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真本

天 台 經 幢

老子《道德經》真本

南梁:陶 弘 景秘傳

大唐:司馬承禎刊正

混沌道人虔抄

土壤制電子版

前 言

「萬經之王」《道德經》(又名《老子》),是道祖老子所留下的不朽著作。五千字涵蓋了宇宙中的一切,是聖者的大智慧,全人類的瑰寶,修真者必學的首要經典。

  此《老子真本》是敝人於90年代中在桐柏宮潛修時所抄。據葉高行師父說:此《老子真本》是修鍊用的真經,為桐柏宮歷代祖師珍藏相傳。

  傳世的《道德經》有許多版本和注釋,此版本與諸本均不相同。儘管敝人當初抄錄時,《老子真本》已為台灣某書局出版,但世上見聞此版本者甚少。為了弘揚大道,使更多的朋友能進一步領悟到《道德經》的真髓,故在原桐柏宮「大道簡易論壇」中已奉獻了出來,並承土壤道友相助製成了電子版本。在論壇重新開張之際,再次將此真經貼出,與朋友們一起學習參悟。

混沌道人

根據混沌道人所上傳的《道德經》圖片整理的電子文檔

余自垂髫,即有出塵之想,然紅塵牽纏,蹉跎至今,難以遂願,自忖福淺德薄,故作點小功德,聊補萬一。  網上和現實中流傳不止一種版本的《道德經》:最有名的大概要數王弼通行本和馬王堆帛書本,這兩種版本為大多數讀者熟悉和認可;另外我還見到兩種四言本,一是號稱崑崙派傳下來的,一種是現代人改編的,均流傳於網上,這兩種版本的真偽也不用去評論,明眼人自會取捨。  現在這個版本的《道德經》是網友混沌道人提供的,據混沌道人稱,這是陶弘景秘傳,司馬承禎刊正的版本,歷代流傳於桐柏宮,他從桐柏宮前任住持葉高行道長處抄錄,掃描發布在網上。幾周前下載下來,最近瀏覽了一遍,突發奇想應該給他做個電子版,於是花了一下午,完成這個工作,現在把結果貼到這裡,供有志修仙悟道諸君參考學習。  該版本分四篇,分別為道、天、地(仙域)、人(仙),每篇由若干章節組成,章節內容基本上屬於通行本章節的拆分、組合和重新編排,間或有不同於通行本的辭句。  製作過程中,完全按照原圖片上的字錄入(甚至簡體繁體都和掃描圖片上一樣,在word文檔里,用GB18030編碼可以排出絕大部分繁體字),有個別找不到的字或者可能有疑義的字詞,在旁邊作了簡單的提示,期待高手作進一步的校正。另外有兩處□表示抄件的可能缺字處。

土 壤

第一篇 道

第一章道常有無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故常無,欲觀其妙;常有,欲觀其皦;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 道常不盈  道,盅,而用之,久弗盈;淵兮!萬物宗;湛兮!似常存。吾不知其誰子?象帝之先!

第三章虛無寥廓,中有神在焉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覲。

第四章道之象:幾希微  視而弗見,名曰幾;聽而弗聞,名曰希,摶而弗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之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執古之道,以語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五章 恍惚窈冥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曰:恍惚中有物,惚恍中有象;窈冥中有精,冥窈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順眾大,吾何以知眾大之然,以此。

第六章 道逝能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處其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七章大道汜兮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功成身遂而不名有,萬物得之以生弗為主,常無欲也,可名為小。萬物歸之而弗知主,常無為也,可名為大。是以聖人能成其大也,以其不為大。

第八章道在得一  夫一者至貴,無適於天下。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人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人無以貞將恐蹶。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第九章以反為用,以弱為動  反者,道之用;弱者,道之動。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十章 善貸且成  夫唯道,善貸且成;故原天命,治心術,理好憎,適情性,則治道通。此四者,弗求於外,弗假於人,反己而得。

第十一章 道生萬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炁以為和。

第十二章 復守其母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第十三章 道蒞天下  以道蒞天下者,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兩不相傷,則德交歸。

第十四章 道隱物後  道者,炁也,萬物之隩。

第十五章為天下歸  道在天下,尤川穀之奔江河。

第十六章道尊德貴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生之、德之、長之、育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

第十七章 知止於道  道出言,淡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道常無名,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第二篇 天

第一章天不自生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久。

第二章 大仁不仁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王侯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第三章不常至常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天也,天地尚弗能常,而況於人乎?

