現在人們看慣了用大方,藥用得少,醫院及藥店都不滿意,而且在患者需要代煎時每因量少被拒,只好加上點同類葯起加強作用,特別是用點葉類葯「以壯聲勢」,而且有時患者也嫌葯太少、量太輕、價格太便宜而滋生不信任的念頭,這也純屬無奈之舉。

結果:1劑便癢止,3劑後皮損消失,除口略干,余無不適。停葯後半個月未見發作。

按:此例可使人加強對桂枝麻黃各半湯的認識,也有助於人們正確認識到經方體系有其自身獨特的概念。

㈥小青龍湯治咳喘案

大學實習跟隨經方家宋孝志老師治驗1例,體驗較深:

王某,男,27歲,1961年12月14日初診。

自幼患咳喘病,15歲以後加重,經西醫多方診治無效。10月份來本院治療,前醫以宣肺、潤肺化痰方葯多治無效,用黑錫丹過兩,亦不見效果。現症見:喘咳重,不能平卧,不得已吞服麻黃鹼、氨茶鹼以平喘。胸脹滿悶,氣短,痰不易咯出,吐白泡沫清痰,自感周身冷,小便頻數,張口則口水流出,舌苔厚膩黃滑,脈沉細滑數。患者滿口涎水,故語言不清,卻不時自語:服熱葯後吐黃痰,則症可愈,若痰不出,將憋死矣!精神消沉,痛苦萬狀。

喘咳重、周身冷、胸脹滿悶、氣短、吐白泡沫清痰,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舌苔厚膩黃滑,脈沉細滑數,小便頻數,里寒飲重,久郁有化熱之勢。

綜合分析:辨證為外邪內飲,為小青龍湯方證。處方:

麻黃(泡去上沫)l0g,桂枝木l0g,五味子l0g,半夏12g,細辛10g,乾薑l0g,白芍l0g,炙甘草l0g。

結果:12月21日來診述服藥3劑感身熱,吐痰爽快,喘減已能平卧睡覺,口水減少,說話清楚,仍小便頻,舌苔黃膩除,脈稍滑不數。前方加杏仁l0g,同時間服六君子湯。服1月,咳喘緩解。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專家解析:隔夜的水可以喝嗎?
李曉明《伯勞設色步驟》(含文字解析),畫友必看!
教材解析:九年級下冊 第14課 冷戰中的對峙
自然風景[3]解析度1920x1080

TAG:太陽 | 教授 | 思路 |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