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壓力將長期拷問中國糧價

生態壓力將長期拷問中國糧價2014年12月30日04:39證券時報網 我有話說收藏本文

  證券時報記者 魏書光

  隨著社會對於生態環境的越發重視,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不以犧牲生態來實現糧食增產,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綠色增收,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話題。而日益嚴重的生態壓力將長期拷問中國糧價。

  全國人大常委會27日分組審議了《國務院關於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而在12月9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成為明年六項經濟工作之一。

  在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三農」的篇幅最大。內容包括四點,一是,國內主要農產品(12.00,0.00,0.00%)的價格已經超過國際市場;二是,國內農業生產成本不斷上升;三是,對穀物的補貼到了極限,面臨黃線;四是,生態環境對農業亮起了紅燈。

  在土地方面,目前我國中度及重度污染的耕地約佔2.9%。我國正在實施對污染土壤的治理,著力探索適合本國的技術路線,並且對地下水超采地區進行治理,雖然將影響年度糧食產量的增長,但這是必須採取的行動。

  畢竟,中國糧食實現「十一連增」的背後,是為了增產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導致耕地超負荷生產,耕地質量不斷下降。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化肥使用量已達到世界三分之一,化肥、農藥使用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的70%。

  化肥、農藥的過量投入,一方面會導致地力的下降,另一方面也會帶來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目前農業已超過工業成為我國最大的面源污染產業。「現在地是越種越硬、越種越薄,產量越來越低。」面對越來越嚴重的土地硬化、惡化和面源污染,應儘快把土地恢復到肥沃疏鬆的狀態來保證糧食穩產高產,確保人民群眾健康。

  顯然,治理農業生態環境,是需要付出艱苦努力和巨大代價的,尤其是在當前國內農產品價格高於國外的背景下,改善生態環境的努力將長期拷問中國糧價。所幸的是,當前中國社會的總體承受能力已經大大增強。

  當前的糧食目標價格政策就是針對國內外糧食價差問題作為托市收購的替代政策提出的,核心是「價補分離」,即當市場價格低於政府制定的目標價格時,政府不再入市收購,而是讓價格隨行就市,直接將差價補貼給農民。

  即便如此,改善農業生態的壓力要想解決好還有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間距,也未見得能在2020年全部解決。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將成為中國糧食市場的長期任務。

  國內外兩個糧食市場的對接,必須強調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國內有關部門也應該適當提高對價格波動的容忍度,切實降低人為政策帶來的市場扭曲,才能真正降低社會成本,讓百姓得利。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歡迎訪問中國建設銀行網站
澳洲後悔了:中國出最強報復2000萬人命絕
中國歷代名臣傳記
高盛:中國壞賬損失或達19萬億元

TAG:中國 | 壓力 | 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