第四章 虛能生實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第五章無得其用,有得其利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以為利,無,以為用。

第六章天道反覆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第七章 天道平等  天之道,其猶張弓: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道,損有餘,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其惟有道者。

第八章天道自均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第九章天道莫測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第十章 大匠司殺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傷其手!孰為大匠?其天乎!

第十一章惟善為親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第十二章 天無私曲  天道無私,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抱德煬和,以順於天,而為天下歸。

第十三章疏而不漏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第十四章無為有神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招而自來,黯然而善謀。

第十五章天道悠利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弗爭。

第十六章救慈任儉保謙  天將救之,以慈護之;天將任之,以儉成之;天將保之,以謙益之。

第十七章功成不居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第三篇 地(仙域)

第一章小國至治  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弗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

第二章奉道行化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聖人無積;盡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

第三章非取天下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者,吾見其弗得已;天下,神器也;弗可為,弗可執;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因羸,或挫或隳。

第四章下以自上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又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豈虛語哉!誠全歸之。

第五章以靜自勝  天下之牝,以靜勝牡;以靜為下,以為天下母。治大邦,若居下流,處天下之交;故大邦以下小邦,則聚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聚於大邦;或下以聚小,或下而聚於大。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此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宜為下。

第六章以下為基  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故聖人言:能受邦之垢,是謂社稷主;能受邦之不祥,是謂天下王。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侯以自稱,故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第七章以柔勝剛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出於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天下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也;故柔勝剛,弱勝強,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人之生柔弱,其死剛僵;草木之生柔脆,其死枯槁;故柔弱者,生之榦;堅強者,死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革固則裂,齒堅於舌而先弊;故堅強居下,柔弱居上。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故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第八章虛矯自傷  喘者不久,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至於道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朝甚除,田甚蕪,食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資貨有餘,是謂道誇,盜誇,非道也。

第九章善動幽無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者,無關楗不可啟;善結者,無繩約不可解;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是謂:行無形,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是故聖人,取天下以無事,及其有事,又不足以取天下。

第十章 抱式服道  治人事天,莫若式。夫唯式,是謂早服道;早服道,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則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子孫祭祀不輟。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第十一章守璞自化  治大國者,若烹小鮮;王侯若能守,萬物將自賓;王侯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璞。

第十二章自靜則正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邦家滋昏;民人多伎巧,邪事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民自化;我無欲,民自朴;我無事,民自富;我無情,民自清;我好靜,民自正。

第十三章純純渾厚  其政懣懣,其民純純;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多智。聖人之在天下,兮;為天下,沌沌兮。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之。以智治邦,邦之賊;不以智治邦,邦之福;知此二者,亦足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遠,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第十四章 下不自限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下德無為,而有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上智為之而莫之明,故執兵而教之。故失道而後失德,失德而後失仁,失仁而後失義,失義而後失禮,失禮而後失智。夫禮以亂情,故禮者,忠信之薄,而爭亂之首也。智以前識,故智者,道德之華,而愚妄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而取此。

第十五章 失道失德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邦家昏亂,有愚臣。

第十六章合道退居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第十七章直心無希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民之迷,其日固久;世其無定,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祆?)。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長短相形,音聲相和,先後相隨。將欲翕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舉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作而弗為始,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第十八章見素抱樸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第十九章 無為心平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器無用之物,使目不眩;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勵其志,彊其骨;使民無知、無欲;使智者弗敢,欲者弗為。

第二十章不以兵強  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至,荊棘生焉;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故善兵者,果而已,毋以取強;果而勿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已。是謂果而勿強。

第二十一章奮兵不祥  奮(奮-田,讀sui(隼),義同)兵者,不祥之器,喪戎之氣,天道惡之。不得已而用之,恬憺為上。勝而勿美,若美之,是樂殺人。夫樂殺者,不可得意於天下矣。

第二十二章 自安於正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心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古之用兵者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故抗兵相若,哀兵勝矣。是謂:禍莫大於無敵,無敵則亡吾寶。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和大怨,必有餘怨,奈何其為不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殺。

