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理查德 · 耶茨《十一種孤獨》

【內容】

「我根本不敢肯定這間房子有沒有窗戶……上帝知道,伯尼,上帝知道這兒當然在哪兒會有窗戶的,一扇我們大家的窗戶。」

《十一種孤獨》以冷峻的筆觸描寫了美國二戰後五六十年代普通紐約人的生活,寫了十一種孤獨的人生,主人公都是缺乏安全感、生活不太如意的人:曼哈頓辦公樓里被炒的白領、有著傑出想像力的計程車司機、屢屢遭挫卻一心想成為作家的年輕人、即將結婚十分迷茫的男女、古怪的老教師、新轉學的小學生、肺結核病人、老病號的妻子、爵士鋼琴手、鬱郁不得志的軍官、退役軍人等。耶茨筆下都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描寫的是普通人的孤獨、失落與絕望,他自己曾說:「如果我的作品有什麼主題的話,我想只有簡單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沒有人逃脫得了,這就是他們的悲劇所在。」

【作者】

「被遺忘的最優秀的美國作家」——理查德·耶茨(Richards Yates,1926—1992),「焦慮時代的偉大作家」,作品有《革命之路》、《十一種孤獨》、《復活節遊行》、《戀愛中的騙子》、《好學校》、《年輕的心在哭泣》、《冷泉港》等。

耶茨作為二十世紀中葉美國主流生活的忠實記錄者,批評家們將他與契訶夫、菲茨傑拉德、約翰·契弗相提並論。他的處女作長篇小說《革命之路》甫一推出即獲成功,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提名。1962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十一種孤獨》出版,更被譽為「紐約的《都柏林人》」。耶茨的作品曾獲《紐約時報書評》、《君子》、《華盛頓郵報》等媒體的好評,有四本小說入選「每月一書俱樂部」。此外他還擁有一大批作家擁躉,其中不乏著名作家,如庫爾特·馮古內特、安德烈·杜波依斯,他的作品也影響了許多作家,如雷蒙德·卡佛,他被譽為「作家中的作家」。

【書評】

用孤獨對抗孤獨

作者:jiaon

  孤獨的人有福了,因為這本書,他們應該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獨。

  

  卡夫卡曾經說過,「我覺得我們應該閱讀那些傷害我們和捅我們一刀的書。」針對這話,我有兩種理解。第一種,當你生活在那種不被傷害的生活中的時候,通過那些書,能夠幫助你體會一下這類生活。而且,你只是一個旁觀者,因此這種體會是一種安全無害的方式。相反,這會讓你更加慶幸自己的幸運,暫時沒被無情的命運給糾纏進去。另外一種,則是當你身在其間的時候。書里的人物情緒和你有了交集,即便你們面臨的是不同的命運。幸福的人兒大多相似,不幸的人兒則各不相同。但即便如此,他們的不幸的感覺,則依然是一樣的。

  孤獨和身邊有多少人、身處何方無關,和有無家人與朋友無關——有些話,正是因為他們是家人和朋友才不能說,和無從掌握自己的命運有關,和最本質的人究竟能夠如何生活有關。當希望落空,當命運突然被篡改,當身處熱鬧卻失去了溝通的慾望與能力,都會在人心上造成一種看不見的傷痕。而跟抑鬱症一樣,這也是它最可怕的地方。因為看不見,所以無從講起無從形容無從對症下藥無從包紮止疼,只有一個人能夠面對這種無力的孤獨感。之前有人在談到為什麼八零後多早結婚時說到,因為他們太孤獨,所以想兩個人一起來對抗孤獨。而兩個孤獨的人在一起是否能對抗它?我至今一直存疑。

  之前在讀龍應台作為一個母親所寫下的感性書的時候,我說自己沒有那種經歷,我讀不懂。而生活的無常之處在於,它會經常把你弄到一個逼仄的角落裡,正如這本書的譯者在譯後記中所寫到的那樣,「失敗遠較成功多,遠較成功普遍。家庭與愛情可遇不可求,沒人能幸運獲救,沒人能巧合解脫,沒有相互理解的愛人、朋友、父母、子女能讓無法忍受的日子變得稍微愉快一點。命運從不曾改變,它只會沿著必然之軌跡把你帶到絕路,把你留在那裡。」如果說之前我讀不懂還是因為沒有經歷的話,那麼如今有了經歷,我也無法如同耶茨一般的將它成功的描寫出來。這種成功意味著這種描寫能夠在閱讀者那裡引起共鳴,讓他們感同身受,讓他們中或許也在經歷和書中人物同樣命運的雙方在紙上相遇。這種相遇並不能夠解決他們現實中的壓力,除了告訴他們,你們並不孤獨。

  既然它無從緩解讀者的現實壓力,那麼為什麼要讀它?在閱讀它的過程中,我也一直在不斷的提醒乃至警告自己,你已經被現實的牽絆給搞的每日愁眉苦臉,又何須如此有興味的講這樣一本描寫孤獨的人群的書一篇又一篇的讀個不停?在一種短期抑鬱近乎對何事都提不起興趣的情緒氛圍之下,究竟是什麼吸引了你?即使是直到讀完之後,我依然無解。除了體味到半個世紀前「焦慮時代」美國各種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性別不同經歷的美國人們的不同的孤獨感之外。這是一個沒有明確答案的問題,我懷疑它根本沒有答案或者說連問題本身都多餘。在這個意義上來說,沒有孤獨經歷的人,或許會讀不懂它。而因此,這本《十一種孤獨》也就有了讓孤獨的人去讀它的能力。在命運所造成的最本質的孤獨感面前,他描寫了一群同樣的人,他說出了他們到底有多無力,這就是一種成功。

  多年來我一直暗存的隱憂是,或許我根本就不是個能靠文字來吃飯的人。這麼說本身已經是種可悲的想法,通過寫作來謀取生機,這已經是多少人已經走過的道路了,他們大多此路不通,何況是一個對寫作基本沒有熱情的人?除了謀生計之外,多年前我一直在區分寫作的「感性」與「知性」的不同,並且一直強調自己在獲得前者方面上的野心。現時節看來,這個目標依然定的有點過高,因為在大多數的時候,我依然沒能在哪怕並不正式的寫作中表現出多大的公共性及洞察力——當寫作還不能夠成為你參與這個社會進程的一種手段的時候,那種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忐忑,令人不安。而今日讀完理查德.耶茨的《十一種孤獨》,讓我知道了一個對「知性」寫作毫無興趣的作家在「感性」寫作領域所能夠取得什麼樣的成功。同樣的,這也宣布了我在這一寫作領域裡或許是沒有緩期執行的死刑。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經典語錄:寧可孤獨,也不違心;寧可抱憾,也不將就
孤獨才自由[原創]
你努力合群的樣子,真的好孤獨

TAG:孤獨 | 查德 |