第二十三章 民愛其上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民愛其上也:勿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弗狹,是以不厭。民常不畏死,如何以死懼之?若使人常畏死,則為惡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勇於敢而殺,勇於不敢而活。知此兩者,或利或害。

第二十四章賢於貴生  民之飢者,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有以為,是曰難治。民之輕死,以其生生之厚,而輕死。夫唯能無以生為者,即所以得長生,是賢於貴生。

第二十五章 道無死地  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也。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人之生生,動皆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第二十六章善得其保  善,人之所寶;不善,人之所不保。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是以聖人,常善救人,而無棄人;常善救物,而無棄物,是為襲明。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第二十七章 善得其貴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智者不言,言者不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為天下歸。

第二十八章 道最易行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孔德之容,唯道是修: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善。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第四篇 人(仙)

第一章不可形容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曰:豫若冬涉水,猶若畏四鄰,渙若冰將釋,儼若客,敦若朴,混若濁,曠若谷。孰能濁而溦,靜之以徐清?安而久,動之以徐生?

第二章無欲心靜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彼而取此。

第三章 致虛守靜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覯其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周,周乃大,大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彊;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勤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第四章凝重致靜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靜重。

第五章 塞閉開濟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其明,毋遺身殃;是為襲常。和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解其忿,是謂玄同。是以聖人: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知不知;欲不欲;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以待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第六章 我獨泊兮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魄兮未兆,若嬰兒之未咳,垂垂兮,如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匱;我愚人之心,純純無所別;俗人皆昭昭,我獨若昏昏;俗人皆察察,我獨若懣懣;惚兮其若海,恍兮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似鄙;我獨欲異於人,而貴食母。

第七章遵道自復  載形抱一,能無離乎?摶炁致虛,能有嬰乎?滌除眩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啟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第八章含德之厚  抱怨以德;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虺弗螫,猛獸弗據,攫鳥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而朘作,精之至;終日號而不啞,和之至。

第九章 知足知止  名與利,實之賓。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第十章寵辱若驚  寵辱若驚,貴身若大患;何謂寵辱?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身若大患?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何有患?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甚兮其未央。故貴以身於天下,則可托天下;愛以身為天下,則可寄天下;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成其私。

第十一章難易機微  大生於小,多起於少;圖難於易,為大於細。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仞之台,築於累土;千里之行,起於足下;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其安易持,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夫輕諾者必寡信,多易者必多難;是以聖人早從事焉,故終無難。民之行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故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第十二章自下不予  江海所以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聖人之欲上人,必以其言下之;欲先人,必以其身後之。是以聖人居上而弗重,居前而眾弗害。是以天下樂推之而弗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爭。故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

第十三章知守常復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雖小,天下能臣;朴散則為器,聖人用為百官長;故大智無割。無名之朴,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十四章吾有三寶  吾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器長。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儉,且廣;舍其後,且先;則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夫儉,進則惠利天下,退則砥礪志節。夫不敢為天下先,行則樂於推讓,藏則以隱為德。

第十五章為虛若谷  復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復成。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盈室,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大盛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窮;大羸若詘,其勇不屈;大直若曲,大辯若訥,大巧若拙,正言若反。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亡。是以聖人去甚、去泰,去奢。燥勝寒,靜勝熱,清靜可以為先(天?)下正。

第十六章大道甚夷  大道甚夷,而人好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由其貴言。上士聞道,懃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而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故建言有曰: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俗,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第十七章知而不知  知而不知,尚矣;不知而知,病也;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夫唯不知,是以不吾知也。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披褐而懷玉。天下皆謂吾道大,似不有。夫唯大,故不有;若有,其小久矣。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自愛而不自貴,故去彼而取此。不出於戶,而知天下;不於牖,而明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言而信,不為而成。

第十八章損假歸真  為學日益,聞道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游心於澹,合炁於漠,順物自然而無私;漠然無為,而無不為;是以聖人,不欲見賢。聖人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邪是畏。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事於德者同於德;事於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得之;同於德者德得之;同於失者道失之。是以聖人:言有宗,事有君;恥言過行;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清代官方重視教化常組織道德學習為何百姓很少當真?|州縣官|有限政治
道德經譯註
太極和道德經
「不輸出自己的價值觀」為什麼在多數人那裡是一個偏向更道德的觀念呢?

TAG:道德 | 道德經 | 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